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種養循環模式屬于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不僅能解決農業污染問題,還能降低種植成本,有助于農產品品牌形象的建立,提高經濟效益。在廣域調研的基礎上定位經典案例研究,提出“生態化種養+標準化管理+扁平化營銷”的種養循環模式,并總結該模式實踐應用中的經濟、社會、技術和政策成效。最后,給農業企業提出了“利用區域優勢,一三產業融合發展;立足實際,合理規劃”的建議;給農戶及創業者提出了“學習相關知識技能;因地制宜選擇模式;合理布局,循序漸進”的建議;給涉農院校提出了“培養技術能手,指引農民掌握技術;強化精準培訓;堅持產教結合”的建議。
關鍵詞 種養循環;綠色農業;循環經濟;典型應用;推廣價值;建議
中圖分類號:F303.4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1.034
在從掠奪式農業向可持續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自然地誕生了種養循環模式,這類模式不僅能解決農業污染問題,還能降低種植成本,有助于農產品品牌形象的建立,提高經濟效益。因此,種養循環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廣。
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1? 研究背景
種養循環是指能夠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通過將生產的廢棄物進行再次利用,從而起節能減排、有效減少經濟成本的作用。目前,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在我國的很多省份都有過實踐(見表1)。
從表中可以看出,目前對種養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的建立和研究均是以沼氣工程為紐帶和核心進行的。雖然模式間存在小差異,但是都是以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宗旨,能夠在模式的運行下,達到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的協調。
1.2? 研究意義
種養循環可以降低種植成本。通過種養循環的農業模式,從自產或合作的畜牧養殖企業收購有機肥,降低了肥料的成本。
利用種養循環模式可以提高產品質量,促進產業升級。有機肥的使用和化肥的減少有利于種植農產品的質量在營養、口感、色澤實現多維度提升,農產品從數量型增長轉變到質量型增長。
2? 概況調研分析
2.1? 調研基本情況
本次調研結合了問卷調研、現場實地調研等多種調研方式,主要調研對象為農戶和消費者,目的是探尋種養循環技術的應用現狀及推廣價值。
其中,針對農戶的調研問卷共發放100份,收回有效問卷96份。調研對象主要集中在成渝兩地,圍繞成渝經濟圈向周圍地區呈發散狀分布。問卷參與調研的對象中自營或參與經營的農產品品牌有9個:桃溪谷、鵝天歌、蒙頂山茶、廣安蜜梨、壹顆紅心、合江荔枝、資中血橙、巴味渝珍和城口四季五谷放養雞。參加本次調研的農戶中,桃溪谷品牌對于種養循環模式認知、實踐、推廣都有較為深入的實踐,在調研群體中較為典型。針對消費者的調研問卷共發放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89份。調研對象主要集中于成都地區,問卷結果總體呈現出當前消費者對綠色健康農副產品的需求較大,更希望通過線上購買農副產品。
此外,結合問卷結果進行了線下實地走訪,進一步了解成都地區種養循環技術的發展現狀及應用情況,并對使用了種養循環技術的典型案例進行了深入訪談和調查研究。
2.2? 綠色農產品市場需求
與普通農產品相比,在產品質量方面,綠色農產品主要有無污染、安全、優質等特征。另外,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綠色農產品具有正外部性,以及市場需求和供給彈性特征,其中正外部性特征主要表現在:1)生產過程的資源節約;2)消費過程的環境友好;3)消費結果對他人和后代有利;4)消費效用的隱性效用與長期效用。綠色農產品市場需求和供給彈性特征主要表現為相對于普通農產品來說,從短期來看,受消費觀念、消費水平與供給水平、成本的制約,其需求的價格彈性較大;從長期來看,其價格需求彈性較小,根據收入與消費關系,普通農產品將逐步成為低檔品,綠色農產品將成為正常品,其消費需求超過普通農產品也將是大勢所趨。
