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博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 綜合醫療科 湖北 武漢 430030)
衰弱屬于綜合征的一種,常發生在老年人群中,患病后明顯的運動力下降,產生行動遲緩、體質量降低、肌力減弱、疲勞、軀體活動度降低等現象,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1]。在相關研究調查中發現,衰弱在老年群體中的發病率約有50%左右,且在日益嚴峻的老齡化趨勢之下,患老年衰弱的人數也在持續攀升[2]。老年衰弱對患者健康的影響較大,且會合并吞咽障礙、肺部感染、冠心病等疾病,會阻礙患者的正常生活,嚴重時,患者的生命安全也會遭受一定威脅。目前,臨床強調老年衰弱患者必須接受有效的護理干預,以促進患者的健康恢復,提升生活質量。護理中常見有運動療法、康復訓練、營養療法、延續性護理等模式的應用,但不同護理取得的效果也會存在一定差異[3]。延續性護理屬于一項專業的護理方式,內容較全,且十分注重專業化和護理質量的把握,具有顯著的干預價值,在老年衰弱患者中也有著較高的適用性。鑒于此,本文將針對延續性護理展開全面分析,并把延續性護理用在此患者中,積極進行其具體效果和價值的分析。現論述如下。
取我科2021 年3 月~2022 年3 月收取的老年衰弱患者82 例,隨機分成對照、觀察兩組。組間資料對比后,P>0.05,符合研究所需。具體如表1。
表1 兩組信息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信息資料比較(n,)
組別 例數 女性 男性 年齡(歲) 平均年齡(歲)對照組 41 20 21 60~80 70.32±2.62觀察組 41 19 22 0.049 60~81 70.59±2.57 X2/t - 0.471 P 0.825 - 0.639
納入標準:(1)患者經診斷確定患有老年衰弱疾病;(2)患者年齡最低為60 歲;(3)患者了解研究須知,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1)伴有肢體功能障礙的患者;(2)精神異常、智力障礙,交談有礙的患者;(3)疾病急性期,生命存在威脅的患者。
1.3.1 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即住院期間注意指導用藥,并監督記錄病情變化,及時做好反饋和協助工作。患者出院時,則常規講述居家的相關事項,提醒患者注意定期復查。
1.3.2 觀察組。觀察組給予延續性護理。具體如下:(1)創建延續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包括護師、主管和科室主任,所有成員均有5 年以上的慢性疾病護理經驗,上崗前還需接受專業的培訓指導,確保能夠有效掌握患者的疾病情況,及時做好護理干預。接診到患者后,還需全面調查患者的基本情況,制定符合患者需求的護理方案。(2)創建微信群:在患者出院前,邀請其和家屬入微信群中,并定期在群內分享康復訓練的知識和視頻,同時定期聯系患者,以視頻會議的形式了解患者居家的恢復情況,并針對患者的不足及時進行完善和指導,同時再次強化老年衰弱的相關知識。在交流過程中,應護理患者或家屬提出自身的疑惑,護理人員在解答后收集起來,整理出常見的問題,并負責進行匯總,以便下次交流時的有效強調。另外,還需在群內定期分享復診的原因和重要性,提醒患者遵醫,使其對疾病有正確的認識,能夠在醫生的指導下及時復診,以便后續護理方案的調整。(3)訓練內容:肢體功能訓練:主要包括手腕、足背、頸部、膝關節等方面的活動,每種運動各做20下,每日3 次。開展橋式運動時,需將兩腿彎曲45度,并將欄桿抓住,適當抬升臀部,并保持5 秒,共運動8 次為1 組,每日3 組。運動過程中,需要求家屬全程監督,起初運動時,家屬還需做好協助工作,當患者能夠適應后,再逐漸讓患者獨立完成,但家屬依舊需在旁監督和指導,以免發生不良事件。(4)飲食護理:在飲食方面,需叮囑患者保持良好、健康的飲食習慣,盡量少食多餐,定點飲食,養成規律的進食習慣。針對高油、高糖、高鹽飲食,應盡量避免或戒除。進食過程中切忌過急,注意細嚼慢咽。食物盡量以維生素和膳食纖維豐富的為主,并注意微量元素的補充,尤其是鈣含量必須保持在800mg/天左右,提升機體營養水平。
(1)觀察兩組的衰弱指數。在FI 指數下進行累積型衰弱指數的評價,分數越高,則說明衰弱程度越嚴重。(2)觀察兩組的機體功能狀況。包括握力情況(Jamar 數字握力器測試)、起立行走時間(TUGT 試驗測試)、簡短肌肉功能(SPPB 測試)。(3)觀察兩組的營養情況。抽取靜脈血測試血清白蛋白,BMI(身體質量指數)則通過專用的測量儀測試。(4)觀察兩組的生活質量。使用SF-36 量表測分,分數高提示質量好。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 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分別應用t、X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FI 指數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的衰弱指數(,分)

