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廣西國有高峰林場地處南寧市的北面、東北面和東面,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林場林業資源保護難度不斷增大,也面臨非法侵占的巨大壓力。總結高峰林場多年來林業資源保護和發展經驗,提出了加強護林防火力度,保障林業資源安全;保護國有林地,依法增加森林面積;科學經營,提升森林質量;發展多種林下經濟;加強森林旅游資源開發等林業可持續發展技術措施。
關鍵詞 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技術措施;廣西國有高峰林場
中圖分類號:S750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1.050
林業資源包括林地資源和森林資源。林地資源指用于生產和再生產森林資源的土地,是林業生產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森林資源是森林有機體及其賴以生長的林地的總稱,地上部分包括所有生長在林分內的植物和在森林內生活的野生動物,地下部分包括土壤、土壤微生物及這些生命體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因子[1-2]。筆者通過收集廣西國有高峰林場(以下簡稱高峰林場)近年的林業資源數據,簡介該林場在護林防火、林地保護與拓展、提升森林資源質量、森林資源旅游開發、發展林下特色經濟等方面的情況,提出林業可持續發展措施。
1? 林場概況
截至2020年底,高峰林場經營總面積87 407.46 hm2,林地面積87 312.73 hm2,有林地72 411.27 hm2,灌木林面積373.62 hm2,未成林造林地2 418.59 hm2,苗圃地111.29 hm2,無立木林地8 754.60 hm2,輔助生產用地1 919.80 hm2,其他林地1 420.03 hm2,非林地94.73 hm2。森林覆蓋率84.6%,活立木蓄積661.2萬m3,商品林每公頃蓄積量平均值僅為90.32 m3,桉樹面積占比為73.7%。高峰林場森林資源表現為樹種單一,林分結構簡單,桉樹占比高,每公頃平均蓄積量低,混交林少、純林多,地力衰退等特點。高峰林場所有林區地理位置上屬南亞熱帶區域,林下植被豐富,具南亞熱帶雨林特征。
2? 林業可持續發展技術措施
高峰林場通過加強護林防火、保護國有林地、對外租地造林、科學經營等措施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3]。
2.1? 加強護林防火力度,保障林業資源安全
林業資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載體。林場林業資源豐富,如果遭到破壞,會導致其生態系統不能發揮水土保持、碳匯、維持生物多樣性等功能,生態文明就不能實現。高峰林場通過護林防火來為林業資源保駕護航,2017年以來林場沒有林地林木被破壞,火災發生率控制在0.6‰以下。
2.1.1? 簽訂責任狀壓實護林責任
森林護林防火工作關系到森林資源的安全問題。廣西壯族自治區內2019年森林火災面積918 hm2,損失480.8萬元,造成了很大的經濟和生態損失。為了將責任落實到人,每年高峰林場與營林單位簽訂責任狀,營林單位與護林人員簽訂責任狀。把責任狀落實好,把護林防火責任落實到每個護林員,每一片林地。
2.1.2? 加強法律法規宣傳力度
2019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明確規定,公民有維護森林健康的義務。林區內林業資源豐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以保護,才能促進森林可持續發展。高峰林場護林人員在巡山的同時,應向進入林區的林業施工人員和附近居民宣傳森林法律法規和護林防火常識,提醒他們在林區內注意用火安全,提高防火意識。在清明節、重陽節等節假日和干旱季節,護林人員應深入村屯發放防火宣傳資料,在林區出入路口、檢查站等人員密集的地方張貼森林防火標語。
2.1.3? 提高護林防火水平
林區面積大,范圍廣,人煙稀少,要求護林人員時刻關注林區動態,熟練掌握物聯網林火紅外監測預警系統和林火視頻監控系統等各類林區監測系統、工具及滅火器材,及時發現在林區內發生的違法行為和火災等險情,降低損失。高峰林場每年組織護林人員開展無人機巡邏、滅火器材使用及維護維修等專業知識培訓,定期組織應急演練,通過比賽等形式提高護林人員的專業水平。
2.2? 保護國有林地,依法增加森林面積
林地資源是林業生產的基礎,是森林資源的載體,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根基[4]。高峰林場依法保護國有林地,完善林業資源檔案管理制度,加強與轄區政府溝通交流,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嚴防國有林地流失;同時,林場利用自身的技術力量和管理優勢,承租農村集體可經營林地,培育更多優質的森林資源,為廣西林業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2.2.1? 加強國有林地資源保護
高峰林場內3.62萬hm2國有林地位于南寧市北緣,呈帶狀環南寧市分布于市區的北面、東北面和東面,林地在南寧市西鄉塘區、高新區、興寧區、青秀區、武鳴區及上林縣、賓陽縣均有分布。林地分布面廣,林區內村屯多,社會環境錯綜復雜,林地資源保護工作困難重重。二塘、六里、界牌等郊區分場的國有林地緊靠市區,隨著南寧市不斷發展壯大,城市建設項目征用國有林地超過2 500 hm2。同時,南寧市郊集體土地被大量征收,用于城市擴張建設,集體土地銳減造成村民無地可耕種,一些村民以林場林地是其祖輩所有為由,不斷侵占林場的溝邊地來建設休閑農莊、種植果樹或農作物、開挖魚塘等,給林地資源保護工作造成了極大壓力。
