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鐘繇在書法史上的價值是不可忽視的,尤其是在楷書、隸書和行書方面。因此,對于鐘繇書法藝術的研究是了解楷書發展的重要部分。但是,在整理前人對于鐘繇書法藝術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多數的研究都如蜻蜓點水一般,沒有深入探究問題的本質。在目前所掌握的文獻資料中,關于鐘繇書法藝術的研究多數集中于楷書發展和風格特征等主題,對于其他書體和時代背景并未有深入的研究,資料匱乏、角度單一,缺乏整體性的創新點。所以,在鐘繇書法的研究方面,不僅要注重資料的發掘,還要注意社會與思想文化藝術的結合,從更多角度對其書風的形成和思想的發展進行研究。
關鍵詞:鐘繇書風;鐘書三體;楷書發展
鐘繇(151—230),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曹魏時期重臣,后人稱為“鐘太傅”。他創立了楷書,被譽為“楷書之祖”,與王羲之并稱“鐘王”。鐘繇為還行書立法,使得楷書、行書在士大夫階層流行起來,從而形成了影響中國書法數千年的“魏晉風韻”。當下學術界對于鐘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書法風格特征的研究以及對后世的影響等方面。研究成果包括通史類著作,以劉濤的《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1]為代表,對鐘繇的生平、書法風格以及歷史地位影響都有論述,但是未能從美學以及時代背景方面對鐘繇的書藝和思想予以更加詳細的解讀;期刊論文的數量龐大,但大部分從鐘繇書法作品個案的角度進行研究,特別是楷書研究方面有大量的文獻,專門研究鐘繇的碩士學位論文有六篇,以2013年渤海大學閆冬雪《鐘繇書法藝術研究》[2]為代表,研究鐘繇書法的專著只有王玉池編的《中國古代書法家叢書——鐘繇》[3]。
由于本文涉及到大量的文獻,為保證論點的準確性和邏輯性,遂對現有的文獻資料進行如下分類:
一、鐘繇書風的形成及流變研究
在目前所掌握的文獻中,學者們將鐘繇書法風格的成因歸納為兩部分:社會背景和師承關系。在陳海良《世風與鐘繇書風》[4]一文中,對魏晉時期的時代背景進行剖析,將鐘繇書風的成因歸納為三點:其一是漢末魏晉動蕩時局造就了精神上的自由,推動了文藝創作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發展,催生出了書法藝術上的新書體;其二是曹魏時期曹氏父子喜好文學藝術,將大量的文人墨客聚集在魏京;其三是世變也推動著手工業的變革,造紙技術進步使得書法藝術有了更加便捷的媒介。在閆冬雪《鐘繇書法藝術研究》一文中,作者系統地從三個方面總結了鐘繇書法藝術產生的原因:一是鐘繇所處時代的社會環境、政治背景和物質條件;二是當時楷書、隸書和行書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發展,書法藝術開始走向自覺化,主要表現有書法理論開始出現,統治階級和民眾都開始認可和重視書法藝術;三是從鐘繇個人的家庭背景和師承、政治地位以及他本人對學習書法的堅持不懈進行論述。
對于鐘繇書風流變的研究,沈萍萍在其文章《淺談鐘繇書法中隸書楷變的藝術風格》[5]中有詳細解讀,作者從《賀捷表》和《薦季直表》兩個作品中提取例字,從字勢、筆法和章法三方面解釋了鐘繇的楷書對漢隸的繼承和創新之處:首先在字勢上仍然遺留著隸書的橫勢結體,但也出現與隸書不同的上緊下松的結體布局,以及在書寫過程中部分筆畫的簡化和結構的穿插;其次對比《賀捷表》和《薦季直表》的橫、豎、撇、捺、點、鉤、折在筆法上與隸書的不同;最后在章法上,縱有行橫無列是鐘繇楷書區別于漢簡隸書的顯著特征,打破了隸書狹窄的行間距,舒朗合理的空間布局賦予了小楷靈動的特征。
