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璐璐

李永生主編
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我國疆域廣闊,內陸水域交通極為發達,尤其是兩地之間相隔較遠且陸路運輸耗費時間較長的情況下,通過水路進行貨物運輸或旅客運輸,大大節約了運輸時間,并促進沿岸地區的經濟貿易繁榮。 內陸航運事業的發展使得水路運輸的商務管理備受關注,尤其是進入信息化時代后,水路運輸的商務管理也更加趨向于智能化、信息化,這為中國水路運輸事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由李永生編寫、人民交通出版社于2007年7月出版的《水路運輸與港口貿易商務管理學》一書,對水路交通運輸和港口貿易進行了詳細介紹,為中國水路運輸事業的信息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水路運輸與港口商務管理學》共13 章:第一章介紹水路運輸與港口商務的基本概念;第二章詳細闡述水路貨物運輸的合同簽訂、履行以及變更和解除等流程,并對違約責任進行解釋;第三章介紹貨物班輪運輸商務,在闡述裝貨港和卸貨港的商務后,還對班輪運輸合同進行介紹;第四章介紹租船運輸商務,對其經營方式、商務過程以及運輸合同和范例做了詳細的解釋;第五至六章對港口的貨物作業商務程序以及具體的合同內容進行詳細介紹;第七章介紹理貨業務,針對理貨現狀以及理貨技術與商務程序以及單證等內容做了詳細的描述;第八章闡述水路運輸的貨物運價與定價理論,對運價政策以及港口費用的類別進行介紹;第九章介紹特殊貨物的水路運輸商務;第十章介紹多式聯運商務管理,對其聯運合同、單證特征進行介紹;第十一章闡述客戶關系管理;第十二章介紹航運代理與經紀業務,對其代理服務進行詳細的描述;第十三章對水路旅客運輸進行介紹。
水路交通運輸是指利用船舶、艇、筏等水上工具進行貨物或旅客運輸,根據其航行范圍可分為沿海運輸、遠洋運輸以及內河運輸。 由于水道是天然存在的,不用另行開辟路線,因此在交通運輸的線路開辟方面的投資較少,經濟效益較高,且水路運輸可借助水體自身的流動而前行,所需的運輸成本較低,另外很多水道相互貫通,使得兩地之間的交通運輸可行性極高。 但水路運輸也存在某些弊端,一方面水體環境受氣候的影響較大,冬季的運輸較為困難;另一方面船舶的運行速度較慢,且船運難以直接送達收貨人,需要利用陸運手段進行轉運,導致花費的成本可能有所增加。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貿易的融合,中國水路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更加繁榮,科學技術的應用更使水路運輸事業的發展如虎添翼,信息化管理成為水路交通運輸的主要趨勢。
從實際情況來看,水路交通運輸中的信息化管理體現幾個方面:第一,水路交通運輸過程中的信息化管理。水路運輸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數據信息,從運輸工具的行駛跟蹤、貨物運輸跟蹤到水體環境分析、航道秩序管理和突發事故應急處理等方面,大量的數據信息都要求運輸公司或有關管理部門進行及時處理。 為了提高水路交通運輸過程中各部門的工作效率與質量,有關部門構建了完善的信息管理平臺,對水路交通運輸中涉及的各種信息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并通過數據共享實現與其他工作環節的有效溝通,確保水路交通運輸過程中的信息數據管理智能化、系統化、高效化。 第二,水路交通運輸過程中商務貿易的信息化管理。 水路運輸商務貿易的過程中,需要對貨物進行跟蹤管理,確保貨物安全地送達收貨人手中,因此水路運輸途中貨物信息的登記、質量監測尤為重要,對其貨物數據進行信息化管理可有效地提高運輸過程中的管理質量,減少貨物丟失等事件的發生。 第三,水路交通運輸中水道建設的信息化管理。 水道是水路交通運輸的基礎,因此水道設計與維護尤為重要,有關部門對水道進行信息化管理,構建數學模型對其水深、流速、含沙量等數據進行監控、管理,從而輔助水路交通工具與水道管理人員做出正確的航行決策,同時也為航道維護提供了指導,促進了我國水路運輸事業的繁榮與發展。
目前,我國水路交通運輸的信息化管理還不夠完善,信息化建設仍需要進一步加強。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水路交通運輸中的信息數據逐漸增多,通過信息化技術對數據進行管理有著重要的作用,但這些信息數據的安全并未得到嚴格的保障,復雜的網絡環境導致水路交通運輸的信息數據資源極易受到沖擊,信息安全成為水路交通運輸事業發展的重要障礙。 此外,我國水路交通運輸信息化人才較為缺乏,培養高質量的信息化人才也成為水路交通運輸行業的重點工作。
在信息化時代,水路交通運輸行業的發展更加快速,既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戰,也是一個巨大的機遇。 通過加強水路運輸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可進一步促進我國水路商務貿易市場的繁榮,推動我國水路交通運輸行業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