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后失語癥是由于腦血管受損所形成的語言功能受損或喪失的一種語言障礙綜合征,主要表現為口語表達、聽理解、閱讀及書寫障礙,已成為卒中后人群的常見并發癥,占卒中患者的21%~42%
。腦卒中后失語癥嚴重影響患者與社會的正常交流,引起患者社會參與度的下降和日常生活自主權的喪失感,從而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
。大多數腦卒中后失語癥患者殘存公式化語言能力,公式化語言在日常生活用語中占比高,被視為是卒中后失語患者語言治療的寶貴資源。因此,本研究查閱國內外文獻,分析總結腦卒中失語癥患者公式化語言的研究現狀,以期為腦卒中失語癥的言語康復提供依據和參考,綜述如下。
1
1 公式化語言的定義和范疇
在《公式化語言和詞典》一書中對公式化語言的定義為:一串連續或不連續的單詞或其它成分組成的語言序列, 并預先以“塊”的形式整體存儲在記憶中,使用時以“塊”的形式從記憶中直接提取,無需經歷語言產生規則和分析規則。公式化語言包括習語,俚語、諺語、固定日常用語等固定或約定俗成的表達。例如“謝謝你”、“不客氣”等日常用語就屬于公式化語言。公式化語言具有兩個特征
:其一是形式固定:公式化語言是一種約定俗稱的、連續或不連續的固定結構,作為整體儲存在記憶中,使用時也作為整體提取;其二是與交際語境密切相關:即公式化語言一般只有一個具體的語義,只適用一種語境,只具備一個確切的語義功能。公式化語言在正常的溝通交流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由于公式化語言以固定編碼的形式作為整體儲存在記憶中,各語音、語素之間存在高度的關聯性,在大腦對字詞加工的過程中所需的認知資源較少,因此能夠在語言產生及后續提取加工的過程中獲得較快和較高的激活
。公式化語言是語言行為中的高頻詞,與對話的主題和對話者的個人習慣有關,公式化語言在日常生活的語言行為占比達25
~60
。公式化語言的語義確定,且同音的可能性極低,利于語言信息表達和理解的準確性。因此,公式化語言是日常生活中進行交流溝通和社會互動的關鍵。
1
2 卒中后失語癥患者公式化語言的特點 卒中后失語癥是由于卒中后大腦語言皮層的直接損害或者與語言相關的腦網絡機能障礙所致,是卒中后常見的并發癥
。超過95
的右利手者和超過 70
的左利手者具有左側半球優勢,左側前額葉主管語音和句法,左側顳葉主管語義和語用
,80
以上的卒中后失語是由左側大腦中動脈供血區皮質或皮質下結構受損所致
。語言的優勢半球位于左腦,但是大量研究發現,公式化語言的加工涉及右半球皮質區和雙側基底神經節
。對于左側半球受損的失語癥患者,其公式化語言的能力仍然可以較為完好的被保留,這一觀察結果得到了基于臨床調查的系統支持,調查人群涉及不同母語的失語癥患者,包括母語為漢語的失語患者
。公式化語言在日常交流中極為重要,對于一般語言能力嚴重缺乏失語患者來說,他們能夠利用公式化語言進行交流,并取得不錯的溝通效果,同時,在經過系統的訓練之后還能利用殘存的公式化語言能力激活和促進一般語言的產生和表達
。因此,公式表達可以被視為失語癥語言治療的寶貴資源。
目前已有研究通過使用公式化語言為語言康復素材對卒中后失語患者進行訓練,并取得了不錯的康復效果,同時由于公式化語言是日常溝通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許多旨在促進腦卒中失語患者日常溝通能力的語言治療中都涵蓋了公式化語言的應用。
2
1 直接利用公式化語言的語言康復訓練
當然,這些都是建立在有對車型相關系統比較熟悉及具備較強的診斷能力的基礎上,才能做到的。一般的診斷流程是:發現問題、驗證分析、資源整合、解決方案制定、實施排查。在這診斷過程中,如果遇到新問題,則要繼續驗證分析、整合資源、重新設計維修方案、實施排查進行循環,直到問題解決。
