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亞


摘 要:研究選取2005-2018年我國30個省市的面板數據,對各年份經濟增長進行空間相關性分析,并構建空間面板杜賓模型來實證分析環境規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結果表明:78%左右的省區表現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空間特征,我國經濟增長在空間上表現出高度的空間正自相關性,并呈現逐年增強的趨勢。空間滯后項系數ρ為0.457,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空間溢出效應,本地區經濟增長會對鄰近地區的經濟增長起到正向促進作用。環境規制、對外貿易、人力資本以及資本投入對鄰近省區經濟增長的溢出影響并不顯著,財政支出、產業結構和技術創新對鄰近省區的經濟增長產生顯著促進作用。
關鍵詞:環境規制;經濟增長;空間杜賓模型;溢出效應
一、引言
我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進入新時代以來,平衡好環境問題與經濟增長更是新時代關注的重心問題,中央和地方政府努力制定相關政策,以追求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達到“雙贏”的目的。相關專家學者也就此展開了諸多的研究。Siegel(1979)認為環境規制提高企業的生產成本,從而經濟增長起到抑制作用,即“遵循成本效應”[1]。Porter(1991)認為適當的環境規制可以促進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提高企業競爭力,最終帶動經濟增長,即“創新補償效應”[2]。基于上述兩種觀點,學者們對環境規制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更深入的研究。原毅軍和劉柳(2013)基于基于經濟型規制分類對我國30個省2004-2010年的面板數據進行研究,發現投資型環境規制顯著促進經濟增長[3]。赫林和龐賽特(Hering & Poncet,2014) 從中國城市的角度出發,探究環境規制與出口貿易的關系,研究發現:實施環境規制政策會減少有關部門的出口總額,進一步阻滯經濟增長[4]。常紅和王軍(2020)從技術創新門檻角度實證分析環境規制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發現技術創新發展水平較低時,環境規制對經濟增長起抑制作用; 當技術發展水平較高時,環境規制才會促進經濟增長[5]。張紅霞等(2020)基于SBM方向性距離函數和Luenberger指數,并構建動態模型,實證檢驗環境規制對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發現環境規制強度與中國經濟增長質量呈顯著正相關關系,且存在區域差異,并證實了中國經濟正處于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型階段[6]。
從現有文獻來看,相關方面的研究已開展了較為豐富的探討,為該領域的研究開拓了思路。然而大多數的研究側重于環境規制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研究,而缺乏從空間視角研究環境規制對經濟增長的空間溢出影響。因此,本文從變量選取、模型設定以及溢出效應三個角度出發,采用空間計量模型研究環境規制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并將空間效應進一步分解以此分析我國的環境規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二、變量選取及模型設定
(一)模型構建
Feiock & Rowland(1990)認為各州之間經濟資源的分配會受到環境規制的影響[7],進而會影響各州的經濟增長。中國地區經濟增長的空間溢出效應不可忽略,且其隨著地區間距離間隔的增加而減少(潘文卿,2012)[8]。因此采用空間計量分析方法,常用的空間計量模型有空間滯后模型(SAR)、空間誤差模型(SEM)和空間杜賓模型(SDM),空間杜賓模型作為這三種模型中的標準模型,不僅能夠充分反饋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及其交互項引起的空間相關性問題,而且可以捕捉不同變量的空間溢出效應[9]。綜上,本部分采用空間杜賓模型來探討環境規制對經濟增長的空間溢出效應,模型設定如下:
其中被解釋變量LNGDPit表示經濟增長水平,本次研究選用實際人均GDP作為經濟增長水平的代理變量。核心解釋變量LEERit表示環境規制強度,衡量環境規制強度的指標尚無統一標準,蔣伏心、王竹君等[10]采用污染排放強度衡量環境規制強度,張成、陸旸等[11]采用治理工業污染的總投資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主營成本、工業增加值的比值作來衡量環境規制強度變量。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本次研究采用各地區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GDP的比重[12],并取對數。LNFTit為對外貿易,因此本次研究以各地區進出口總額占各地區GDP的比重來衡量,并取對數。LNFEit表示各地區的財政支出,本次研究采用財政預算支出占GDP的比重來衡量,并取對數。LNHCit人力資本,本次研究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來衡量人力資本變量,并取對數。LNISit表示產業結構變量,本次研究以各地區第三產業增加值與各地區第二產業增加值的比率來衡量[13],并取對數。LNCIit表示資本投入,本次研究采用固定資產投資額占GDP比重來衡量,并取對數。LNTIit表示技術創新變量,技術變革創新可以提高企業生產率,從而提升經濟增長水平。本次研究采用專利申請授權數來衡量,并取對數。考慮到其他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選取對外貿易(LNFT)、財政支出(LNFE)、人力資本(LNHC)、產業結構(LNIS)、資本投入(LNCI)以及技術創新(LNTI)一系列控制變量引入模型中。
三、實證分析
(一)空間權重矩陣
空間計量分析中,度量區域間的空間距離選取空間權重矩陣是首要前提。常用的權重矩陣有地理距離矩陣、地理鄰接矩陣和經濟距離矩陣等,本文采用地理鄰接權重矩陣,即空間計量中相鄰關系中的車相鄰關系進行分析。若兩省份地理相鄰則Wij=1,否則Wij=0。為避免某一省份與其他省份都不相鄰而產生的孤島效應,因此本文假定粵瓊兩省份相鄰,同時對所構建的空間權重矩陣進行行標準化處理,由此進行空間自相關檢驗和模型的估計。
(二)空間面板杜賓模型實證結果分析
本次研究運用空間固定效應杜賓模型估計了環境規制對經濟增長的空間溢出效應,如表3所示。
本部分將環境規制對經濟增長的空間效應進一步分解為總效應、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