歷史原因決定了從古至今成都有著優越的物質和文化條件,當地居民偏向于在美食方面投入更多的消費,同時也熱衷于各項休閑活動。相比于普通農產品,通過調研發現有129名消費者愿意花更高的價格購買綠色農產品,占到總人數的68%,且在有1~12歲兒童的家庭中,對于健康綠色的農副產品有較大需求。
2.3? 種養循環模式應用情況
通過調研發現,目前在川渝兩地使用種養循環模式的農戶較少,僅占到調研農戶總數的4%。而使用的種養循環模式主要為“牛—沼—茶”“豬—蚯蚓—雞—果樹”“雞—桃樹—雞”“果樹—牛—發酵床—果樹”等。在使用過種養循環模式的農戶中,有91%的調研對象認為種養循環模式對他們的生產帶來積極影響,結合目前市場上對綠色農副產品較大的需求,可以看出種養循環技術在未來將有較大的潛在使用價值且值得大范圍地推廣宣傳。
3? 經典案例分析
3.1? 案例背景
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是全國三大水蜜桃生產基地之一。龍泉驛區現代水蜜桃栽培始于1936年,龍泉驛水蜜桃以其果大、質優、外觀艷麗,具有“白里透紅、水分飽滿、汁多味甜”的特性,素有“天下第一桃”之稱,屬國家原產地保護品牌,榮獲世界園藝博覽會銀獎、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金獎、“四川省名優果”稱號,還成功入選“2008奧運推薦果品”。四川桃溪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桃溪谷”)采取“公司+農戶+合作社”的經營模式,在龍泉驛區采用“水蜜桃—土雞”種養循環模式,主營水蜜桃、土雞、土雞蛋等農產品。
3.2? 種養循環生態模式
“三化”種養循環模式:生態化種養+標準化管理+扁平化營銷。
3.2.1? 生態化種養
1)種養循環生態模式(見圖1)。將種植在桃樹下的青草收割加工后,作為散養在林中的土雞飼料。將土雞的糞便添加菌類經過處理發酵后,用作桃樹的肥料,可減少化肥使用,節省肥料成本。一方面,雞的糞便中含有大量有機物質和豐富的氮、磷、鉀等礦物質,是優質的有機肥料,可改良土壤品質,增強地力;林地使用科學處理后的雞糞作為肥料投入,有利于果樹的生長發育。另一方面,發酵雞糞做肥,解決了糞便污染環境的問題,可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減少了農藥、化肥的使用,兼顧自然生態健康,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2)種養循環科學技術。養殖科學化:①雞舍采用雙層架構,上層搭建全階梯式雞籠,下層統一收集雞糞。將雞和雞糞分隔開,可有效防治雞群間傳染疾病。②使用微生物發酵法處理雞糞便,將干、濕雞糞和EM菌混合后,放入塑料容器或水泥池(或者土坑墊塑料薄膜)中,裝滿壓實,排除空氣后用塑料薄膜密封,直至無臭味、略含酒精味即為發酵成功。將發酵完成的雞糞作為肥料用于種植桃樹,實現種養循環,打造綠色環保產業鏈。種植科學化:①通過挖機翻新土地,進行土壤改良,起壟栽培桃樹。②將發酵后的雞糞肥料,按顆精準施肥。③采用滴灌技術保證桃樹精準澆水,滴頭將水滴到果樹根系分布范圍進行滲透擴散灌溉。
3.2.2? 標準化管理
1)種植過程中農資規范化使用,統一用量標準。2)在龍泉驛區農業農村局指導下建立農產品溯源體系,提高農產品商品化的同時保證農產品安全、生產加工過程可視化。3)成立成都市今日桃鄉水果農民專業合作社,統一租賃桃園土地,根據區域土壤性質,規劃種植水蜜桃種類,選擇最佳適種品種。4)水蜜桃統一收購、統一標準分級、共享銷售渠道。
3.2.3? 扁平化銷售
建立了基于“互聯網+”的扁平化創新銷售模式(見圖2)。1)線上建立了農場共享制、會員制、微商網店,同時配合運用社群、短視頻、直播等營銷方式。2)線下直線對接城市零售商實現當日落地配送,保證農產品的鮮度和質量。通過優質的產品、良好的口碑、暢通的銷售渠道來實現農產品扁平化銷售。
4? 產品特色與市場定位
4.1? 產品特色
4.1.1? 水蜜桃
桃溪谷的水蜜桃產自蜜桃之鄉龍泉驛,龍泉驛區地處川西平原東部,龍泉山脈中段,山、丘、壩兼有,總面積558 km2,土壤以黃壤和紫色土為主,屬亞熱帶濕潤氣候,適宜多種伏季水果種植。龍泉驛水蜜桃生長在溫暖濕潤、光熱充足、以黃壤土或紫色土為主的龍泉山脈的低山和淺丘地區,土壤營養豐富,微酸或中性,保水保肥性能強,冬季7.2 ℃以下的常年低溫量能滿足大多數桃樹品種的生長需求,桃生長期的月平均氣溫可達到23~25 ℃。龍泉驛區科學利用了當地自然資源,以特色的栽培管理技術,孕育了產品的獨特品質。根據區域特色,選擇霞脆、紅玉、早脆、霞暉8 號為桃主要種植品種,成熟時間也有梯度性,綜合延長了桃的銷售期,有效緩解了銷售積壓風險。