2
2
1 腳本訓練 腳本訓練是一種治療神經源性溝通障礙的功能性方法,最初是由
等
開發的,其目的是促進失語癥患者在選擇的情景主題上的口頭交流。腳本訓練以現實生活貼近的文本為訓練素材、通過反復練習文本內容而提高失語癥患者日常溝通能力。其優點在于能夠為失語癥患者提供基于個性化定制的完整的對話情景,因此練習內容的實用性極強。國外已有研究初步證明了腳本訓練在失語癥言語康復訓練中的有效性。
等
發現人對慢性失語癥患者進行基于家庭監督的腳本訓練,發現能夠顯著提高失語癥患者的語言和交際能力。此外腳本訓練可以提高患者的信心、增加社會參與度、改善患者的日常交流能力等
。腳本訓練基于的是自動化實例理論
。自動化實例理論將自動化定義為從記憶中檢索完整的、受背景約束的、有技巧的表現。一項任務的每一項表現都作為一個“實例”表現存儲在記憶中。當學習者從依賴一般的學習算法轉向依賴回憶過去的表現時,技能變得更加自動化。因此該理論預測,要實現自動化,技能必須以整體的方式進行練習,根據這一理論范式,腳本是在短語水平上練習的,而不是在音節或音素水平上。這與公式化表達強調的若干字符以塊的形式整體存儲在記憶中的特點相符。由于腳本訓練選擇都是貼近現實生活文本素材,因此,文本中的公式化占比也貼近在日常生活的語言行為中的公式化占比。一方面,腳本訓練能夠促進和鼓勵失語患者通過使用公式化表達進行日常溝通,促進患者信息的表達,而另一方面,由于文本中有大量的公式化表達,患者在進行腳本訓練的的過程中利用通過公式化表達而提高訓練的流暢度,增加腳本訓練的自信心和興趣。
2
1
1 公式化語言線索提示 卒中后失語患者常在語音運動規劃方面經常出現嚴重缺陷,尤其是在語音的起始部分這種缺陷更為嚴重,如漢語中“外套”中的
發音錯誤或發音困難
。李文兵等通過對非流暢失語癥口語產生機制的研究發現,非流暢性失語患者的語音編碼能力保留,但是對語音編碼的選擇性提取能力受損
。許多學者觀察到,患者對于公式化語言中相同的起始語素的提取和表達卻很少存在障礙。這可能是因為公式化語言結構固定,各音素語義之間聯系緊密,可實現大腦儲存的快速激活和后續的加工提取
。在常規失語癥康復訓練中,為了方便語素的產生,語言治療師常使用包括視聽、觸覺運動、手勢等多種線索提示患者對語音編碼的提取,從而提高患者的口語產出能力
。針對這一方法的補充,有學者提出,可以利用患者保留的公式化語言能力,激活一般語言的提取,2020年
等
研究發現公式化語言資源可能有助于克服中風后言語運動規劃困難。在這項橫斷面重復測量的研究中,研究者選擇了諾干非公式化語言詞語,并匹配了含該詞語起始語素的公式化語言,從而指導患者使用公式化語言的語音片段作為提示,以促進非公式化短語的特定音素的生成。該研究的結果提示,使用保留的公式語言技能可以讓患者克服語音的起始部分提取的障礙,即患者可能能夠檢索公式表達式中完整的語音運動序列,以恢復不正確的非公式性語言表達的初始片段。
2
2 公式化語言在其他言語治療中的應用
2
1
2 成語 成語是漢語詞匯中定型的詞,通常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大部分的成語屬于公式化語言,例如“胸有成竹”就屬于公式化語言,其結構固定,不可替換為“胸有成筍”或是“成竹有胸;具有特定的語用功能,表示做事之前已經拿定主意。成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除公式化語言的特點之外,還具有多種語法功能,從漢語語法的角度來看,漢語成語在句子里相當于一個短語,因此在一個句子中能充當不同的成分。此外,成語通常來自古代文獻或俗語中,其語體風格莊重、典雅。同時成語語義豐富、節奏感強、朗朗上口且熟悉度高。上述特點使得成語成為一種有效且實用的失語患者語言康復素材。李薇薇
