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亞男

摘 要:工藝美術的本質是人民的藝術、生活的藝術,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民眾對于美好生活愿望的的審美需要,并且在不同的地域都有其各自的特點,是人們對美最原始的追求,更可以覆蓋絕大多數的民眾。當前社會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在民間手工藝、行業手工藝、現代手工藝等領域的積極發展建設中,以及在平凡樸實的日常生活中均可潛移默化的提高國民審美,從而提升國民幸福感。
關鍵詞:民藝;審美教育;生活
近年來我國對于國民的審美教育越發重視,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愿望越來越強烈,追求豐富的精神生活愈發強烈。中國民間藝術擁有悠久的歷史且具有強大的民間基礎藝術氛圍,非常有利于審美教育的提升,在此基礎之上也可以消解當前在消費文化下人們的精神內耗。
一、增強群眾進行民間藝術活動的主動性,提高審美素養并起到立德樹人的作用
馬克思說,“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痹谄胀ɡ习傩盏纳钪?,即便生活艱難都有其自身的審美需要,并在有意無意的進行藝術創作,不自覺的以自身審美觀念、趣味來進行造物活動和藝術欣賞,而民間藝術的種類正適合于在樸實無華的生活激起我們對于藝術的興趣,寄托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如陜北榆林民俗博物館、民歌博物館中就有當地特色性的民謠、剪紙、民歌、號子等極具民間親和力的藝術作品展示,對于學生教學活動的舉辦、老百姓空閑時間的文化參觀等都是極具審美普及意義的。
人們從參與民間藝術活動中獲得滿足感,并由此在潛移默化中完善“真、善、美”的人格。民藝本來就是一種以自用、自娛、自我欣賞為主要目的和形式的藝術形式,與藝術家創作的表達性不同,這種自娛、自我滿足的感受,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刺激全民審美的提高,讓人體會到生活的美好,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恩格斯在論述德國民間故事書的使命時說:“民間故事書的使命是農民在繁重的勞動之余,傍晚疲憊地回到家里時消遣解悶,振奮精神,得到慰藉,使他忘卻勞累,把他那塊貧瘠的天地變成芳香馥郁的花園;它的使命是把工匠的作坊和可憐的徒工的簡陋閣樓變幻成詩的世界和金碧輝煌的宮殿,把他那身體粗壯的情人變成體態優美的公主。”有一位老婆婆也說“畫畫的時候,自己心情也很愉快,有時一面畫,自己會笑出來,好像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時代,非常開心?!?/p>
另外,民間工藝美術也其審美教育意義。在那個曾經沒有短視頻、圖像電影的時代,民間美術中的藝術形象,更具有直接的教化作用。如神話故事中的藝術形象“二十四孝圖”、“孟母三遷”、“孫悟空”、“秉燭夜讀”、“岳母刺字”“老鼠娶親”、“張良納覆”等等。這樣鮮明的藝術形象塑造更直觀的起到“成教化、助人倫”,“明勸戒、著升沉”的作用,通過民間藝術蘊含的意義實施審美教育,凈化人格。
二、“農村包圍城市”化建設發展民間藝術,更有利于普及民眾對藝術的追求
近年來短視頻的興起,信息流通的爆棚,直播帶貨行業的火熱等等,出現了許多可以謀生的新興產業,人們的關注點逐漸回歸自然,追求品質化的生活,社會中也越來越能接受不同價值觀的呈現。因此,像《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向往的生活》《房車旅行日記》等這樣回歸農村的生活化題材得以爆火,因為絕大部分人可能改變不了自己當下的生活,但愿意從別人的詩和遠方中尋找慰藉。
