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培軒
摘要:建設項目環境管理體系的構建,需要把握項目實際,將事前、事中與事后有機結合,梳理環境管理制度,確定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制度銜接流程,確保環境管理體系得以涵蓋項目全生命周期。本文闡述了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制度現狀,進而探究建設項目環境管理體系構建的具體策略,旨在全面提升建設項目環境管理成效,促進環保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建設項目;環境管理;體系構建
在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大環境下,建設項目環境管理體系的構建,能夠有效落實環境保護,促進環保工作效率的顯著提升,促進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順利推進,對于整個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在國家高度重視環境保護的背景下,為確保環境保護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應當就環境管理手段加以積極創新和完善。
一、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制度現狀
就我國環境管理制度來看,“老三項”制度與污染源管理存在相關關系,“新五項”制度中排除城市環境綜合整治與定量考核制度外,其他均以污染源為最終指向。近年來總量控制制度相繼出臺,生態補償、污染賠償等制度也致力于為污染源管理類而服務。但實際上,各項環境管理制度自成體系,運行存在獨立性,這就衍生了繁瑣的行政許可事項,環境管理制度之間銜接的有效性不足,尚未形成核心統領,環境管理難于形成合力,導致建設項目監督難以覆蓋全過程,制度落實不到位,環境管理效力也并不理想。
二、建設項目環境管理體系構建策略
第一,諸多學者深入研究了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學科制度的銜接問題,本文基于此提出深度融合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與排污許可制度的建議,項目概況、排污節點分析、污染防治技術以及環境管理監測等都是重要內容,在修訂現行規范及導則的過程中需體現一致性[1]。在排污許可證申領方面以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為依據,把握時機,將環境影響評價文件自行政許可向備案調整,在事中環境管理監督及事前環境影響評價驗證方面發揮排污許可申領的具體作用。
第二,依照建設項目環境保護驗收管理相關文件內容來看,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制度相關文件僅僅明確了排污許可證的申領,但并未就其合規性提出嚴正要求,為促進制度的深度融合,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在企業發生實際排污后,以驗收報告為依據,首次實現合法合規排污。依照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相關制度要求出發,確定排污許可證的合規驗證,包括排放濃度與排放量的合規性、生產設施與污染防治設施建設與申報的相符性、申報技術應用的可行性、與排污許可證管理要求的相符性等。其次,驗收監測方面,從行業排污許可證申請以及合法技術規范要求出發,以自行監測因子作為驗收監測的污染因子。再次,驗收報告中應當就技術有效性、排放口設置合規性加以驗證并作出明確結論。最后,若驗收階段內部不符合排污許可證相關內容,應將變更要求明確提出,并細化整改要求,以便合理整改環保設施,促進其使用功能的有效發揮。
第三,環境管理制度中環境影響后評價制度的存在,可通過“存在感不強”來加以體現,為改善這一狀況,可采取以下幾項措施:首先,事后監管方面發揮環境影響后評價制度的核心作用,積極完善相關管理辦法與要求。在建設項目事前事中合規性方面,發揮后評價制度的積極作用,持續穩定運行,判斷其合規性,就環境質量及其標準的變化開展具體分析,促進環境質量改善這一要求的高效落實[2]。其次,將后評價制度建設為建設項目環境管理體系中的重點,為排污合規性驗證的監管提供支持,圍繞環境影響后評價出發,開展技術評估,征求專家意見,向主管部門備案。再次,把握項目運行實際,在整個環境管理過程中通過環境影響后評價實施回顧,把握排污許可證具體執行狀況。其四,當項目納入后評價管理后,應優化環境影響評價各環節,尤其是要明確審批階段的具體要求。其五,深度融合排污許可制度與環評制度,明確排污許可制度中的執行報告要求,以建設項目為對象,保證環境管理的持續性,以區域環境質量變化以及環保措施的有效性評估等作為后評價的重點,并且要把握后評價時段的具體情況,就環境影響驗證實施科學評價。其六,環境影響后評價工作的開展,以環境影響為對象,從變化的、持久的、累積的和不確定的角度出發,以此作為后評價的重點內容,確保環境影響后評價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第四,環境影響評價的開展,需要就環境質量要求開展具體分析,但實際執行過程中其作用發揮不到位,環境質量要求并未通過技術規范加以體現,這就需要在相關要求中納入環境質量要求。
第五,就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制度加以積極改進,緊密融合排污許可年度執行報告,為項目運行滿一年后合規排污的自證提供有力支持。
第六,排污許可證首次申請時,納入項目重新報批或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時間節點的變更,若實際申請不符合環評文件,可將管理要求啟動,就“不符”與“后評價”實施嚴格區分。
結束語
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必須要重視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的規范落實。結合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制度現狀出發,把握項目全生命周期具體狀況,大力推進建設項目環境管理體系的構建,保證管理程序的可操作性,防范自由裁量、隨意要求、重復性工作等狀況出現,減輕單位工作量,從而優化環境工程建設,保障環保工作質量與效率,推動整個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時德禹. 建設項目環境管理體系構建研究[J]. 環境與發展, 2020, 32(8):2.
[2]曲野. 公路建設項目全程環境管理體系分析[J]. 黑龍江交通科技, 2016, 3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