的研究發現,患者在朗讀疊字成語后,患者的出聲讀、閱讀、動作說明、水果舉例能力都有顯著性提高。朱曉菊
的研究發現數字性成語耦合音樂治療能夠提高患者的語言表達能力。
的研究表明成語聯合情景能夠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和生活質量。公式化表達的特點可能是成語訓練能夠提高失語患者言語表達的重要原因。
等
通過對失語患者語音提示下對熟悉和不熟悉的成語朗讀的研究發現,患者對熟悉成語朗讀的準確率遠高于對不熟悉的成語,該研究結果提示只有成語作為一個整體能夠儲存在記憶中時(即為熟悉的成語時),患者朗讀的準確率才能提高。石柳清等
通過對屬于患者對唯一搭配成語和雙重搭配成語的朗讀測試研究發現,唯一搭配成語的朗讀準確率明顯高于具有雙重搭配的成語。該研究結果說明,成語結構和搭配的固定程度將會影響失語患者的朗讀的準確率。因此,所選用的成語是否具有公式化表達的特點將會影響成語朗讀準確率,并可能進一步影響干預效果。
1)大數據時代中具有海量的數據,且相應技術應用過程中具有多源的特征,對不同學科數據的采集、分析及處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2
2 治療性語言游戲 強制性誘導言語治療(
-
,
)要求患者治療性交流環境下進行短期高強度集中訓練,強制誘導患者說出通常避免的詞或表達方式
,并限制非語言表達。強化語言行為療法(
-
,
)作為強制性誘導言語治療的擴展形式
。除了高強度的康復訓練外,還強調在溝通和社會互動的背景下的語言技能訓練,通常不限制患者的非語言表達。無論是否限制參與者的非語言表達,
與
通常都使用一種“語言游戲”的言語治療形式。在“語言游戲”中,失語患者同通常以小組為單位,向對話伙伴進行一系列的功能性交際,例如向對話伙伴請求交換手中的物品。例如,康復師創造游戲形式的治療環境, 在治療之前, 根據患者的交流能力選擇與患者的水平相適應的圖片, 每位患者給予8~10張圖片。要求患者從他人的手中獲得與自己相同的圖片, 患者必須用口語的形式進行溝通交流(
通常不做溝通交流形式的限制), 可以通過提問、提出要求、提供圖片的描述等等。在這些“語言游戲”中,康復目標并不是關注單個句子或者短語的發音質量如何,而是關注失語患者的溝通能力是否提高。有
分析發現
,
和
對改善患者語言功能的效果不亞于傳統的康復措施,且能夠明顯的提高失語患者的日常溝通能力。治療性語言游相比傳統康復訓練強制增加患者語言應用量、提供社會語言環境,因此可使患者達到更全面的康復,尤其適用于病程6個月以上且經傳統語言康復訓練治療無明顯改善的慢性失語癥患者
。相比較與傳統的命名訓練或者發音練習,“言語游戲”通常涉及大量的公式化語言:例如請求被接受時的“謝謝你”“不客氣”,請求被拒絕時的“不好意思”“沒關系”等。有專家認為
,由于“言語游戲”的交際—實用性質,使得失語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能夠充分利用公式化語言這一神經資源,同時公式化語言對于患者也有的激勵作用。因此,大量使用公式化語言可能是
或
能夠提高患者日常交流能力的原因之一。
互聯網期刊出版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傳統期刊的數字化并在互聯網上出版;另一類是期刊在線數據庫出版。順應時代與市場的需求,傳統期刊正在經歷數字化,而隨著網絡的發展,光盤、磁盤等形式出版的數字期刊已逐漸被網絡出版所替代,大多數期刊在線數據庫已轉變為期刊數字出版平臺,發揮平臺集成性優勢向消費者提供海量內容與定制化服務,因此大多數期刊選擇在互聯網期刊數據庫進行網絡出版,由中國知網出版的《中國學術期刊(網絡版)》就是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官方平臺。據了解目前國內傳統期刊選擇的互聯網出版平臺主要有《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等。
