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榕
微型化學習具有“微、小、輕”等含義,學習過程中師生可以以一種輕松的心態獲得愉悅的學習體驗,它將為學生學習方式以及教師教學方式帶來深遠影響。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可利用微型學習理念完成議論文讀寫的多維視角訓練。議論文寫作是一個“問以辨之,立以論之”的思辨過程。
一、運用多維視角,使論證的效果明確有力
議論文寫作中的“證明觀點”,往往證明的只是已知、已有的理念,而如果對論題加以多角度的思辨,就會發現已有的觀念可進一步拓展。從論證的層面看,這就不單是對論據的分析,而且延伸了論證視角,豐富了論證的內容,強化了論證的力度。在運用多維視角方面,紅星評論的時文《清華貧困生的“樹洞”里,裝著勵志之外的三重價值》,將論述的深度體現得很是到位。
論證的全面有力不僅是用證明已知的觀點來建立的,更是從正面與反面的對比分析中得出,一步步演化推進的。蘇洵的《六國論》是經典的代表。它從三個方面展開論述,提出三個対論敵有利的論據,并加以全面而有深度的分析,使其轉化為有利于已方的論點論據。
而以《缺席的喧囂》一文為例,在提出觀點 “禁止燃放煙花爆竹,這缺席的喧囂是一種社會進步的體現”后,接著列出了反對者的三點意見:①有爆竹聲才熱鬧;②形成霧霾不在春節幾天;③傳統不能丟。
作者對其中一點作了概念的判斷和厘清:“最為人詬病的一點便是燃放煙花爆竹引起的空氣污染。燃放爆竹的辯護者們提出:形成霧霾的主要原因似乎不在春節那幾天的煙花,因此禁放煙花爆竹因噎廢食……他們把空氣污染與霧霾天氣混為一談。”這一點正是從“空氣污染”與“霧霾”概念的辨析中,進一步明確了概念,增強了說服力。
作者還從“時間”的維度上來判斷,指出“如今生活在大都市的我們,日常的嘈雜不絕于耳,安靜才是人們向往的。此時的爆竹聲不再是驅趕了冷清,而是打破了寧靜”。
燃放爆竹的辯護者、支持者們提出的想法和意見是我們繞不開的,不宜將其刻意回避,而作者正對此一一考量,從概念的含混不清,時間的古今變化發展,價值觀的傳統與辨證等角度加以辯駁,從而確定論證的嚴謹與周密。這里體現的正是多角度思辨的論證思路。
二、運用多維視角,使論點的確立嚴謹周密
如何讓自己的觀點更加嚴謹周密?可以嘗試:正向建構論證體系→自我預設,反向思考→整合正向、反向分析,修正論點和切入點,依照這樣的思路確立觀點并逐步加以修正、完善。
在正向建構論證體系中,經由:有了志向,人才會有努力的方向;志向使人對前程滿懷希冀,激勵人奮發向上的斗志;成功往往是為有準備的人而創設的等理由,可以較為明確地確定中心觀點。實際上,這幾個角度,分別從人生方向、奮斗意志、成功概率的維度展開了思辨,因此得以提出“有志者事竟成”的觀點。
首先是對概念內涵的界定。不合理、非正義的志向,會使人失敗;不切實際、太過遠大的志向會使人意志消沉。以及人們對“成功”的認識和定義,包括怎樣才算“成功”?
其次是從“時間”的維度來分析。人的一生要立長志,不應常立志。
再次,還可以從“價值”層面展開思辨。從實現志向的條件而言,光有主觀的理想顯然是不夠的,關鍵在于付諸行動。而從善于利用外界客觀條件的角度來說,古人在這方面很有總結,提供了范例。如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說,世界上那些不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于險遠之處,只有那些胸懷遠志的人才你能夠抵達。有了志向與力量,又能做到一如既往地勤勉、堅持,再加上外物的輔助與提供充足的補給,才有辦法達成所愿,完成目標,實現志向。這便很好地證明了成功的條件之一包含借助客觀外物這一點。
最后,整合正向、反向分析,修正論點和切入點。通過整理正、反兩方面的思辨結果,得出整合后的如下幾點理由:樹立科學合理的志向,可以令奮斗的方向更加鮮明、準確;樹立與自身條件相契合的志向,可以激發人的斗志;多數無志者碌碌無為,而有志者一般會將之付諸行動;有效借助外界條件,可以幫助實現志向,達成成功。
三、運用多維視角,使結構的推進漸次深入
運用多維視角展開論述,將使文章循序漸進,結構嚴整清晰。
全國新高考Ⅰ卷2021年的作文試題選取毛澤東的《體育之研究》一文作為命題的材料,突出強調了“體育之效,強弱之變”,引導考生通過層層思辨,厘清體育與強、弱之間的辨證關系,并通過合理、明晰的結構展現自我的認知與思考。考生可從不同角度思考體育鍛煉的價值與個人的身體素質、意志品質乃至國家、社會的現實意義。
以選自于《中青網》的《弱者當自強 強者當不濫用其強》是一篇講究構思,結構清晰的文章。文章開門見山,開篇即引述材料,以論述強與弱的辯證關系為中心,提出“強弱不是永恒的,而是可以轉換的。”這一觀點,接著展開辯證分析,先總述強弱二者的關系可以相互轉化,再指出強弱取決于人,并提出《體育之研究》一文對于現今的意義。從表層含義到深層意義,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逐層推進地展開分析,在結構上展現出構思的新穎、清晰。
再看《清華貧困生的“樹洞”里,裝著勵志之外的三重價值》一文。文章由引發網友熱議的新聞事件激起讀者的關注,以經典古文中的人物形象、語句在當代現實的寫照,勾連起讀者的聯想,觸動眾人記憶的節點,給人以更多感動與激勵的力量。寫“三重超越”先是由表至里,觸及心靈;再是由己及人,傳遞善舉;三是由行到德,以德潤身。步步深入,層層遞進,由淺到深地將“價值”揭示得深刻又不失全面。“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作者進一步思考,以“盡管……但是”再轉出一層新意,即不謳歌貧困,應禮贊好心、好人、好的制度。接著順理成章地從反面論述貧窮的另一面。在全文的總結處由一個“人”談及一個“群體”,在更加深廣的層面上,指引人們直面現實,關注弱勢群體,有著溫暖的光和熱,體現出作者“鐵肩擔道義”的責任擔當。
抓住多角度思維運用這一核心點,從微型化的視角進行讀寫融通訓練,學生的寫作思維品質將得以提升,化解論點狹隘,論證角度單一,論證難以深入的問題。
參考文獻
[1]余黨緒.說理與思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陳文. 談辯論思維在議論文寫作中的應用 [J].中學語文,2020,(10):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