表2 兩組的衰弱指數(,分)
FI 指數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41 0.33±0.10 0.30±0.12觀察組 41 0.32±0.11 0.22±0.09 t 0.431 3.415 P 0.668 0.001組別 例數
觀察組的握力量大于對照組,TUGT 短于對照組,SPPB 分數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的機體功能狀況()

表3 兩組的機體功能狀況()
握力量(kg) TUGT(s) SPPB(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41 25.36±2.56 26.32±2.51 19.63±2.50 19.65±2.68 7.61±0.68 7.56±1.02觀察組 41 25.49±2.82 28.95±1.47 19.38±2.44 15.25±1.07 7.82±0.67 9.54±0.66 t 0.219 5.789 0.458 9.763 1.409 10.436 P 0.828 0.000 0.648 0.000 0.163 0.000組別 例數
觀察組的BMI 指數、血清白蛋白均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的營養情況()

表4 兩組的營養情況()
BMI(kg/m2) 血清白蛋白(g/L)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41 19.56±1.26 19.26±1.23 30.65±4.52 32.12±3.21觀察組 41 19.65±1.30 21.63±0.67 31.25±4.62 36.82±1.67 t 0.318 10.835 0.594 8.317 P 0.751 0.000 0.554 0.000組別 例數
觀察組的各項生活質量分數也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5。
表5 兩組的生活質量(,分)

表5 兩組的生活質量(,分)
生活質量 對照組(n=41) 觀察組(n=41) t P活力狀況治療前 52.59±8.68 51.22±8.32 0.730 0.468治療后 61.98±8.95 72.24±3.08 6.941 0.000生理職能治療前 53.65±8.32 54.56±8.25 0.497 0.620治療后 60.48±8.95 73.26±3.11 8.637 0.000情感職能治療前 52.96±8.16 51.78±8.45 0.643 0.522治療后 62.89±8.15 75.95±3.09 9.594 0.000社會功能治療前 53.98±8.15 52.66±8.42 0.721 0.473治療后 63.84±8.26 74.35±3.48 7.508 0.000治療前 55.26±8.36 54.95±8.59 0.166 0.869治療后 62.35±8.45 74.25±2.56 8.630 0.000一般健康狀況生理機能治療前 52.69±8.36 53.66±8.92 0.508 0.613治療后 62.35±8.22 72.65±2.36 7.712 0.000精神健康治療前 53.65±8.45 52.48±8.11 0.640 0.796治療后 62.25±8.34 71.56±2.15 6.922 0.000軀體疼痛治療前 53.26±8.56 52.95±8.05 0.169 0.866治療后 63.56±8.45 73.56±2.49 7.269 0.000
在老年衰弱患者中,其自身的生理功能和身體健康水平均會逐漸下降,機體平衡力不足,當有應激事件發生時,還會引發患者暈倒、失憶、血壓上升、呼吸障礙、摔倒等現象,有著極為嚴重的負面影響[4]。在相關研究內發現,老年衰弱患者和健康者相比,機體的營養水平更低,且多存在肌力不足、身體活動僵硬等現象,對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且后期的預后效果也較差[5]。因此,在老年衰弱患者中,最好再增加有效的護理措施,使患者的恢復速度加快,幫助其更早地回歸社會。而延續性護理屬于新型護理模式的一種,能夠涉及飲食、運動、生活等多方面的干預,可預防疾病的再發,有著重要的護理價值,同時在臨床護理中也得到了諸多患者的肯定。
本文研究內的老年衰弱患者也接受了對應護理,分析可知,延續護理下注重了對患者飲食的指導,并以微信群形式定期督促,因此,居家后正確飲食的配合度更高,機體營養指標則更優。有效的護理后,患者的生活質量自然也隨之提升,顯示延續性護理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效果遠高于常規護理方式,證實了延續性護理的重要價值。
綜上所述,在老年衰弱患者中使用延續性護理極為重要,能夠改善患者的機體癥狀,提升營養水平,對患者健康恢復十分有利,可促進生活質量的提升,有臨床開展和應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