高峰林場圍繞保護林地資源、保障國有資源不被侵占的目標,建立行之有效的保護機制[5-6]。1)建立健全林業資源保護制度,組建林業資源管護專業隊伍,健全考核機制,制定《高峰林場生態管護人員管理考核辦法》,并簽訂責任狀,全面細化責任,以考促責,增強隊伍責任意識。2)使用新型林業資源監管儀器保護林地資源。林地資源是國有資產,是營林生產的物質基礎,為更好地保護林地林木資源和林區設施,維護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制止林區內非法采礦、采石、采砂、采土、倒泥等,高峰林場采用無人機、360°旋轉攝像頭等先進儀器對林區進行全方位監控,及時發現侵占林地行為,為打擊犯罪提供了保障。3)規范林地資源檔案管理。設立林地林權管理專用臺賬,每年完善林地林權管理檔案,利用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實時督查征占用地情況,嚴控侵占林地案件源頭,及時有效處理違法違規案件[7];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西國有林場被侵占林地綜合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桂政辦函〔2018〕19號)文件要求,統籌運用高峰林場法律法規人才、當地政府官員、村干部的力量,著重對侵占林地的個人和集體進行法律宣傳,有效解決了國有林地被侵占的歷史問題[8-9]。2018—2021年,高峰林場成功回收被侵占林地481.2 hm2,國有被占林地回收率68%以上。
2.2.2? 場外拓展森林面積
1987年,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頒布《關于保護森林、發展林業、力爭15年基本綠化廣西的決定》,在自治區實施滅荒造林工程,但農村集體林地上有價值的林木少,不能發揮森林涵養水源、碳匯、維持生物多樣性等功能,無法滿足市場對木材的需求。為壯大廣西林業,20世紀末,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廳直屬的國有林場試行在自有林地以外租地造林。高峰林場自2000年開始,從營林分場選派中層以上領導人員作為對外造林的先鋒,采取租用農村集體林地造林、收購小型林場和林業公司的中幼林等方式來擴大林場經營面積。截至2020年底,林場場外造林面積達4.5萬hm2,森林蓄積量達到341.08萬m3。國有林場通過實施場外租地造林,拓展了森林面積,增加了森林資源,為林場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為發展廣西林業、推動廣西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2.3? 科學經營,提升森林質量
森林可持續發展建立在林地肥沃、生物多樣性指數高、林木質量高、森林蓄積量大的高質量森林上。高質量森林具備多種功能,能維持自身的物質循環和為動植物提供足夠的營養物質,維持生態系統平衡[10]。可持續發展的森林是生態文明建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載體,當代社會要求國有林場發揮生態文明建設主力軍的作用,在發展林業生產中既要注重經濟效益,又要重視社會生態效益。我國國有林場森林資源豐富,保護和擴大國有林場森林資源,保障森林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是新時期國家賦予國有林場的責任[11-12]。作為公益二類國有林場,高峰林場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依靠科技創新,實施林業重大項目,精準提升營造林質量,充分發揮林場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骨干、示范和帶動作用,助推廣西林業高質量發展。
2.3.1? 依靠科技創新,精準提升森林質量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第一動力。依靠科技創新,推廣應用科技成果,林場營造林才能少走彎路,森林質量才能精準提升。林場致力于與林業院校和林業科研單位合作,在珍貴用材樹種種苗繁育、木材材性優化、經濟林木高效栽培、景觀林樹種栽培等多方面開展科研創新工作,實現了培育高質量森林資源的目標。通過實施“馬尾松促生菌的應用研究”“福建省三代杉木優良家系引種與測定”“紅錐良種及速生豐產綜合配套技術推廣”“灰木蓮高效栽培技術研究與示范”等科技項目,馬尾松年均蓄積量達11.2 m3·hm-2、杉木年均蓄積量達28.7 m3·hm-2,比自治區平均水平提高13%~17%;紅錐年均蓄積量達23.6 m3·hm-2,灰木蓮年均蓄積量達12.9 m3·hm-2,達到速生豐產林水平。
2.3.2? 實施林業重點工程項目,提升森林三大效益
森林可持續發展的標志是森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同發展。實施林業重點工程項目,可從改良林木育種技術、改變速生豐產林的營林模式、創新栽培撫育技術、提高施肥科技含量等方面服務于森林的提質增效,提升森林的三大效益。2017年以來,高峰林場實施國家儲備林建設項目、全國森林經營樣板示范基地、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家儲備林地力提升工程、人工林可持續經營等林業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多功能森林培育成效監測體系,應用激光雷達和無人機等先進儀器加強森林生長過程監測,為及時調整營造林措施提供數據支撐。加強鐵力木、土沉香、紅豆杉、華蓋木、閩楠等珍貴樹種苗木新品種的引進與種植,加大有機肥和有機無機復混肥的生產與施用,抓好杉木、桉樹純林近自然改造,突出生態效益。截至2020年底,珍貴樹種面積達1 560 hm2,混交林增加到3 200 hm2,測土配方施肥超3萬公頃次,取得了更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
2.3.3? 改革內部管理制度,提高營林管理成效
改革內部管理是完善用人機制,保障資金、物資合理利用的關鍵。高峰林場制定了基層管理制度,每年更新完善《營林單位管理辦法》,依靠制度充分調動全體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做好分場基礎設施建設、保障資金使用安全;建設營林生產管理信息服務平臺,充分運用互聯網功能,實現林場資源資金一體化、經營班核算及營林大數據智能管理。森林經營逐步實現從營造林工程開工至完工驗收結賬的全過程進度控制,營林管理成效不斷提高。
