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入20世紀,經濟發展促使思想解放之風盛行,中國畫受到西方美術思潮的影響,各門類繪畫觀念、技法的出現,使中國水墨藝術在西方美學觀念的滲透下呈現出更加豐富的表現形式,中國水墨文化走向了不斷融合的發展之路。以高劍父為代表的一批畫家,一方面受西方傳教士的影響接觸西洋畫,另一方面受民主思想的熏陶力求革新,以改革中國畫為己任,使中國畫開始融入全新的繪畫語言。這深深影響著之后的林風眠等人對水墨人物畫的進一步探索。水墨人物畫開始融合西方的繪畫語言,這也使得中國水墨藝術在新時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在觀念、技法、形式、材料上都受到了沖擊。在中西思想的不斷融合下,當代水墨人物畫的藝術表現形式被重新定義,這也是水墨人物畫在廣泛吸收眾多藝術思想下形成的新的藝術表現效果。
關鍵詞:當代;彩墨;水墨人物;藝術效果
一、水墨人物畫發展概述
(一)傳統水墨人物畫的發展
早在石器時代,人物畫就已經出現了,古人使用鋒利的石器在巖壁上記錄下他們的生活與狩獵場景,后來發展為在陶器上作畫,其中陜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是迄今中國發現的最早繪有人類形象的陶器。后來隨著審美需要,古人探索出在絲、帛上作畫,藝術開始兼具實用性與裝飾性,同時也加快了人物畫的發展。戰國時期的《人物龍鳳圖》(圖1)與《人物御龍圖》(圖2),讓我們見識到古人精湛的畫技,秦漢時期是人物畫風格確立與發展的關鍵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物畫更注重“傳神”,這一時期的人物畫作品已展現出畫家高超的技藝,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等畫家的繪畫風格推動了人物畫的發展。隋唐時期人物畫名家吳道子所開創的“吳家樣”是人物畫發展走向成熟的標志之一,更是對人物畫創作產生深遠影響。到了宋代,人物畫的發展受到局限,以梁楷為代表的“減筆”人物畫出現,豐富了人物畫的表現形式,他用精簡的筆墨描繪人物形象,寥寥數筆卻使得人物生動且極具個性。明清時期人物畫發展緩慢,但受西方傳教士的影響,畫家們初步嘗試將西方繪畫觀點融入繪畫中,人物畫由此進入全新的探索階段。
(二)當代水墨人物畫的形成
當代水墨人物畫是藝術家們基于中國水墨人物畫精神的基礎上進行的創新,明代后期西學東漸思想的傳播給中國帶來了先進的科學與文化,同時也對藝術的發展方向具有引領作用。這一時期的人物畫創作進入探索階段,這也為后來水墨人物畫風格的形成確定了發展方向。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西方啟蒙運動思想的涌入,“五四”運動之后,一部分受到民主思潮影響的知識分子力求改良傳統中國畫,以徐悲鴻、林風眠為首的一批具有國畫基礎的先進知識分子走出國門遠赴歐洲求學。為了突破傳統中國畫色彩的單一以及材料的局限性這一沉寂的現狀,先進的知識分子對傳統的中國畫采用“引西入中”的方法,引入西方繪畫語言并融合中國傳統繪畫語言,從傳統中國畫的內部進行改革和創新。他們吸收西方繪畫中理念和精髓,并將其引入中國傳統水墨畫系統之中,將中國水墨畫的傳統技藝與西方繪畫中的色彩與技巧相融合,打破了中國水墨畫材料與顏色的單一性,為中國水墨人物畫中彩墨風格的形成帶來全新的可能,開拓出了彩墨畫這一新的繪畫語言。
二、 當代水墨人物畫作品中彩墨藝術效果分析
(一)林風眠的水墨人物畫
