近日,緬甸若開邦曼昂鎮居民在海灘上發現一枚魚雷。從魚雷表面文字判斷,這是一枚印度制“什耶那”324毫米輕型反潛魚雷。該型魚雷曾出口緬甸,并裝備緬甸海軍護衛艦。因此,這很可能是近期緬甸海軍舉行“海盾-2022”演習時發射的魚雷,沒有及時打撈,被海浪沖上了岸。
魚雷上岸并非稀罕事。2017年4月11日,在位于波羅的海沿岸的庫爾斯沙嘴海灘上,當地居民發現一枚4米多長的大型魚雷。專家對這枚魚雷進行檢查后確認,這是一枚俄羅斯海軍的訓練用雷,可能是由潛艇發射后丟失,隨后被海浪沖上岸。同年10月,泰國普吉島海灘上也出現一枚廢棄魚雷。泰國皇家海軍魚雷專家到達現場后發現,這枚魚雷半埋在沙子里。從外形和銹蝕程度判斷,這是一枚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生產的老式魚雷,在被海浪沖上岸后,又被泥沙掩埋。后來,這枚魚雷被爆炸物處理專家安全銷毀。
此次出現在緬甸海灘上的“什耶那”324毫米輕型反潛魚雷,研制于20世紀90年代,一般采用三聯裝324毫米魚雷管發射。20世紀末,印度引進意大利A244S輕型魚雷并進行仿制生產,推出其國產型號。隨后,印度又在這型國產魚雷基礎上,啟動“先進實驗魚雷計劃”,其成果就是“什耶那”324毫米輕型反潛魚雷。近年來,為推動水下作戰能力發展,印度在魚雷研發方面加大投入。除“什耶那”324毫米輕型反潛魚雷外,還研制了“伐龍那”533毫米重型反潛魚雷。與“什耶那”不同,“伐龍那”是仿制俄制533毫米重型魚雷而來。然而,印度很快發現這些魚雷無法裝備鲉魚級潛艇,因此不得不緊急采購法制533毫米重型魚雷。
(據中國軍網 7.28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