2.4? 發展多種林下經濟
林下經濟是指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態環境,遵循可持續經營原則,以開展復合經營為主要特征的生態友好型經濟,包括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相關產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等[13]。高峰林場森林資源豐富,林地環南寧市分布于多個縣(市、區),區位優勢明顯。近年來,高峰林場利用森林空間資源,發展“紅錐+靈芝”“八角+靈芝”“杉木+珍貴樹種+草珊瑚”“杉木+珍貴樹種+砂仁”等多種模式,在林下套種中草藥,形成林場自有品牌。同時,在溝邊地種植麻竹等食用竹筍,放養林下雞、豬等。截至2021年,林場共發展林下經濟700 hm2,每年林下經濟投入超過400萬元,林下經濟總產值從2018年的1 800萬元提高至2021年的3 200萬元。
2.5? 加強森林旅游資源開發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質量,向往自然,森林旅游可以讓人們在與大自然的接觸中放松身心,滿足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依托森林資源開發旅游業,要把開發利用與森林資源培養結合起來,森林的功能由提供木材向提供生態服務轉變,種植樹種以“花化”“彩化”為主,同時與林場林業產業調整步伐一致,建設多元化、多功能的森林旅游產業體系[14]。
高峰森林公園占地1 237 hm2,于2016年5月正式揭牌,作為南寧市的“生態后花園”,為廣大市民及周邊居民增添了一個舒適的天然氧吧及戶外健身場所。經過6年建設,森林公園內四季花海已具雛形,成為自治區黨政軍、社會各類人士義務植樹的基地。森林公園在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同時,實現了森林資源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協同發展[15]。高峰森林公園經營范圍內森林覆蓋率高達90%,空氣清新,負氧離子含量超8 000個·cm-3,在南寧城市生態建設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2020年11月,經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評定,廣西高峰森林公園確定為2020年第二批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3? 結語
保護林地資源、增加林木資源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手段,是林業生產部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主要工作。通過林地資源保護與拓展、科學經營提高森林資源質量、森林資源旅游開發、發展林下特色經濟等技術措施,改變廣西林業大而不強的局面,是廣西林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馬挺,張忠祥,梁丹.林業資源合理利用和開發途徑[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5(16):2139-2140.
[2] 杜麗.森林資源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的研究[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2(3):38-39.
[3] 暴玉華.淺析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J].科技展望,2014(2):87.
[4] 張立新.淺析耕地占補平衡對林地資源的影響[J].國家林業局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7,16(2):18-22.
[5] 曹群玲.神農架林區紅花朵林場森林管護現狀[J].湖北林業科技,2019,48(2):68-71.
[6] 閆星達.林業資源保護管理現狀與可持續發展研究[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1(9):153-154.
[7] 孫劍.加強林業森林資源林政管理實現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措施[J].花卉,2018(8):187-188.
[8] 王俊明,張春林,廉梅霞.關于林業資源保護及管理措施探析[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1(12):104-105.
[9] 涂軍.林業資源保護措施分析[J].綠色環保建材,2021(11):181-182.
[10] 張立軍,李曉環.林業產業發展與森林資源保護分析[J].現代園藝,2018(12):141.
[11] 康海峰.林業資源保護和森林防火管理措施探討[J].消防界,2021,7(24):118-119.
[12] 于洋.生態文明視角下林業管理及可持續發展探討[J].現代園藝,2020,43(7):67-69.
[13] 于薇薇.加強林業發展與林業資源利用的相關舉措[J].種子科技,2020,38(6):102.
[14] 姜紅.關于森林資源保護的方法及建議[J].河北農機,2021(12):151-152.
[15] 朱威澤,郭新影.長春市文旅地產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企業科技與發展,2021(4):220-221.
收稿日期:2022-03-11
作者簡介:屈麗娟(1973—),女,廣西南寧人,本科,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重點項目和營造林管理。E-mail:6238729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