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群
(百色學院 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廣西 百色 533000)
2016年5月,文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和國家文物局等4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了落實《意見》精神和要求,2016年12月,廣西財政廳等4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印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實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方案》)。《方案》制定了“十三五”期間廣西文創產品開發的總體目標,明確了“十三五”期間推動廣西文創產品開發的7大任務:一是將文創產品開發納入文化文物單位的定級和績效考核指標,調動文化文物單位開展文創產品開發的積極性;二是培育文創產品開發示范企業,發揮市場主體作用;三是梳理文化資源,建立文化資源共享數據庫;四是開展不同行業與部門的協同創新,提高文創產品開發水平;五是創建文創園區和文創平臺,構建文創產品營銷體系;六是依托廣西特色文化,創建和保護文創品牌;七是推動文創設計,實現文創與市場、旅游、生活、城鎮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間文化交流以及鄉村振興等跨界融合。
在國家和廣西相關文創政策的推動下,廣西文物和文化部門的文創積極性與文創能力迅速提高,包括壯族民間文化在內的文化創意氛圍日益濃厚,各類文創產品展示、交流和競賽活動空前活躍。“十三五”以來,廣西舉辦了多場文創大賽:2016年廣西首屆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大賽、2019年“南寧禮物”征集大賽和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廣西分站賽、2020年廣西文旅創意設計大賽、2021年“廣西有禮”文化旅游創意設計大賽和廣西農村創業創新項目創意大賽等。
《意見》指出,依托文化文物單位館藏文化資源開展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有利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從既有的文獻來看,討論文化創意或文化創造性轉化的文獻較多,但有關文創與文化創造性轉化關系的討論卻很少,且只是將創意作為文化創造性轉化的一個視角[1]或背景[2]。本文思考的問題是: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是如何促進壯族民間文化創造性轉化的?或者說文化創意推動壯族民間文化創造性轉化的機理是什么?本文擬以2021年“廣西有禮”文化旅游創意設計大賽作品為例來探討這一問題。
2021“廣西有禮”文化旅游創意設計大賽于2021年5-10月舉行。大賽由廣西文化和旅游廳、科技廳、農業農村廳、商務廳、國資委5部門聯合主辦。大賽設立了3個專題:“獻禮建黨百年誕辰”紅色專題、“鄉村振興 綠色農創”綠色專題和文化旅游創意產品專題。根據主辦方在參賽網站上的說明,本次大賽共收到參賽作品1 607組,其中“獻禮建黨百年誕辰”專題作品203組,“鄉村振興 綠色農創”專題作品204組,文化旅游創意專題作品1 200組。根據大賽公布的初審結果,本文從3個專題作品中選取了與壯族民間文化相關的創意作品54件,其中“獻禮建黨百年誕辰”紅色專題作品6件(XL1-6)、“鄉村振興 綠色農創”綠色專題參賽作品15件(NC1-15)、文化旅游創意專題作品33件(LC1-33),作品名稱、設計者和作品簡介見表1。

表1 2021“廣西有禮”文化旅游創意設計大賽壯族民間文化創意作品

表1 (續)

表1 (續)
本文將以表1中的54件作品為樣本,分析壯族民間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特征及其對壯族民間文化創造性轉化的促進作用。為表述方便,本文使用“參賽作品”或“作品”來指稱樣本中的作品。壯族民間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呈現以下4個特點:
