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智勇 王瑞

1979年3月,婁睿墓在山西太原王郭村被發現,當時已遭盜掘,同年有關部門進行了搶救性的考古發掘清理。婁睿墓為夫妻合葬墓,由封土、墓道、甬道、天井和墓室五部分組成。甲字形磚砌單室,二層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400余平方米。婁睿墓的彩繪壁畫分布于墓道、甬道和墓室之中,殘存220平方米。其甬道上部壁畫已不復存,墓室內畫面脫落過甚。畫面一般高1.5—1.7米,墓室正壁高3.6米,壁面全部用石灰抹平。經國家文物局批準,1980 年秋天,有關部門對婁睿墓壁畫進行揭取,并采取異地搬遷保護。其中,壁畫西壁中欄的“鞍馬游騎圖”,因其重要的歷史、科學與藝術價值,已被列入中國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一、壁畫繪畫風格
婁睿墓壁畫題材,總體上由出行、回歸和墓主夫婦宴饗圖構成。墓道東西兩壁表現出行與回歸主題,采用三層水平分欄式劃分。東壁、西壁上欄為騎衛和成隊的駝隊或馬群,中欄西壁皆騎馬出行,東壁為攜韁步行,下欄為“誕馬吹奏圖”。至甬道開始描繪門衛儀仗,一直延至墓室南壁下欄,墓室不再分欄布局,整個墻面描繪“備馬(牛車)備行圖”,并伴隨有禮儀性質的儀仗隊列。
婁睿墓墓道所繪的鞍馬出行圖壁畫,采用長卷式構圖,分成若干段,每段前有二騎作前導,后面八騎跟隨。該幅鞍馬游騎圖壁畫位于婁睿墓墓道西壁中欄,畫幅縱1.56、橫2.15米,約3.4平方米。屬于跟隨的八騎,為有代表性的一幅,畫面由主騎和從騎、駿馬構成。為首的第一位從騎,橢圓臉,眉目清秀,高鼻小口,戴黑色長裙帽,身穿左衽窄袖白袍,細口褲,黑色高勒靴,左手勒緊細繩,回首窺視。赭色馬長鬃額頭雙分雙耳高豎;雙目炯炯有神,挺胸昂首長嘶,絡頭齊全,鞍韉俱備。主騎為一老者,騎赭色馬,臉修長,連鬢絡腮胡,身穿圓領灰白色內衣,外罩赭紅色左衽長袍,腰間束蹀綬帶,手持殳和殳套。從者六人,步行,各具情態。[1]
在壁畫創作中,繪者使用單線勾勒,注重輪廓線條和結構動勢,用筆簡潔準確、頓挫有力,線條千變萬化如行云流水。繪者先以淡墨勾勒線條輪廓,再填以紅、黃、石綠、石青、褐色等顏色,以此表現所繪物象。藉以高超的線描技巧,勾勒出馬兒奔跑、驚馳、嘶鳴之狀,眾多馬匹無一雷同。描繪人物與馬匹形象則采用動靜對比和多視角呈現相結合的方式,其表情動作刻畫細致逼真,人物策馬揚鞭、勒韁回首、駐馬凝視,馬匹轉側騰躍、揚首縮蹄、翹尾振纓表現得淋漓盡致。整幅圖畫面層次分明,構圖新穎,色彩鮮艷;所繪人物生動,生活氣息濃厚;采用重彩填色和凹凸明暗暈染,凸顯了畫面的立體感和真實感,形成一種“簡易標美”的新畫風,體現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寫實為宗的繪畫藝術理論傳統,表明中國傳統繪畫技法在吸收外來繪畫和南朝文化造型藝術基礎上的發展與提高。[2]
婁睿墓壁畫的繪畫風格被認為與當時北齊著名畫家楊子華及以其為代表的楊派畫家有關。楊子華,北齊著名畫家,據學者研究推測,從天統四年(568)十二月高湛駕崩至武平元年(570)二月五日婁睿去世,楊子華仍健在。[3]在北齊武成帝高湛時任直閣將軍、員外散騎常侍,號為“畫圣”,尤其善畫鞍馬人物,在北齊畫壇占有重要地位,深受帝王重視,“非有詔不得與外人畫”。[4]《歷代名畫記》言,他“嘗畫馬于壁,夜聽蹄嚙長鳴,如索水草;圖龍于素,舒卷輒云氣縈集”。唐代畫史和畫論中對楊子華都有較高評價,初唐閻立本曾言:“自像人以來,曲盡其妙,簡易標美,多不可減,少不可逾,其唯子華乎?”
