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樂
摘要:當今社會日新月異變化,科技發展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推動引擎,技術革命成為社會進步的原動力。產學研協同創新作為銜接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重要紐帶,為企業提供技術創新效率,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技術優勢,提升高校和科研院經濟效益。產學研協同創新作為科技轉化生產力重要媒介,如何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實現各方主體最優合作,已經成為國內外專家研究熱點。
關鍵詞:產學研協同創新 ;協同創新;環境分析;運行機制
一、前言
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原動力,而構成科技創新的主要驅動力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他們在國家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中占據了顯著地位。國家對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大投入,尋找合作,從而建立緊密的高校與企業和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合作體系。這種產學研合作體系已經為各國開展推行實施。
8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開始通過不同方式進行產學研合作研究。我國是在90年代末期開始著手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轉換工作,在1992年和1998年分別出臺了推進高校與企業和社會團體的合作建議,強調了對合作的創新方式。在國家發展綱要里提出,加快建立企業為主導,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機制。在2010年國家教育改革發展綱要中強調建立協同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移是未來高校和科研院所發展的重要內容。
十八大以來,經濟發展從原來片面追求高速度發展轉變為高質量發展的轉變,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是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從而改變傳統經濟增長方式,成為未來發展的主要模式。
二、產學研協同創新理論研究
關于產學研協同研究,基本都是圍繞三重螺旋理論開展,三重螺旋理論研究是由美國學者埃茨科威茲首次引入到創新研究領域,提出了社會學三螺旋理論。社會學三螺旋理論認為政府、高校與科研院所和企業通過科研成果轉換為媒介相互影響滲透的螺旋結構。其中政府不在處于過去產學研的邊緣地位,在產學研協作中擔當非常重要角色,三重螺旋理論強調要發揮政府在產學研協作中的作用,該理論強調要積極發揮政府作用,以政府為主體搭建產學研平臺,實現產學研主體信息資源共享,從而提升產學研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
產學研協同是由不同主體之間開展,由于主體包括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它們管理機制、組織結構和價值取向差距較大,如何對接不同主體,有效協調各方力量,做好利益分配,對政府的組織協調能力有較高要求。三重螺旋理論中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為科研部門主體,肩負了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重任,需要對接企業的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接軌,進行新技術新經濟的研發。高校和科研院所除了正常的基礎教學和科研開發工作以外,還要積極參與到社會創新創業,產業成果轉化的過程中。企業作為另一重要主體,企業承擔了技術進步和成果轉換的工作。企業除了在日常生產和銷售市場推廣工作之外還要開展技術研發、技術創新工作。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對市場需求具有較高敏感性,可以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研發的主要方向,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有針對性建議。政府作為三重螺旋理論重要主體,是政策制定者,通過制定政策法規來引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同時可以營造出政策、法律和投融資的社會環境,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良性合作發展。高校與科研機構也有機會被政府引導到社會治理管理中,作為智庫為政府出謀劃策。政府、企業和高校科研院在產學研協作互動模式下,既有融合交互的職能交叉,同時又保持各自目標和獨立身份。
產學研協作創新理論運用到蘇州產學研合作實踐中,高校與研究機構和企業利用自身優勢開展產學研合作,政府是政策制定者,通過制定政策法規來引導科研經費和科技人才投入,推動開展稅收優惠,營造良好產學研協作環境,加快科研成果轉化效率,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增加企業市場競爭力。
三、產學研協同創新利益主體
產學研協作創新主體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三種不同體系的部門組成,而產學研協作需要把三者進行有機的組合,同時還要把政府、中介服務和科技金融機構多方力量參與進來,確保產學研協作創新順利進行。
