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濤
對于各種疾病來說,患者的心態、情緒對病情的治療與恢復起到關鍵作用。部分患者患有某種疾病,會出現心理恐懼、擔心、焦慮,這些因素多少都會對病情的治療造成阻礙,給患者的生活水平也帶來了較嚴重的影響。很多患者內心壓力過大,長期處于高度緊張、孤獨勞累甚至焦慮的狀態下有關。因此,對患者進行情志疏導,與患者溝通,幫助其消除其焦慮、緊張等消極的情緒,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從根本上緩解患者的病情。
1 情志護理概述
1.1情志
情志主要包括其中情緒,分別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中醫學理論將人的心理活動概括為“情志”,是指人在面對客觀事物時產生的本能的綜合性心理反應。影響患者情志發生變化的主要因素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社會因素,如遇家庭成員生離死別、家庭經濟條件差、家庭生活不協調等。二是環境因素,包括外界聲音、顏色、氣味等,均會對人的情志造成一定影響。三是病理因素,一旦患者出現情志變化和異常表現,有可能引發臟腑功能嚴重失調,使臟腑氣發生病變。四是個體因素,年齡、性別、性格以及體質條件等因素,是引發情志變化的主要個人因素。例如,性別因素,有研究表明,女性患者在應對疾病狀態時,心理承受能力往往不如男性患者。
1.2情志護理
情志護理,是指護士結合患者情緒表現,通過語言、態度以及行為等,對患者產生積極影響,從而改善其負性情緒,強化患者治療信心,通過改善患者不良情緒和消極行為,促進患者預后。對于多數患者而言,疾病所產生的多種軀體癥狀,會導致患者心理狀態不佳,而通過中醫情志護理,能夠引導患者在最佳狀態下接受臨床診斷、治療和護理,達到盡早康復的效果。
2 情志護理方法
2.1關心體貼
對于護士而言,在為患者開展情志護理時,態度上要積極真誠,具有同理心、同情心,同時兼具責任感,從而使患者對護士產生較強的信賴感。在與患者進行溝通時,語言幽默風趣,做到有的放矢,耐心觀察患者心理變化,講求實事求是。通過交流,使患者知曉情志失調對疾病恢復的不良影響和對機體功能的損傷,幫助患者分析病情變化,制定護理計劃,注意做好患者隱私保護。
2.2健康教育
采用多種形式,為患者開展健康教育,包括一對一講解、健康大講堂、專家講座等,做好健康宣教工作,使患者對疾病發病原因、誘發因素、主要癥狀、臨床表現等有更加清晰的認知。向患者講解治療要點,指導患者識別病情,宣導治療過程相關注意事項。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導患者認識疾病,正視疾病,從而消除多種消極影響因素,使患者在正確掌握疾病的同時,建立自身良好的情緒狀態,為實現治療目標創造一定便利條件。向患者提供便捷的線上咨詢方式,對于行動不便的患者,可以通過線上方式解決患者的疑問或困難;對于患者在飲食生活上的各種困惑,全科醫護人員可以通過線上的方式及時解惑。
2.3釋疑解惑
護士在余患者和家屬進行溝通時,做好言語開導,在情緒開導前,應對患者實際情況進行掌握,包括患者基本資料(性別、年齡、學歷、性格特點、生活習慣、愛好等)和發病后情況,包括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患者發病后情志狀態。根據患者實際需要,分析其存在的心理疑慮,通過科學干預,糾正患者認知誤區,幫助患者消除思想包袱。在實際護理過程中,護士注意患者情緒變化,針對患者疑惑,及時予以解釋,實事求是闡明真情,分析疾病本質,從而引導患者走出迷惑,有效緩解心理壓力。
2.4情志疏導
疾病狀態對患者身心健康帶來嚴重影響,同時也會降低患者生存質量,在提供臨床護理干預時,除了做好上述中醫護理指導外,也要為其提供必要的情志疏導,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移情易性:所謂“移情易性”,可簡單的理解為轉移注意力,用一種情志(積極)對抑制另一種情志(消極),使消極情志逐漸淡化,直到消除。
(2)發泄解郁:此種方法主要通過哭訴、發泄等方法,引導患者宣泄負性情緒,從而恢復心理平衡,盡快擺脫煩惱。
(3)以情勝情:主要指護士指導患者有意識的用良好的情緒狀態去抑制負面情緒。
(4)暗示法:通過多種方法對患者進行暗示,使其相信疾病可以戰勝,進而自覺改善不良情緒。
(5)順情從欲:了解患者需要,并予以滿足。
3 其他護理措施
目前,相關研究表明,在情志護理中融入敘事護理模式,能夠進一步改善患者心理狀態,主要方法如下:
(1)建立溝通關系:與患者進行溝通時,護士主要采用鼓勵性語言,鼓勵患者說出自己的想法,并且真誠的聆聽患者的表達,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
(2)制定計劃:與患者談心,鼓勵患者表達對肢體功能鍛煉的看法與想法,并訴說鍛煉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結合患者實際情況,為其制定相應的更加符合自身條件的肢體鍛煉方案,保證偏癱患者鍛煉的科學性與高效性。
(3)問題外化:針對患者意識和認知不足問題,護士為患者講解保持樂觀情緒所能發揮的重要作用,同時傳達基本方法,使患者形成一定意識。
(4)解構:患者敘事后,護士引導患者對既往面對困難時所采取的方法進行回想,幫助患者制定尋找問題解決的路徑。護士詳細為患者講解治療方式、要點和注意事項。
(5)改寫:結合患者敘事內容,制定短期、中期以及長期康復目標,確定具體執行計劃,協助患者尋找被忽略的特殊經歷和解決方法,用積極事件改寫現階段患者的消極思維,幫助患者重新樹立康復信心。
(6)見證:在得到患者同意的情況下,邀請患者親屬或者病友作為患者康復治療的見證人。護士對患者治療成果進行檢驗,并與患者和見證人分享,增強康復信心的同時,也使患者能夠做到持續堅持,強化行為依從性。
(7)院外護理:患者出院后,建立健康檔案,定期開展隨訪工作,一方面對患者自我管理行為進行評價,一方面對患者家庭護理狀況加以掌握,如發現不合理之處,及時指出。
4 總結
疾病狀態導致患者出現不良情緒,從中醫“治未病”角度進行分析,需要采取一定措施進行干預,從而降低情緒對患者的影響。中醫情志護理經驗表明,以往傳統中醫治療理論為患者進行論治的同時,需要加強心理干預。現階段,中醫護理技術不斷完善和創新,情志護理在細節上的缺陷有待完善,應該更深入的對情志護理進行分析與研究,將患者所有不良情緒呈現處理,從中醫整體觀念入手,以辨證辨病為原則,將新型情志護理思維運用其中,結合患者病情和心理狀態,及時對情志護理方法予以調整,從而發揮最佳心理護理干預效果,促進患者病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