林風眠是致力于推動中國水墨藝術與西方繪畫實現中西融合的創造者和實踐者,經過漫長的探索與實踐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中,林風眠所創作的《蓮花仕女圖》(圖3)是他經典代表作品之一。這幅作品所呈現的表現效果,雖然大部分加入了光影與環境色等西洋畫的色彩表現方式,但表現出的筆墨趣味與最終呈現出的效果和意境卻是東方傳統藝術特有的詩意和美感,與中國傳統審美情趣相吻合,且畫面具有朦朧的美感。在技法上,通過水的配比來調和色彩與墨,最終呈現色墨相融的藝術表現效果。在色彩觀念上,借鑒西洋畫的用色規律,巧妙地將墨色當做黑色或重顏色來使用,光與色之中還顯現著中國傳統繪畫的特殊韻味,這也是畫家技藝高超的體現。吳冠中曾這樣評價道:“林風眠經常采用水粉厚抹,色中摻墨,墨底上壓色或同時在紙背面加托重色,竭力使鮮艷華麗的色彩滲透入流動性極強的生宣紙,保持厚實感。”經過中西方不同繪畫語言的交流與融合,以及畫家在用色用料和構圖上的細致琢磨,作品能明顯地反映出畫家對于彩墨人物畫創作的獨到見解與感悟,同時也不能忽略彩墨畫本身所具有的融合中西方繪畫語言的特點。
(二)聶干因的水墨人物畫
畫家聶干因出于對戲曲的熟悉與熱愛,便開始了以中國戲曲為繪畫題材進行創作,在看戲的同時畫了大量速寫來熟悉戲曲人物特征,通過對戲曲的耳濡目染最終創造出許多優秀的戲曲題材水墨作品。在長達幾十年的探索中,他憑著對京劇的熟悉與領悟,創造出自然天成的畫面效果,同時也將傳統中國畫的筆墨發揮到了極致。在他的藝術創作中,融合了古代陶俑藝術與民間美術,這種傳統與現代藝術的融合,使畫面具有獨特的戲曲意味。在不斷的實踐中,聶干因將創作重點從戲曲人物轉到戲曲臉譜的創作中。他的多幅戲曲臉譜畫中都用到了朱砂、石青、墨綠等厚重的暗色,濃重富麗的色彩與抽象的畫面構成,使畫面獨具現實主義意味。傳統的筆墨規范十分注重水墨的純潔輕盈等特性,濃烈厚重的色彩會打破水墨的高雅與平衡,而聶干因則試圖打破這種色不凝墨的傳統原則,使用焦墨勾線,顏色先淡后濃層層疊加,最終呈現出完美又不沉悶的畫面效果。
聶干因還力求藝術與時代同步,不斷創新畫面形式,在融入抽象元素的同時更加注重色彩的表現力。
(三)海日汗的水墨人物畫
作為一名當代水墨畫家,從海日汗的作品中不難看出畫家更多的是對精神的表達。海日汗在創作中打破色彩表現的固有形式,使中國畫的繪畫材料不再受到限制,在突破中國畫固有程式的同時也形成了獨具個人精神的藝術語言,體現出畫家對藝術的熱愛與追求。
在海日汗的早期作品《草原情歌》中,人物與動物的形象被抽象化,畫面中的人物形象融入了畫家對家鄉草原的熱愛。在畫面處理上,畫家使用厚重的色彩創造充滿張力的意境,使畫面充滿著單純天真的藝術風格。造型上,畫面中的形象多使用寫意畫中奔放的筆墨進行描繪,筆墨張弛有度使畫面充滿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畫面色彩鮮明,人物形象生動、表情獨特且豐富。畫面中有一女子仰面躺在地上赤裸著身體,回頭正與旁邊身穿蒙古族服飾的男子對視,背景具有草原地域特征,大量使用暖色烘托氣氛,使畫面形成一種氛圍感和草原牧歌式的浪漫。
海日汗的作品大多以彩墨畫為主,作為一名蒙古族藝術家,他的作品多與自己的生活經歷有關,所描繪的物象大多是他所熟知的生活情景,作品具有很強烈的生活色彩。在個人風格的形成上,他受西方表現主義影響,但同時保留了水墨畫的屬性,在彩墨畫創作的實踐中形成強烈的個人風格。
三、水墨人物畫中彩墨藝術效果的實踐與探索
(一)在學習中對彩墨技法的初步探索
在漫長的水墨人物畫創作實踐探索中,筆者一直想追尋某種突破和創新,更多地想表現出反映自身情感的東西,力求探索出一種適合自己的繪畫語言來豐富創作的形式和內容。剛好在這時,老師給我們推薦了一些西方繪畫大師的作品,大師用水彩顏料畫出了水墨的感覺,很好地體現了中西結合的彩墨藝術效果。于是筆者的創作就想延續傳統水墨特性,并結合西方水彩畫的用色方式進行自己的創作,同時還要探索出更加能表現出自己精神內核的彩色水墨畫作為個人的創作語言。