(1)企業
企業作為產學研協作中重要主體,是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具體出處。企業在產學研協作中承擔了技術知識創新市場落地職責,推動產品工業化和市場化,從而實現企業創新能力提升,提高企業競爭水平。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是體現了產學研協作能力水平的核心指標,科技成果無法轉化落地,前期科研知識成果投入打了水漂,企業后期科技創新投入的資金和研發資源也產生很大浪費。同時科技轉化落地產品無法對接市場需求,給企業帶來市場風險和一定壓力。產學研協作科技成果轉化就需要企業具備較強市場開拓、科技創新和資金支配能力,以承擔科技成果轉化和市場產品開發帶來的風險。
(2)高校和科研院所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產學研協作過程中技術創新主體,高校和科研院所除了在人才培育和基礎研究以外還肩負了應用研究和創新技術研究。理論研究是應用研究的基礎,應用研究是通過中試開展產業化測試,和企業實現對接。高校和科研院所需要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成果研究,加強與企業開展合作,積極對接企業科技成果需求,實現校企科技創新合作。高校和科研院主要職能是基礎教育和理論研究同時承擔技術人員、工程師的培育工作,對于提升社會整體基礎素質和促進科技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3)政府
政府作為產學研協作創新的主體,是政策制定者,為產學研協作提供良好政策、法律、經濟環境,從而確保產學研協作創新順利進行。政府通過出臺政策,加大對基礎科研和應用研究的資金傾斜,對產學研科技成果轉讓實施稅收減免,鼓勵資本市場進入技術創新市場。
(4)中介服務和金融機構
中介機構是專業進行科技成果轉讓的機構,它主要從事科技咨詢、創業服務、科技信息情報等業務,中介結構的主要職責是為產學研主體進行牽線搭橋,為企業和高校與科研院所提供金融、經營管理、法律和技術咨詢服務,實現企業與學研機構無縫對接。金融機構是為產學研主體提供金融服務的專業金融機構,為科技創新和產品創新提供資金支持。
四、產學研協同創新優化研究
產學研協同動機是產學研的主體進行合作的基礎,通過對產學研協同動機研究,包括協同動力來源,產學研主體需求,形成一定研究成果。產學研協同動力由內在動力和外部動力組成,外部動力主要是通過經濟市場和科技政策推動產學研協作,內部動力是企業和學校自身的驅動,驅動包括有利益驅動和發展驅動。在產學研協同中經濟利益是驅動協同創新的主要動力來源。產學研主體企業通過協同創新獲得技術協作,將科技成果轉換為商品,獲取經濟收益。高校與科研院所通過獲取科研經費,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實現科研良性發展。高校通過協同創新提高了辦學,實現了就業率提升;科研院所協同創新實現了科研成果轉化,獲得了人才和技術發展。
產學研協同是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等主體通過分工協作,協同發展,形成了互相協作制約的機制,機制主要包括投入產出機制、溝通管理機制等方面。通過對協同過程研究,從開始的準備階段協作機制包含了協同選擇、協同分工、利益分配等方面。協同選擇是通過優勢互補來選擇合作伙伴,正確的選擇是協同成功的關鍵。選擇企業方,主要考慮企業的軟硬實力,選擇高校和科研院所,主要是考慮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和創新能力。產學研協同分工是基于權責利相統一,對協同主體進行合理分工。協同分工可以發揮各主體的資源優勢,形成優勢互補。企業利用其對市場的高度敏感力,抓取最新市場信息,實現科研轉化價值。高校和科研院所利用其科研人員和科研設備,對市場抓取信息進行科研開發,實現科研轉化落地。
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根據組織形式可以分為委托研究模式、合作開發模式、技術轉讓模式和聯合一體模式。委托研究模式是企業利用委托形式讓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研發;合作開發模式是兩個以上的產學研主體針對一個項目進行劃分分工;技術轉讓模式是將技術通過產學研主體進行技術成果轉讓;聯合一體模式是各個層面的合作共贏,構建高效性和一體化的聯合模式。
五、結論與展望
本研究試圖通過績效評估這種實證方式,客觀的反映產學研協同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有針對性的構建政策體系,為產學研協作創新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政策體系構建的合理性直接受到產學研協同創新績效評估體系科學性的影響,這也就對績效評估指標體系設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楊久香;產學研合作的思想基礎和演變趨勢研究[J];北方經濟;2016年08期
[2]梁耀明;產學研合作績效評價研究綜述[J];消費經濟;2009年18期
[3]馮海燕;高校與企業產學研合作機制創新研究 [J];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05期
[4]王永坤;產學研合作的博弈分析及動力機制[J];中國工業經濟;2015年06期
[5]李依素;產學研戰略聯盟合作機制系統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年07期
[6] 唐小旭;產學研結合技術創新績效評價研究[J];互聯網研究;2013年04期
[7] 藍曉霞;美國產學研協同創新的主要模式、持點研究 [J];啟迪與智慧;2016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