二、鐘繇書法的價值與影響研究
在劉濤所編的《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中,有專門的一小節涉及鐘繇的歷史地位與影響,認為鐘繇的書法成就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對正書形成的開創之功,為正書成為官方認可的正體字奠定基礎;二是為行書立法,使得行書在士大夫階層流行起來。此外,書中對于鐘繇的影響力也有論述,在漢魏時期對鐘繇和張芝是并舉不廢的,“二王稱英”之后,鐘繇的影響力便不似從前了,至唐太宗獨崇王羲之,鐘書式微。
從整理現有文獻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大多數文章都是以鐘繇楷書和書法理論的影響為視角展開研究的。在王鐵剛《論鐘繇正書的書法教育作用》[6]一文中,從鐘繇正書的視角歸納出其對后世的影響:其一是鐘繇正書對于二王書法的鋪墊和啟示作用,王羲之的“今體”就是從鐘繇的舊制書體演化而來,并列舉了《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與《薦季直表》《賀捷表》的相似之處;其二是鐘繇正書對歷代書家的垂范與教育作用,文章羅列出了對宋代畫家李公麟、元代趙孟頫、明清時期文徵明、王寵、黃道周、劉墉等書家的楷書都有很大的影響。在黃義成《鐘繇的書法美學研究》[7]一文中,作者從鐘繇書論的視角歸納出其“故用筆者天也,流美者地也”的美學思想,將“筆法”放在一個至高無上的位置,促使歷代書家創造出各種全新的筆法,對筆法的變革,也給書法藝術注入了長久的生命力;鐘繇《用筆法》云:“多力豐筋者盛,無力無筋者病”,提出了“豐筋”的美學概念,后人又根據“豐筋”衍生出更多的美學概念,例如“雄強”和“柔媚”;《用筆法》云:“每見萬類,皆畫(書)象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將世間萬物移情入形,最終用書法的形式表達出來。
三、“鐘書三體”研究
目前的文獻資料,對“鐘書三體”的研究有很大的割裂性。在李祥俊《“鐘繇三體”視閾下的晉唐行書演進態勢》[8]一文中,以“鐘繇三體”為切入點,最終落腳到晉唐行書系統之間的演進及各書體之間不同的風貌:首先,關于“行狎書”的緣起與發展,作者從劉德升、胡昭以及鐘繇等行書創始人的推動作用講起,之后隨著正書的完善與成熟,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對于行書的改造影響最大,在繼承早期“行狎書”隸意的基礎上,統一今草和正書,創造了行書獨特的典范。其次,“鐘繇三體”中的章程書作為楷書正體形態對于行狎書的影響是很大的,特別是在晉唐時期行書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強化。作者認為“鐘繇三體”中的“行狎書”“章程書”影響下的行書,這兩者在晉唐時期的發展過程中相互影響,很難簡單地將其分離,但相對純粹意義上的“行狎書”和“章程書”影響下的行書在形態上還有是區別的。最后,“銘石書”與行書的融合,直至唐代李邕行書入碑的出現才算最終完成,“銘石書”發展到魏碑那樣較為成熟的楷書,再發展到唐代初年歐陽詢的楷書及其行書,而李邕的行書將這一系統發揚光大。