4.1.2? 土雞及土雞蛋
“桃溪谷”采用林下養殖技術和物聯網管理技術,培育出優質桃園雞及土雞蛋。土雞蛋營養物質含量高于普通雞蛋,口感較好。采用O2O銷售模式,并建設一對一會員制銷售渠道。用戶可任意時間在微信公眾號下單,由“桃溪谷”進行定制化土雞養殖,客戶可根據預定時間選擇送貨上門,也可根據需求選擇當時市價等價兌換土雞蛋。
4.2? 市場定位
1)價格定位。種植水蜜桃、養殖土雞,提高農產品品質,發展生態化產業,定位中高端農產品消費市場。2)消費人群定位。土雞、土雞蛋是家庭常年必需品。當前主要目標客戶為成都本地居民及周邊地區,次要目標客戶為西南地區的各大超市、農貿市場供應商。以城市家庭為主要消費人群,通過品質化產品沉淀優質客戶群,同時實現與水蜜桃產品的關聯銷售。3)增值市場定位。結合成都市東進戰略的深入實施,水蜜桃基地建設景區化也是開展循環農業的一個關鍵盈利點,以桃花、桃果為依托,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提供民宿露營等服務。4)主產品市場定位。為城市家庭提供優質農產品(土雞、土雞蛋、水蜜桃等)和露營為主題的農場服務。
4.3? 商業模式
在“生態化種養+標準化管理+扁平化營銷”種養循環模式下,構建圖3的商業模式。
5? 效益與影響分析
5.1? 經濟效益
年均供應市場土雞3 800只、土雞蛋9萬枚,年均水蜜桃產量達10萬kg(每667 m2產水蜜桃2 500 kg)。2016—2020年,通過互聯網銷售當地農產品(水蜜桃、土雞、土雞蛋等)創收400余萬元。每667 m2節約化肥使用成本80~90元。采用雙層雞舍架構,有效降低雞的死亡率和患病率,大大節約了活雞養殖成本。
5.2? 社會成效
種養循環模式從農產品源頭開始監控,實現全程綠色生產、綠色管理、綠色種樹、綠色養殖,為消費者提供了健康無公害的農副產品,通過“互聯網+”的經營模式,讓客戶無需出門就能購買到綠色無公害農產品,更好地滿足當前市場需求。
5.3? 技術成效
1)對農戶而言,可掌握科學標準的種養技術,也為農戶學習不同環境下的種養循環模式提供了科學依據。采用24 h監控養殖,減少人力成本投入,實現規模經濟。2)對區域而言,對當地的土壤品質及產品種類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雞糞經過發酵后作用于桃樹,可改善土壤中的微生物比例,有利于桃樹健康成長。根據土壤性質,通過技術手段培育出不同品種的水蜜桃,豐富了產品線,帶動區域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5.4? 政策成效
實現“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方式,間接和直接創造了100余個工作崗位。村民融入合作社標準化種植,實現多勞多得,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農產品品質提升更有保障。“桃溪谷”的水蜜桃種植讓年老的人也可以參與掙錢,實現了“全家就業、全家致富”。通過產業帶動當地農戶可持續致富,深入實踐了多產業聯動發展。
6? 發展與推廣建議
2019年6月17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應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大力發展現代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和鄉村新型服務業等。發展種養循環產業不能光靠農民,還要鼓勵外出農民工、高校畢業生等城市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新創業,給他們提供創業服務平臺,完善扶持政策,讓他們在鄉村能干事、干成事。本文針對各行業領域提出一些建議。
6.1? 農業企業
6.1.1? 利用區域優勢,一三產業融合發展
結合龍泉山森林公園建設及大城市近郊優勢,融合一三產業,促進水蜜桃基地建設景區化,發展觀光、旅游體驗農業,民宿等配套建設。
6.1.2? 立足實際,合理規劃
以“桃溪谷”為例,根據企業戰略合理制訂相應規劃。
1)短期計劃。致力于研究“桃溪谷”品牌推廣,積極拓寬銷售市場,對現有綠色循環種養技術進行改良研究。2)中期計劃。對期初銷售數據進行深入挖掘研究,預測客戶需求,持續對產品進行改良和研究。3)長期計劃。考慮未來結合第一和第三產業,研究適合當地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新模式。