2
2
3 旋律語調療法 旋律語調療法(
,
)最早在1973年由
提出
,是指通過音樂成分中的旋律、節律和重音,通過患者未受損的唱歌能力,引導患者從吟唱逐步過度到去除旋律和語調的正常言語產生,從而達到促進語言表達的一種結構化治療模式
。國內外的研究表明旋律語調療法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言語功能及日常交流能力,目前已廣泛的應用在失語癥康復治療中
。旋律語調療法主要包括3個部分:旋律、節奏、吟唱的歌詞。歌詞的熟悉度是影響旋律語調療法的治療效果一個重要因素,大量熟悉常用語的復述將會促進訓練語言的產生
。
等
通過對一例嚴重非流暢性失語癥患者進行熟悉音樂、非熟悉音樂、新學習音樂等3種訓練模式的試驗。結果發現在患者在語言產生方面,只有進行熟悉音樂訓練時有顯著提高,而使用非熟悉音樂和新學習音樂訓練模式時訓練前后基本無差異。在
等
的研究,測試了使用原創、公式語言和非公式語言三種類型歌詞的旋律語調療法對失語患者發音質量的影響,結果顯示患者使用公式化語言的歌詞比使用非公式語言歌詞的發音質量更高,證明旋律語調中的歌詞記憶對言語產生很重要。旋律語調療法促進的作用機制一是通過音樂的節奏感、 旋律性等加強患者對聲音的感知,改善左腦語言相關大腦皮層興奮性; 二是左右腦功能加工存在互補,
激活右側大腦語言同源區來代償,達到改善語言功能的作用
。通常,旋律語調療法中使用的歌曲的歌詞都包含大量的公式化語言,公式化語言的加工涉及右半球皮質區和雙側基底神經節
,這和
通過右側大腦半球代償進行語言修復的觀點相符。
小波變換的閾值去噪過程中,選取合適的閾值和恰當的分解層次是保證良好去噪效果的首要條件。為避免因閾值選取不合理而影響信號去噪,本文在對微流控芯片信號去噪過程中引進能量元的方法,通過能量元放大有用信號和噪聲小波系數之間的差異,在閾值選取時有更大的裕度[11],更容易選取較為合理的閾值。
目前失語癥的康復機制暫不明確,通常認為血流再灌注在早期語言功能的自發恢復中發揮主要作用,而神經可塑性和功能重組與晚期語言功能恢復密切相關
。由于左側半腦在語言功能上占據主導地位
,因此目前的有大量研究證明左側半球的激活的對卒中后失語癥康復的積極作用。然而隨著研究的經一步進展,有專家提出右側大腦半球也具有語言處理的潛力,且右半球的參與與代償作用可能有利于患者的語言功能恢復
。
綜上,一方面,通過訓練,失語患者可以利用被保留下公式化語言能力進行日常溝通,補償因語言障礙而喪失的社會互動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對公式化語言的訓練,能促進患者語言的提取和表達能力,并激發右半球大腦對語言的處理潛能,從而達到促進語言功能恢復的目的。目前,許多言語功能訓練的方法都涉及公式化語言,但是公式化語言本身對失語患者康復的潛在影響知之甚少,未來還需經一步研究。
[1]
,
,
,
-
,
[
]
, 2019,28 (1) : 188-194.
[2]
,
,
-
:
[
]
, 2017, 24(8): 627-639
[3]
[
]
:
, 2002:9-10
[4] 常秦
公式化語言的言語產生模型研究[
]
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0(3):77-80
[5]
,
-
:
,
,
[
]
,2018,126(1):53-64
[6]
,
[
]
-
,2009,20(1):29-62
[7]
:
,
,
[
]
, 2020, 54(2):460-487
[8]
,
,
(2010-2019)[
]
, 2020, 7(10): 21-26
[9]
,
,
,
.