除了上述對“鐘書三體”研究得較為綜合的文章外,其他文章大多僅僅是從“行狎書”或“章程書”一個方面來論述的。在陳佳《鐘繇“行狎書”考辨》[9]一文中,就“行狎書”與隸書、行書的關系展開論述,認為“行狎書”與“銘石書”和“章程書”一樣,都是正體隸書規范和簡化而來的,“行狎書”的實質就是書信尺牘的隸書快寫樣式。在研究鐘繇小楷的文章中,多數文章的論述重點都是其小楷風格特征。在婁翠萍《鐘繇小楷風格研究——兼論自己的書法創作》[10]一文中,作者總結出鐘繇小楷風格特征的三個方面:樸拙高雅、適意天然和茂密幽深。在楊利平《從<賀捷表>中探尋鐘繇小楷的特點》[11]一文中,作者以《賀捷表》的“言”“戎”“兼”等字為例,字形橫長豎短,很明顯是隸書的特征,且在梁蕭衍的《古今書人優劣評》[12]中言:“鐘繇書如云鵠游天,群鴻戲海,行間茂密,實亦難過?!笨梢婄婔硇】瑢挷忝?、隸趣古拙的特征。
四、鐘繇書法的接受與評價研究
在楊雪銘《鐘繇書風在元代的接受與發展》[13]一文中,對于隸書、楷書和行書的接受都有涉及。首先元代書家雖然對鐘繇小楷有所談及并確立為范本來學習,但并沒有廣泛地繼承和發展,這主要是因為當時人們審美情趣的轉變,鐘繇小楷的“古質”之美比不上王羲之、趙孟頫小楷的“今妍”之美;而鐘繇的“銘石書”和“行狎書”并未受到書家的重視,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隸書發展至東漢時期已到達藝術的最高峰,形成了各種風格不同的、野趣恣意的風格,但至鐘繇的三國魏時期,隸書嚴謹整飭的風格已經形成,在此基礎上隸書已然很難再有創新性的發展,因此很少有元代書家追溯“銘石書”來學習隸書;其次,“行狎書”在鐘繇時期并未形成具體、成熟的書寫風格,直到王羲之對行書加以創新,行書面貌才煥然一新,因此元代書家大多以王羲之的行書為準則,而不再去追溯更為久遠的“行狎書”。
在此類型文獻中,更多的是研究明代書家對鐘繇小楷的接受。例如閆繼翔的《論祝允明對鐘繇小楷的學習——兼及展覽中的鐘繇書風》[14]一文主要總結了祝允明學習鐘繇書法的可取之處,以及對于近幾年展覽中對鐘繇書風的借鑒意義。王盼《論明代書家對鐘繇小楷的傳承》[15]一文中,作者按照明前期、中期、后期的時間順序論述了繼承鐘繇小楷筆墨的書家:明前期“筆墨精妙,風度翩翩”的宋克;中期“風骨爛漫、天真縱逸”的祝允明、“緩舒空靈、靜逸稚拙”的王寵;晚期“古質蒼勁、蕭散姿媚”的徐渭、“奇崛偏側、方峻峭利”的張瑞圖、“遒勁簡明、寬博凝重”的黃道周以及小楷風格更加錯綜復雜的傅山。此外,作者還深度剖析明代復興小楷的關鍵因素:首先是明代書家在小楷上的尋古溯源,“古意”的書法觀促使書家們力推魏晉小楷;其次,“古意”的書法觀落實到用筆上就是“篆隸筆意”,這一點在晚明時期的小楷作品中尤為明顯。而明代書家之所以追求“古意”,在侯冬菊的《晚明書家對鐘繇楷書的崇尚》[16]一文中有詳細的解讀,作者認為晚明動蕩不安的社會和解放心靈的思潮使得書家們向往任性而為,而魏晉時期的超逸之風正迎合書家的追求,于是晚明書家在復古之風的倡導下選擇了高古淡然的鐘繇書法。
五、鐘繇書法作品中的技法分析
關于鐘繇的書法技法,在古文中有形容,《觀鐘繇書法十二意》中言:“平,謂橫也。直,謂縱也。均,謂間也。密,謂跡也。鋒,謂端也。力,謂體也。輕,謂屈也。決,謂牽掣也。補,謂不足也。損,謂有余也。巧,謂布置也。稱,謂大小也?!痹谘芯跨婔頃挤ǖ倪@類文章中,大多都是以鐘繇的一篇作品為例,以小見大地總結出鐘繇獨特的書法技法,或散見于一些碩士學位論文的某一章節,并且多與自己的創作相結合。