1.創意主體多元化。創意主體,指參與文化創意實踐的個人或組織。創意主體多元化,體現在創意產品開發過程中,參與主體的多樣性和多層次性。從參賽作品設計者構成來看,既有企業、文物和文化管理組織(單位)、各類高校,也有團體和個人。其中,企業本身的構成也具有多元性。就企業性質而言,有從事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企業,如廣西金壯錦文化藝術有限公司、靖西市繡蘊坊繡球文化有限公司等;也有專門從事文化創意和傳播服務的企業,如各種創意有限公司等;還有從事實物商品設計生產的企業等。從設計者的地域分布來看,除廣西外,還有遼寧、北京以及河南等。這次大賽由廣西文化和旅游廳等5部門聯合主辦。廣西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廣西廣文創意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承辦,廣西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會、廣西旅游商品行業協會等10家企業和社會組織協辦,這些主辦、承辦和協辦組織,顯然也是本次創意賽事的主體,在創意活動中發揮著動員和組織作用。壯族民間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只是文化創業產品開發的一部分。此次文創大賽,是在國家大力推動中華文化創意產品開發這一宏觀背景下開展的實踐工作,是對國家加強文創產品開發政策的具體實施。因此,從宏觀意義上講,國家及其相關部門,同樣是本次文創大賽的主體,是文創政策的制定和支持者。文化創意主體的多元化,反映出壯族民間文化創意意識的增強和參與主體的廣泛性。
2.創意文化具有民族性。這里的創意文化指的是被創意設計者選擇使用的壯族民間文化。參賽作品所使用的文化元素,民族特色鮮明,涵蓋了壯族民間物質文化中的那文化、服飾文化;民間社會文化中的節日文化(壯族霜降節)、民間精神文化中的民間信仰(米洛甲、翔鷺、青蛙)、民間藝術(花山巖畫、銅鼓、壯錦、繡球、編織、麼乜)以及民間語言文化中的壯族山歌、壯語(貝儂)等。尤其是作為壯族象征性標志的銅鼓、壯錦、繡球和壯族服飾文化,是參賽作品設計的主要創意來源。54件參賽作品中,有18件產品直接使用了壯族銅鼓元素;17件直接使用了壯錦元素;12件使用了壯族繡球元素;12件使用了壯族服飾文化。
3.創意產品多樣化。表1所示的54件參賽作品涵蓋了30余種用品,其中主要為日常用品,尤以茶具和服飾居多。值得強調的是,參賽作品中,還出現了藍牙音響、空氣凈化器、小電扇等電器或電子用品,這意味著壯族民間文化向現代社會生活的融入。創意產品的多樣性表明壯族民間文化創意具有廣闊的空間。
4.創意思想具有時代性和先進性。創意思想指創意產品的意義表達,是創意者賦予創意產品的文化內涵,也是創意產品的文化靈魂。創意思想的時代性和先進性體現在創意產品積極彰顯時代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不同層面表達了新時代各族人民對當下幸福生活的珍惜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例如,作品《鷺望蛙鳴》通過對銅鼓符號和繡球的象征性運用,呈現了新時代各族人民歡歌祥瑞、喜慶豐收的場景,反映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背景下,各族人民富足安康的幸福生活;作品《行走的世界非遺》將壯錦、壯族霜降節等文化元素融入服飾,旨在讓中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表達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作品《駱越鼓韻》借用銅鼓的太陽紋、翔鷺紋、眼紋、圓心垂葉紋、劃船紋等紋樣,蘊含著“四海升平、八方寧靖”的深刻寓意;通過花山巖畫、羽人與群舞等符號,表達了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幸福和諧的時代精神。作品“獻禮建黨百年誕辰”系列作品中的《美麗壯錦獻給黨》《五彩繡球心向黨》《慶黨百年 壯鄉騰飛》和《壯族少女黨旗》等作品,表現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富強的豐功偉績,表達了各族人民衷心愛黨、同心向黨、永跟黨走的深厚情感和堅定信念①各參賽作品所表達的思想內涵,參考了相關作品的創意說明,在此向相關作品的設計者誠表謝意。。
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就是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3]147。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包括文化形式和內涵兩個層面的轉化。對文化內涵的轉化,林毓生先生的理解是:使用多元的思想模式將部分傳統文化中的符號、思想、價值與行為模式加以重組或改造,使經過重組或改造的符號、思想、價值與行為模式變成有利于變革的資源,同時在變革中得以繼續保持文化的認同,概言之,就是文化內涵的“豐富化與轉換。”[4]388-394