筆者嘗試將水墨人物寫生練習中習得的傳統水墨技法與多種材質顏料相結合,同時融入“撞色法”,用水墨的方式臨摹了一些西方水彩人物畫作品。完成后發現部分效果較為理想,但對于水、墨、色的掌控力還不夠,未能熟練變化,需要在大量的習作中總結經驗。
(二)“撞色法”的學習與實踐
居氏兄弟在繼承“沒骨法”的基礎上創造了“撞色法”這一花鳥畫技法,深深影響著嶺南畫派的高劍父、陳樹人等畫家。“撞色法”又分為“撞水法”和“撞粉法”。
“撞水法”又稱“積水法”,先用墨或色畫出物體的形態,趁色墨還濕潤時加入適量的水,使色與墨被水沖開凝聚或沉積形成全新的畫面效果,這樣在色墨與水之間就有了邊界形成自然的肌理表現效果。“撞粉法”是指在顏色未干時加入適量的粉形成亮澤的肌理效果,等畫面干時粉浮于顏色之上形成自然和諧的韻律。
因撞水撞粉法所使用顏料材質等的不同,所以畫面會出現截然不同的表現效果,加之墨與色濃淡干濕程度的不同,在今后彩墨人物畫創作中,筆者想要嘗試將“撞水法”與“撞粉法”結合,同時借助紙擦等方法將其與傳統水墨技法結合,相信通過努力,最終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彩墨藝術表現效果。
水墨人物畫仍處在不斷的變化與發展中,水墨人物畫創作材料與媒介朝著多元化發展,在這些大環境因素的影響下,我們仍然要把握傳統水墨畫的大方向,因為只有立足傳統,才能使創作出的水墨人物畫永葆生命力。這必須立足于實踐,同時要總結前輩們在彩墨藝術創作道路上的經驗,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要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與藝術鑒賞力,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在實踐中找到一種適合于自己的彩墨藝術表現效果。
以上是筆者對水墨人物畫中彩墨藝術效果的初步見解,筆者深知在藝術創作漫長的道路上,還有很多值得探索與思考的地方。由于相關理論知識和學術水平的不足,研究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難免有不嚴謹之處,還有待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改進,懇請各位給予批評和指正。
參考文獻:
[1]王驍主編.林風眠[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2]吳冠中.百花園里憶園丁[J].美術家,1983(33).
[3]郎紹君.林風眠[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4]吳冠中.吳冠中談美[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
[5]盧鋪圣.融匯中西的探索[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6]魯虹.現代水墨二十年[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7]筆談海日汗的丙烯畫作品[N].民族文藝報,1986.
[8]梁倩雅.論“撞水撞粉法”在中國畫創作中的研究與實踐[D].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2013.
[9]項國濤.中國畫的色彩運用[J].美與時代(中),2020(4):14-15.
作者簡介:
李晨璐,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墨人物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