那么在民俗氣息濃厚的鄉村就有民間藝術發揮的天然優勢,用民間藝術美把“詩與遠方”帶入到我們當下空虛的精神世界,可起到怡悅性情的作用,所謂“高手在民間”。魯迅先生曾說:“一切文物,都是歷來的無名氏所逐漸的造就。建筑、烹飪、漁獵、耕種,無不如此,醫藥也是如此?!蓖鶎徝酪庾R較薄弱的地區都是在鄉村,而民間藝術的基礎便是從農村發展至城市,工業化影響了其后續的發展,信息化自媒體的時代拉近了全世界的距離,可將曾經被埋沒在鄉間的民間藝術傳播至燈紅酒綠的城市生活中,陶冶治愈快節奏生活帶來的精神內耗。例如,在中國福建武夷山茶產地,當地的農戶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品茶的習慣,從而發展出了關于茶具陶藝等周邊民間工藝美術的行業。在當地有大學生留下來當學徒,通過網絡去售賣自己的陶藝作品,還舉辦游學活動帶領大城市的學生去體驗這種鄉間的民間藝術制作,由“農村向城市”傳播擴大審美教育的影響力。
三、活用自媒體傳播傳統民間藝術
正如上文所提到,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傳播者。群眾不再完全的依賴傳統的報紙、電視、廣播去獲取信息,自媒體對世界的改變是方方面面的,包括我們現在獲取知識,已然離不開自媒體的應用,利用民間藝術提高美育更是離不開自媒體信息的傳播。
短視頻媒體行業的持續火熱,也讓民間美術這樣的傳統藝術有了更多的生存空間,在網絡上更是涌現很多雖身處農村,卻有一手絕技的手藝人,將那些曾無人問津的手工藝術展示并傳承下去,側面也讓人們見識了不同的藝術種類風格,同時讓傳統的民間匠人藝術變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并在耳濡目染中提高我們的視覺審美品味。
另外,可以利用自媒體擴大中國傳統民俗節日的影響力,增強大眾的審美意識與民族自豪感。傳統的中國民俗節日活動在西方文化為主導影響下,逐漸被大眾所忽視,如元宵節、中秋節、端午節、臘八節等遠沒有圣誕節、萬圣節這樣的西方節日受年輕人歡迎。這其實就是源于媒體對于節日氛圍的營造,以及傳統民俗節日“現代化”后趣味性不高。增加年輕人對于民俗活動的參與,將傳統節日的舉辦方式創新化,并利用自媒體作為傳播形式,更易擴大影響范圍。
而傳統的民俗活動中伴隨著民間藝術,群眾在參與過程中便可以提高審美素養。比如可以給城市增添更多的節日氛圍(圖1),商場超市等商業機構不再是擺放圣誕樹、萬圣節這樣的活動指示牌,改換成為元宵節猜燈謎送禮品、或者跳秧歌、唱陜北民歌等風俗活動。
四、美好生活需要民間藝術
在十九大的的報告中習近平主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蔽覈谶M入小康社會后,人們對于物質生活的追求已經發生轉變,不僅對物質生活有所要求,而對豐富的精神世界也有所需求,更需要“有審美的生活”。
而民間藝術對于老百姓來說,并不像純藝術創作那么的高深,更“接地氣”一些,當人們在生活中融入民間藝術等審美的元素,便覺得這是自我生活品質提高的象征。“民間價值觀念注重現實人生,強調人的切身利益和功利需要,崇尚實用價值,追求主體的物質或精神性功利目的。這種功利性的價值觀,正是從心靈出發,以主體內在要求為主干,以人生切實需要為目的的民間文化觀念實質的體現。”民間審美藝術不僅反映了民間社會的實踐關系和民眾內在需求與現實之間的滿足,也滲透了民間價值觀念的功利性,人民所難以擺脫這種功利意識去做審美判斷和審美追求。
總之,當今社會中老百姓對于生活有了更高的期許,那么在追求美好生活與發展民間藝術普及大眾審美,是彼此促進、相互推動的。
五、結語
從歷史上看,我們一直以來都沒有重視民間藝術,沒有給其相應的地位。近些年國家以及民眾對于民間工藝美術的發展逐漸有所重視,而當下,不論是國家對于全民美育的發展需要,還是對于解決當下的社會矛盾,都能得出全力多方面發展并普及民間藝術是極具建設性的。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第14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王朝聞:《造謠選最“趣”的畫》一文,見《中國民間美術研究》,第14頁,貴州美術出版社,1987年版。
3,轉引自鐘敬文;《話說民間文化》,第2頁,人民日報出版社,1990年版。
4,韓保江,《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及其現實意義》《光明日報》( 2017年11月01日05版)
5,呂品田:《中國民間美術觀念》,第141-143頁,江蘇美術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