文化創意,是一種以文化為元素,融合多元文化,整合相關學科,利用不同載體而構建的再造和創新的文化現象[5]3。文化創意的本質是文化的創新和創造,因此,壯族民間文化的創意產品開發,實際上成為壯族民間文化創新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對壯族民間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文化的創造性轉化離不開社會的廣泛參與。文化創意所具有的市場價值,能夠有效調動各類主體參與文化創意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壯族民間文化創意主體的多元化,為壯族民間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造了社會條件。
由于不同的主體具有不同的性質和特點,因此在壯族民間文化創造性轉化中的作用不盡相同。對于多元化的壯族民間文化創意主體,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如可以根據主體的性質,將之劃分為企業、組織、團體(根據創意任務臨時組建的群體)和個人。若按照主體所擁有的資源特點,可將這些創意主體劃分為7種類型。第一類是偏創意型。這類主體擁有創意人才,文化創意能力強,但擁有的文化資源少,且不具備實物類創意產品的規模化生產能力。這類主體主要包括專門從事創意設計的企業和具有文化創意設計能力的團體和個人,如藝術或設計專業的學生,這類主體的作用主要在于進行文化的創新和創造。從表1來看,第一類型的主體占絕大多數,因此,這一類主體是目前壯族民間文化創造性轉化的主要力量。第二類是偏生產型主體。這類主體的特點是具有物質產品的生產能力,但通常擁有的文化資源較少,開展文化創意的能力也較弱。如某些生產類企業(樣本中部分產品包裝類創意作品有生產類企業的參與)。這類主體在壯族民間文化創造性轉化中,起著將創意產品物化和市場化的作用。同時,由于此類主體本身也有文化創意的需求,因而對壯族民間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具有推動作用。第三類是偏文化型。這類主體主要包括各類文物部門,如各級藝術館或博物館。此類主體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但創意能力和生產能力較弱,由于此類主體對各類文化資源的特點和價值具有全面深刻的認識,在文化的創造性轉化過程中具有保護文化安全、指導文化創意方向的作用。第四類是文化-創意型。這類主體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又具有較強的創意能力,如部分廣告創意和藝術設計公司。此類主體在文化服務類產品的生產中具有重要地位。第五類是文化-生產型。此類主體主要是從事文化保護和傳承的組織,他們擁有獨特的文化資源,具備產品的生產能力,但創意能力較弱,如各類從事傳統手工工藝文化傳承的組織。此類主體既是文化創造性轉化的需求者,也是重要的探索者。第六類是創意-生產型。這是一種新型的產品生產企業,他們在產品開發和生產的基礎上,注重文化融入和文化創意,如欽州市欽北區上官清吉坭興陶制作工作室。此類主體在產品與文化的有機融合中發揮重要作用。第七類是文化-創意-生產一體型。此類主體擁有完備的文化創意資源和條件,是文化創造性轉化的關鍵性力量,也是文化創造性轉化需要培育的主體類型。這類主體主要包括部分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的企業。如靖西市繡蘊坊繡球文化有限公司和廣西金壯錦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兩家公司擁有獨特的壯族民間文化資源,又具有文創產品的研發、策劃、設計、制作和營銷能力,能夠在獨特文化資源的基礎上,獨立開展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和生產。需要說明的是,上述類型的劃分是相對的,是在馬克斯·韋伯理想類型意義上的劃分,旨在理解不同主體的資源特點及其在文化創造性轉化中的作用。
文化形式是文化內部諸要素的構成方式和表現樣態。一個民族的文化內容總是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與特定文化內容相適應的文化形式通常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標志。壯族民間文化具有獨特的文化形式,如壯族民間物質文化中的“那”文化形式、社會文化中的“都老”制、節日習俗,精神文化中的民間信仰儀式、繪畫、戲劇以及各種手工藝術形式,民間語言文化中的民歌歌唱調式等等。