在李櫻的《淺談鐘繇<薦季直表>及臨習感受》[17]一文中,《薦季直表》的筆畫含蓄舍棄隸書中“蠶頭燕尾”的特征,起筆與收筆都是筆尖與紙自然摩擦形成的,自然沒有刻意為之,這也與庾肩吾的形容不謀而合。之后又以《薦季直表》為例探究鐘繇書法的結體布局,字體仍然保持著隸書一貫較扁的風格,字的重心向左下傾斜。在黃建生《鐘繇書法研究》[18]、閆冬雪《鐘繇書法藝術研究》、孫猛《楷書之祖鐘繇研究》[19]等一批碩士學位論文中都采用圖像學的分析方法,并將不同時期的作品加以對比,以此將鐘繇用筆的特征更加生動準確地表述出來。前述都是選取《薦季直表》《賀捷表》《宣示表》中有代表性的例字對鐘繇的用筆、點畫、結體和章法進行深入分析,探究出鐘繇書法“古雅”“天真”“稚拙”的藝術風格。
六、結論
鐘繇書法藝術文獻研究的成果并不算豐碩,盡管近幾年學術界已經取得了長足性的進展,特別是在楷書方面,對鐘繇書法的風格特征和技法實踐的探究十分到位,但是在梳理這些文獻的過程中還是發現了一些研究空白之處。大量文獻文章都圍繞著鐘繇楷書《薦季直表》和《宣示表》,其他作品涉及的卻很少,對于“銘石書”“章程書”和“行狎書”之間的聯系和邏輯關系也并未予以重視,造成“鐘書三體”的研究并未形成有機的整體。此外,在美學方面和書法價值方面仍然缺乏理論和資料的支撐。綜上所述,通過整理鐘繇書法藝術研究的文章,旨在進行歸納分析和整理總結,進一步發現在當前的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從而對鐘繇書法藝術研究未涉及到的新領域進行思考和探索,以求有新的突破和新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劉濤.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2]閆冬雪.鐘繇書法藝術研究[D].渤海大學,2013.
[3]王玉池.中國古代書法家叢書——鐘繇[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
[4]陳海良.世變與鐘繇書風[J].書法,2014(05):109-112.
[5]沈萍萍.淺談鐘繇書法中隸書楷變的藝術風格[D].廈門大學,2017.
[6]王鐵剛.論鐘繇正書的書法教育作用[J].河南農業,2015(14):54-55.
[7]黃義成.鐘繇的書法美學研究[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03):119-120.
[8]李祥俊.“鐘繇三體”視閾下的晉唐行書演進態勢[J].衡水學院學報,2016,18(02):95-101.
[9]陳佳.鐘繇“行狎書”考辨[J].文藝爭鳴, 2010(05):165-167.
[10]婁翠萍.鐘繇小楷風格研究——兼論自己的書法創作[D].東南大學,2019.
[11]楊利平.從《賀捷表》中探尋鐘繇小楷的特點[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7(10):116-119.
[12]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
[13]楊雪銘.鐘繇書風在元代的接受與發展[J].藝術品鑒,2020(20):121-122.
[14]閆繼翔.論祝允明對鐘繇小楷的學習——兼及展覽中的鐘繇書風[J].書法,2015(10):94-101.
[15]王盼.論明代書家對鐘繇小楷的傳承[D].曲阜師范大學,2018.
[16]侯東菊.晚明書家對鐘繇楷書的崇尚[J].文史雜志,2015(04):96-98.
[17]李櫻.淺談鐘繇《薦季直表》及臨習感受[J].大眾文藝,2010(23):145.
[18]黃建生.鐘繇書法研究[D].中國美術學院,2018.
[19]孫猛.楷書之祖鐘繇研究[D].山東大學,2013.
作者簡介:
鞏碩,碩士研究生在讀,專業:美術學(書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