從直接效應的回歸結果來看,核心解釋變量環境規制強度LNER在10%的顯著水平下顯著為負,影響系數為-0.0151,說明環境規制會抑制經濟增長水平,環境規制強度正處于倒U型曲線左側,適當增加環境規制強度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水平。對外貿易LNFT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表現為正,影響系數為0.0520。財政支出LNFE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為負,影響系數為-0.0888。人力資本LNHC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為正,影響系數為0.809。產業結構LNIS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為正,影響系數為-0.143。資本投入LNCI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為正,影響系數為0.113。變量技術創新LNTI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并不顯著。
從間接效應的回歸結果來看,核心解釋變量環境規制強度并不顯著,說明本省區的環境規制強度對鄰近省區經濟增長水平的溢出效應并不顯著。本省的對外貿易LNFT、人力資本LNHC以及資本投入LNCI對鄰近省區經濟增長水平并無顯著影響。財政支出LNFE對經濟增長水平的影響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為正,影響系數為0.34,財政支出為導向的政府競爭會帶動資本加速流動,促進鄰近省區的經濟增長。產業結構LNIS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為正,影響系數為0.262,技術創新LNTI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為正,影響系數為0.168,本省區技術創新通過知識溢出的形式帶動鄰近省區的技術進步,進一步提高經濟發展水平。
從總效應的回歸結果來看,環境規制強度LNER、對外貿易LNFT、產業結構LNIS以及資本投入LNCI從總體上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起促進作用,但影響并不顯著。財政支出LNFE、人力資本LNHC以及技術創新LNTI分別在10%、5%、10%的顯著性水平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顯著為正,從總體上促進經濟的增長。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構建空間杜賓模型,對環境規制強度與經濟增長進行實證分析,得出如下結論:從空間杜賓模型估計結果來看,環境規制、財政支出和產業結構對本省區的經濟增長水平產生顯著的負向抑制作用,對外貿易、人力資本和資本投入對本省區的經濟增長水平產生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環境規制、對外貿易和資本投入對鄰近省區經濟增長水平產生負向的抑制作用,而人力資本對鄰近省區經濟增長水平產生正向的抑制作用,但溢出影響并不顯著,財政支出、產業結構和技術創新對鄰近省區的經濟增長水平產生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
上述結論對我國制定相關政策具有啟發意義。各省區的經濟競爭可以有效促進經濟增長,低強度的環境規制會對經濟增長起抑制作用,可以適當增加環境規制強度,制定合適的環境規制政策,有利于促進企業進行改革創新,提升企業的要素生產率和市場競爭力,降低“遵循成本”效應,拉動經濟向前發展。政府與企業應該增加研發投入,提升技術創新能力,不僅增強本地區經濟發展,更能發揮知識溢出效應,帶動鄰近地區經濟增長,形成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 Siegel,R.Why Has Productivity Slowed Down[J].Data Resources US Review,1979,(1):59-65.
[2] Porter,M.E.America's Green Strategy[J].Scientific American,1991,(4):168-170
[3]原毅軍,劉柳.環境規制與經濟增長:基于經濟型規制分類的研究[J].經濟評論,2013(01):27-33.
[4]Hering L,Poncet S.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exports:Evidence from Chinese citi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 Management,2014,68(2):296-318.
[5]常紅,王軍.環境規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基于技術創新門檻的經驗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20(11):41-51.
[6]張紅霞,李猛,王悅.環境規制對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J].統計與決策,2020,36(23):112-117.
[7]R Feiock, CK Rowl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Movement of Chemical Production among States[J]. The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 1990, 43(3):561-576
[8]潘文卿.中國的區域關聯與經濟增長的空間溢出效應[J].經濟研究,2012,47(01):54-65.
[9]ELHORST J P,2014. Spatial econometrics: From cross-sectional data to spatial panels[M]. Heidelberg: Springer.
[10]蔣伏心,王竹君,白俊紅.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影響的雙重效應——基于江蘇制造業動態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3(07):44-55.
[11]張成,陸旸,郭路,于同申.環境規制強度和生產技術進步[J].經濟研究,2011,46(02):113-124.
[12]陶靜,胡雪萍.環境規制對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9,29(6):85-96.
[13]徐洋.我國環境規制對經濟發展質量的影響研究[D].遼寧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