這些文化形式,是在壯族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是壯族社會物質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和文化環境的綜合反映,是經長期的積淀而形成的較為穩定的文化樣式,是壯族社會的集體文化記憶和文化認同所在并成為壯族文化特征的體現和標志。從根本上說,壯族民間文化是以壯族稻作農業為基礎、與稻作農業生產相適應、在稻作農耕時代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文化形式。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尤其是西部大開發的推動、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新建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壯族社會的工業化進程加快,壯族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壯族民間文化發生了急劇變遷,壯族民間文化轉化隨之提上日程。文化創意對壯族民間文化形式的創新作用集中體現在對文化要素的重構:元素增減、符號化和元素拼貼。
1.元素增減。這種方式主要是在繼續保持原有文化功能的基礎上,通過要素的增減,創造具有時代特點的文化形式。這種重構作用主要體現在服飾文化方面。例如作品《云染》,該作品保留了壯族傳統節日服飾中的扎染和壯錦裝飾等要素,但在色彩上改變了傳統服飾中的多色彩特點,僅保留了藍色,并在傳統單一深藍(靛藍)基礎上,增加了淡藍,使得服飾既保留了壯族傳統,又能體現現代服飾淡雅簡潔的時尚。再如,作品《以壯之依》,該作品設計的女式裙裝屬于現代款式,在色彩上主要提取了黑衣壯服飾的黑色和壯族傳統服飾的藍色;而在布料的使用上,則在保留了傳統厚實布料基礎上,增加了輕、透布料,整個款式、布料和顏色,既保留了壯族傳統服飾特征,又增添了現代女性服飾風格。同樣,作品《麼乜文創——筆筒》,則是在傳統麼乜基礎上,增加了編筒,從而賦予了麼乜的筆筒功能。
2.符號化。符號化是將傳統的實物型文化特質轉換為象征符號。符號化的實質是將壯族民間文化存在形式虛擬化,例如花山巖畫符號、銅鼓符號、繡球符號、壯錦符號、壯族服飾符號以及構成這些符號中的各種符號要素,如翔鷺、蛙及其他圖案等等。符號化有兩種途徑:一是具象符號化,如各種銅鼓、繡球的仿制模型和雕塑;二是抽象符號化,如銅鼓、繡球圖案和紋飾等。對壯族民間文化的符號化使用,是壯族民間文化創意的主要方式,也是壯族民間文化創造性轉化的重要途徑。從參賽作品來看,對壯族民間文化的具象符號化運用的主要有《八桂銅源系列》陶具、《錦繡八桂 鼓舞壯鄉》《駱越鼓韻》系列茶具、《壯音》《鷺望蛙鳴》燈具等。其他采用壯族民間文化紋飾的創意產品多采用的是抽象化符號。符號化為壯族民間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準備了豐富的符號資源。
3.元素拼貼。元素拼貼指的是壯族民間文化元素的綜合運用。從參賽作品來看,很多作品同時采用了壯族民間文化的多種元素。如作品《印象壯鄉》茶具綜合運用了壯族銅鼓造型、花山巖畫紋飾和壯錦紋飾;作品《駱越鼓韻》綜合使用了壯族銅鼓造型和銅鼓的翔鷺紋飾、太陽紋飾、競渡紋飾以及花山巖畫紋飾。文化拼貼為壯族民間文化與其他文化的跨界融合,開辟了路徑。
文化內涵,是文化形式所表達或蘊含的思想、觀念、價值、審美等精神內容。壯族民間文化內涵指的是通過壯族民間文化形式表現和蘊含的壯族傳統社會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和審美等精神內容,包括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的物質層面所蘊含的精神內容,也包括精神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精神層面所體現的觀念和價值。
民間文化作為文化創意的重要資源,在形式上為文化創意提供靈感,在內涵上也為文化創意提供了思想源泉。文化創意不僅有利于壯族民間文化形式的轉化,也有利于壯族民間文化內涵的轉化:激活和豐富壯族民間文化內涵。
1.激活文化內涵。激活文化內涵,指的是彰顯和激發傳統文化價值,恢復傳統文化價值的生命力。文化功能主義認為,文化的活力來源于文化的功能,如果一種文化能夠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并被人們普遍使用,這種文化就充滿活力;否則,如果文化的功能被替代,就意味其喪失了現實功能,這種文化就會逐漸失去活力。文化創意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夠通過將一度淡出社會生活的具有時代價值的文化意義植入現代生活,創新其文化功能,激活其生命力,從而實現傳統價值的再啟用。以壯族銅鼓為例,銅鼓作為壯族民間文化中的典型,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銅鼓曾是壯族社會的神器、重器,具有神圣、吉祥和財富、權力等象征意義;銅鼓上的各種紋飾都具有特殊的意義:青蛙象征著風調雨順、人丁興旺,太陽象征充滿生機,翔鷺和渡船象征著豐收和希望。