-
,
,
[
]
,2019,28 (1):188-194
[10]
,
,
,
-
:
-
[
]
, 2019, 131(1): 22-33
[11]
,
,
,
-
[
]
,2020,143(3):844-861
[12]
,
,
,
[
]
, 2018,141(3):848-862
[13]
,
,
:
,
,
[
]
, 2021,6(4):714-727
[14]
,
:
-
[
]
,2018 ,9(4):573-582
[15]
,
[
]
, 2013,32(1): 101-111
[16]
,
:
,
[
]
,2014, 28(11) : 1350-1363
[17]
,
?[
]
,1997,10(1):19-31
[18]
,
,
,
-
[
]
,2020,15(6):
0233608
[19]
,
,
:
[
]
, 2012;55(5):
1485-
1501
[20]李文兵,張通,宋魯平
非流暢性失語患者口語產出障礙機制的研究[
]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18(12):1101-1103
[21]
,
?
[
]
, 2020,63(1):95-122
[22]
,
:
[
]
, 2015,6(1):15-26
[23]李薇薇,何小俊
成語在腦卒中非流暢性失語癥病人中的應用[
]
護理研究,2019,33(11):1926-1929
[24]朱曉菊,何小俊
數字型漢語成語藕合音樂對腦卒中非流暢性失語癥患者語言功能的影響[
]
中國康復,2021,36(4):6-7
[25]
,
-
-
[
]
,2020,13(12):9448-9456
[26]
,
[
]
(
1),2013,126(24):794-796
[27]石柳清,何小俊,李文兵
非流暢性失語患者朗讀兩類成語的研究[
]
護理學雜志,2014,29(9):82-83
[28]
,
,
[
]
, 2011,20(1):23-37
[29]
,
,
,
,
:
[
]
, 2008,17(1):19-34
[30]
-
,
,
,
:
[
]
, 2011 ,54(4):1118-36
[31]
,
:
[
]
, 2016,36(2):136-153
[32]
,
,
,
:
[
]
-
, 2015, 24(4):913-922
[33]
[
]
, 1988,95(4):492-527
[34]
,
,
,
-
[
]
, 2001,32(7):1621-1626
[35]
,
,
-
(
):
[
]
, 2012, 26(11):1317-1351
[36]翁瑛麗,王秋晨,劉智慧,等
強制誘導言語治療對腦卒中后失語癥康復效果的
分析[
]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9,34(11):1346-1350
[37]張甜甜,張大華,趙鈺婷,等
失語癥行為治療的研究進展[
]
中國康復,2016,31(6):414-417
[38]
,
,
,
:
-
[
]
,2016,85(1):90-99
[39]
,
,
[
]
, 1974,10(4):303-316
[40]慕雅婷,王寶蘭
旋律語調療法治療卒中后失語癥的機制研究進展[
]
中國康復,2021,36(4):245-248
[41]
,
,
’
[
]
, 2018,65(1):1-8
[42]孫長慧,楊銘,白玉龍
旋律語調治療改善腦卒中后
失語的療效觀察[
]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9,41(6):407-410
[43]林正坤,林莉莉,饒婷,等
旋律語調療法及其不同成分對非流暢性失語癥的作用機制[
]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5,30(11):1184-1187
[44]
,
,
,
:
[
]
, 2008, 46(5):1505-1512
[45]
,
,
,
:
[
]
,2011,134(10):83-93
[46]朱曉菊,何小俊
音樂療法治療腦卒中失語癥的研究進展[
]
護理研究,2020,34(2):288-290
[47]劉雪云,柯俊,李坦,等
卒中后失語癥語言康復機制和治療研究進展[
]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8,24(8):884-888
[48]
,
-
[
]
2019 ,190(1):14-31
[49]鄧雯雯
慢性腦梗死失語患者右半球的激活模式:激活似然估計的
分析[
]
天津醫科大學,2020
[50]張賀誠,劉悅,馬燕紅,等
右側大腦半球在腦梗死后失語癥康復的作用探討[
]
醫學影像學雜志,2018,28(7):121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