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對學生的知識鞏固和能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作業量過多和不合理的作業設計等問題加重了學生學業負擔,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勢在必行。高效利用教育信息技術優化作業設計、提升作業質量,充分發揮作業的育人功能,有利于最終實現減負增效。
【關鍵詞】教育技術;作業減負;教學效能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42-0044-02
【作者簡介】趙豐平,山東省昌樂二中(山東濰坊,262400)校長,高級教師。
作業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是學生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活動形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然而,過多的作業會影響學生身心發展,因此,要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保障學生的學習效果,就要進行作業的改革,在減少作業數量的基礎上,增加其成效。“雙減”背景下,如何正確地布置作業、提高作業的有效性、探尋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路徑,成為現階段的迫切任務。
從相關的理論與實踐來看,教育技術是減輕中小學生作業負擔的重要手段,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深度融合,可以有效地改變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能。尤其在作業分層布置方面,教育技術可以為教師評價學生作業情況提供客觀、科學的證據,助力教師分層推進學生發展,科學評價學生,從而有效地減少學生課業負擔。
一、利用網絡資源庫,優化作業設計
1.優化作業內容
學校可以在立足本校學情基礎上,建立校本資源庫,資源庫對學校師生全面開放,對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提供支持。教師可以利用資源庫豐富作業形式,優化作業內容。同時,學生可以依據平臺內的資源,形成對知識的個性化理解,并在線上學習社群內與同學進行交流。
2.創新作業形式
資源庫可以給作業以更多的形式支持。除了書本作業外,“雙減”后更多的學校開始探索項目化學習、開放性作業、探究類作業的設計,實現在減少機械作業的同時,增加培養學生思維、技能、素養的作業。如在一項以探究中國貨幣發展脈絡為主題的學習活動中,教師布置的作業既可以是短視頻解說,也可以是課件解讀,還可以是插畫和文字。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以任務為驅動,主動去了解中國的貨幣發展和歷史朝代的變遷,不僅增強了學習興趣,還拓寬了視野,形成自主探索、創新的能力。
二、利用數據分析,提升作業效果
1.及時反饋,提高作業成效
對作業進行數據采集,有利于作業成效的及時反饋。在不改變紙質答題習慣的基礎上,如何提高作業的反饋率,這是數據采集技術的發力點。采用掃描答案采集卡的方式對作業的數據進行采集,采集頻率高(按每日、每周或每單元進行常態化作業數據采集),采集速度快,識別率高。作業的數據采集要求不改變原有學生書面作答、教師紅筆批閱的習慣。學生填涂采集卡花費時間短(單日不超過2分鐘,一周不超過5分鐘),教師對采集卡掃描的操作時間也不能過長(一般不超過5分鐘),掃描結束即可完成作業的數據采集。
2.精準分層,實現作業個性化
教師如何根據學生作業精準確定學情,從而根據學情精準提供個性化作業,這需要運用數據分析技術。在內容分析上,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單次作業進行分析,包含學生作答情況分析、題目的詳細分析等,還要對多次采集的數據進行匯總分析,分析學生的作業整體情況和趨勢。同時,作業數據也要結合考試數據進行綜合分析,跟蹤發現教學中潛在的問題,這也是通過過程(作業)管理控制結果(考試)的教學質量管理的重要途徑。在分析數據后,教師可以找到分層共性錯題和個性錯題,并根據分層共性錯題以學定教,提高課堂效率。學生根據個性錯題能夠精準把握知識缺漏,實現個性化學習。基于作業分析的數據,數據系統可以根據學生的層次、題目的難度等多種維度設置,自動生成學生的個性化錯題,以便教師進行個性化指導,提高教學質量。
三、利用信息平臺,完善作業管理
1.作業時間管理
科學的作業時間管理有利于提高作業效率,減輕學生負擔。教師利用已構建的學校信息管理平臺,可以幫助學校把控作業時效,實行“時間雙向管理”。一方面,學科教師結合學生學情,“試做”并預估作業完成時間,在平臺上標注每道題目的作答時間。學生每次作業都填寫起始時間,作業完成后將學生實際完成時間與教師的預估時間進行比對,從時間差中找出學生學習或教師教學中的潛在問題。另一方面,由班主任統籌控制作業總量和完成時間。學校可以建立以各班班主任為協調人的作業協商機制,各年級、各班級、不同學科教師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確定作業數量和時間,班主任進行審核,統籌發布,規范作業布置。
2.作業考核管理
除作業時間管理外,作業的批閱和結果管理同樣影響著學生的作業效果。教師可以依托教學平臺做好定期監測,從作業時段分布統計、作業用時統計、作業整體正確率、作業批閱等多個維度進行大數據采集與計算分析,落實有效監管。同時,學校可以通過作業公示制度,多渠道發揮監管職責,確保作業管理有章可循。
當然,技術只是輔助手段,學校應做好頂層設計,結合學校特色的校本資源,通過科學設計來保障作業質量和應用效果,減少作業數量,提高作業質量,從而培養學生的認知和非認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