6.2? 農戶及創業者
6.2.1? 學習相關知識技能
種養循環模式是一種科學的農業模式,需具有一定的知識技能儲備才能實現。農戶可選擇加入所在地區相關合作社,合作社會提供技術培訓且在種養過程中也有技術指導,另有農資貨源、銷售渠道等。可使個人或以家庭為主的種養成功幾率增加,還縮短時間與資金成本。
6.2.2? 因地制宜選擇模式
農戶要因地制宜,因時而種,土壤不同,適合的作物也不同,甚至施肥打藥都不同,所選擇的種養模式也就有所差異。要根據自家的土地情況及周圍環境選擇合適的種養模式,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耕則耕,發揮自身地理氣候優勢,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這樣才能在種養的路上少走彎路。
6.2.3? 合理布局,循序漸進
農業屬于長期投資,短期無法看到明顯穩定的收益。對于沒有種養循環模式經驗的農戶,在開始采用種養循環模式時,需核算已有的資金情況,選擇適當的種養規模,合理布局,降低成本。
6.3? 涉農院校
6.3.1? 培養技術能手,指引農民掌握技術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這對涉農人才培訓和職業教育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高校應該開設助力于新型農民了解最新農業發展技術有針對性的課外培訓。
6.3.2? 強化精準培訓
因現代的市場發展需精準對接學生需求,應將不同學習對象進行科學分類,根據其知識背景和職業習慣,量身定制課程,滿足不同層次的學員需求。在課程設置方面,應緊緊圍繞本地鄉村振興的短板、弱項,從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等各方面精心設置課程。
6.3.3? 堅持產教結合
要以理論教學為基礎,以實訓課程為載體,采用游學體驗與技術培訓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精準對接農村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將課堂學院建在鄉野之中,把課堂開在田間地頭。產教融合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有效統一的重要路徑,鄉村振興學院要以深化產教融合為重要抓手,緊緊圍繞新型農業市場主體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陳直,王志勇,張曉偉等.“養豬-沼氣-種菜”生態循環農業模式[J].農業工程技術,2016(4):38-39.
[2]? 顧東祥,楊四軍,楊海.“豬—沼—果(谷、菜)—魚”循環模式應用研究[J].大麥與谷類科學,2015(3):64-65.
[3]? 楊忠,李群欣.“豬—沼—草(果蔬)”生態循環農業模式[J].湖南農業,2018(9):32.
[4]? 楊忠,黃林.臨武縣豬-沼-果生態循環農業模式[J].湖南農業,2018(10):32.
[5]? 楊忠.千龍湖豬-沼-菜循環農業模式介紹[J].湖南農業,2017(5):26.
[6]? 孫路,韓霽昌,吳發啟.農戶型“豬-沼-石榴”循環農業模式[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7,35(4):199-204,242.
[7]? 張君媚,周秋慧,田蘆明等.慶元縣“豬-沼-果、牧草-豬”循環農業模式發展探析[J].現代農業,2014(8):40-41.
[8]? 劉德芬,董敏,楊安洪.洪雅縣“牛—沼—茶”循環農業模式的調查與思考[J].四川農業與農機,2014(4):14-15.
[9]? 高其雙,彭霞,夏瑜,等.豬茶種養結合型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的研究[J].當代畜牧,2016(下旬刊):42-44.
收稿日期:2022-02-16
基金項目: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科研基金項目(22RW204);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項目(JG2021-30)。
作者簡介:余佳洋(1994—),女,四川內江人,碩士,助教,從事農產品物流教學與研究。E-mail:1325833205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