這些文化符號反映了遠古和農耕時代壯族先民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重要的文化價值。隨著壯族社會的現代化轉型,銅鼓文化賴以存在的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銅鼓的社會功能逐漸衰落,銅鼓文化隨之喪失了活力。而文創產品開發則重新發掘和啟用銅鼓的豐富內涵,并將之植入各種產品。借助創意產品,銅鼓文化中那些有關財富和權力的消極內涵被摒棄,有關吉祥、豐收、希望等具有時代價值的內涵被重新啟用,并被植入現代社會生活,銅鼓文化的活力因此被激發。文化創意之所以能夠激發銅鼓文化活力,原因在于銅鼓文化所表達的部分價值,依然為現代社會所認同,傳統社會對真、善、美的追求,依然具有現代價值。從民間文化的角度看,文化內涵的激活是傳統文化的恢復或復興;從文化創造性轉化角度看,文化內涵的激活則意味著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文化創意不僅激活了傳統文化,也將傳統文化植入了現代社會土壤。
2.豐富文化內涵。豐富文化內涵,是在批判吸收傳統內涵的基礎上,增加新的內涵。參賽作品實現豐富文化內涵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是直接在壯族民間文化特質中增加新的文化符號,賦予新的意義。例如,“獻禮建黨百年誕辰”紅色專題作品《五彩繡球心向黨》,就是在傳統繡球內涵的基礎上,通過增加新的文化符號,賦予繡球新的象征意義。繡球中間分別選用了“紅船領航”“黨徽照耀”“建黨100周年慶祝標識”和“國旗飛舞”4個圖案,彰顯了10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向繁榮富強這一深刻主題;繡球由5種色彩的布料制作而成,寓意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過上了多姿多彩的生活;繡球以擺件形式設計,象征“天圓地方”,寓意代表天地之間浩然正氣的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基石;四周配飾的4個小繡球,寓意“眾星捧月”,團結一致,表達各族人民一心向黨,團結進取的決心①對作品《五彩繡球心向黨》的內涵分析,參考了該作品的創意說明,特向該作品的設計者致謝。。
二是將傳統文化符號植入新的符號結構,賦予傳統文化符號新的內涵。結構主義符號學認為,符號的意義產生于符號與符號的結構關系之中,不同的符號結構賦予符號不同的內涵。通俗的理解,就是同一符號在不同的語境中,具有不同的意義。因此,語境創新是創新符號意義、豐富文化內涵的重要方式。以文創作品《慶黨百年 壯鄉騰飛》為例,這幅作品將壯族銅鼓紋飾、銅鼓中的翔鷺紋飾、花山巖畫中的舞蹈紋飾等與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慶祝標志、黨旗標志以及奔馳的動車圖案一起構成一幅特殊的畫面。在這種新的畫面結構中,壯族民間文化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在黨的光輝領導下,壯族社會飛速發展,壯鄉人民歡欣鼓舞。再如文創作品《“錦”鐘》,該作品將壯錦用于掛鐘設計,并通過作品名稱對“錦”字的諧音運用,產生了“警鐘長鳴”之意,勸誡人們珍惜時間,也警示人們要珍惜文化遺產②對《慶黨百年 壯鄉騰飛》和《“錦”鐘》的內涵分析,參考了兩個作品的創意說明,特向作品的設計者致謝。。
英國學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其名著《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了文化進化的覓母理論。道金斯認為,覓母(meme)是一種新的復制基因——文化基因,這種新的復制基因就像生命基因一樣,承載了文化的密碼,決定著文化的延續。人——人的大腦——是覓母的宿主,覓母從一個大腦到另一個大腦的傳遞,實現了覓母的復制,因而也實現了文化的傳播和傳承[6]216-227。蘇珊·布萊克摩爾(Susan Blackmore)對覓母復制所具有的文化發展與創新意義進行了闡述。她認為,新的覓母(謎米)可以通過兩個途徑產生:一是覓母創新,二是舊有覓母的相互組合。無論是創新還是相互組合,都既可以產生于一個人的內心創造,也可以產生于覓母在人際中的傳遞過程。她得出結論:人類的創造性就是一個(觀念的)創新和重新組合的過程[7]22。若用覓母理論來理解壯族民間文化創意,則可以看出,壯族民間文化創意正是通過對壯族文化基因提取、重組和內涵創新,實現了壯族民間文化的創造性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