二、婁氏家族、婁睿與高歡
婁睿,字佛仁,本姓匹婁,簡改姓婁。鮮卑人。北齊外戚。幼孤,叔父昭所養。
婁氏家族在東魏、北齊顯赫一時,并以外戚貴幸,姑母婁昭君為東魏丞相高歡夫人。婁氏家族世居懷朔,財資雄厚。《北史》卷五十四《婁昭傳》載,婁睿曾祖父婁提“雄杰有識度,家僮千數,牛馬以谷量。性好周給,士多歸附之”。[5]北魏獻文帝時,任“內三郎”,屬禁衛武官。婁睿祖父婁丙干,有三女兩子,三女分別嫁給段榮、高歡、竇泰。段榮,祖上是被征服的土豪,遷到懷朔鎮;竇泰,六鎮核心人物,先祖魏統萬鎮將而任官北邊,定居懷朔大安捍殊。二子,婁睿父拔(壯),曾任孝文帝中后期魏南部尚書;婁睿叔婁昭“方雅正直,有大度深謀,腰帶八尺,弓馬冠世”。[6]
高歡與婁氏家族的結親,加快了其崛起掌權。在高歡的南征北戰中,姻親關系的婁、段、竇家族也都是高歡的得力干將。信都起義時,“神武將出信都,昭贊成大策,即以為中軍大都督”“爾朱兆等逆亂,婁昭等人從高歡舉義”。廣阿之戰時,竇泰的離間計以及段韶、婁昭等人參戰打敗爾朱兆。廣阿之戰后,圍攻鄴城的諸將中有段韶,所需軍資由段榮留信都轉輸。韓陵之戰,依靠的懷朔鎮豪帥有段韶、婁睿等。
婁睿戎馬生涯歷四十年(531—570)。北魏普泰元年(531)六月隨高歡“信都起義”討伐爾朱氏,恢復元魏統治。天平元年至二年(533—534)任光州刺史,在任貪縱,深為文襄(高澄)所責。550年,高歡子高洋稱帝建北齊后,尊其母婁氏為北齊高祖神武明皇后(皇太后)。婁睿與北齊皇帝高洋是親姑表兄弟,據《北齊書·婁睿傳》載,婁睿初為高歡帳內都督。東魏武定八年(550),高洋稱帝后,婁睿升任領軍將領,后又封為安定侯,皇建初封東安王,太寧元年(561)進位司空。婁睿雖功高爵顯,實則“外戚貴幸,縱情財色,聚斂無厭”。
河清三年(564),婁睿濫殺人,為尚書左丞相宋仲羨彈奏,經赦乃免。河清四年(565,即天統元年)四月戊午,侵削官私,專行非法,婁睿坐事免官。四月丙子,擁立北齊后主高歡孫高緯即位,這時婁氏以東安王爵號進位太師,官并州刺史。由此可見,婁氏在北齊政權中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而太原(古稱晉陽)作為北齊的陪都,既是婁家世居之地,又是其祖瑩的所在地。
三、鞍馬游騎圖與北齊出行圖
婁睿墓壁畫中氣勢恢宏的鞍馬游騎圖,主要分布于墓道東西兩壁的第二層,共14幅,通過鞍馬游騎的形式表現出行與回歸的內容。婁睿墓壁畫西壁人馬均由北往南向外出行,主人和貼身隨從坐于馬上,從者步行相隨,另有備用鞍馬隨行。東壁則是由南往北回歸的畫面,主人和從者全部下馬,牽馬步行回歸。
婁睿墓出行、回歸圖以鞍馬游騎為形式,僅在太原地區所見。根據目前的考古發掘,北齊墓葬壁畫主題多圍繞出行和墓主夫婦宴饗圖兩方面展開,以此表現墓主人生前顯赫的地位與生活。其中,出行圖有儀仗出行、騎兵出行和步行出行三種表現形式;儀仗又分拱衛儀仗、隊列儀仗。北齊墓葬壁畫題材是在繼承漢魏傳統基礎之上的創新與發展,壁畫內容以反映墓主生前生活為主,墓主畫像、樂舞宴飲、牛馬車以及導騎、護衛、隨從侍者、駝馬、軍樂儀衛、騎馬射獵等題材都延續自漢魏。墓葬壁畫中的出行題材最早出現在西漢晚期,流行于高級墓葬中。一般認為,出行圖的產生與鹵簿制度的形成有很大的關系,“鹵簿”是古代帝王出行時的儀仗隊列,自漢以后運用范圍擴大,后妃、太子、王公大臣皆用,代表一個朝代的禮儀制度。
北齊建立后,晉陽成為別都,是鄴城以外另一個政治文化中心。據《北齊書》記載,時人稱鄴城孝靜為魏朝,而稱晉陽高氏父子為“霸朝”,相府為“霸府”。[7]從山西與河北地區的出行圖壁畫可以看到,以六鎮鮮卑軍事力量為核心的山西地區和以漢人為核心的鄴城地區在墓葬文化上存在不同。目前所見北齊的墓葬壁畫主要分為兩大區域——山西和河北:山西地區有太原王家峰徐顯秀墓[8]、朔州水泉梁壁畫墓[9]、忻州市九原崗壁畫墓[10]等;河北地區有磁縣大冢營村東魏茹茹公主墓[11]、磁縣灣漳壁畫墓[12]等。山西地區墓葬壁畫與河北鄴城地區布局既有聯系又有所區別,墓室壁畫題材,都有墓主坐帳圖、鞍馬(牛車)準備出行圖、出行儀衛圖等。而山西地區墓葬中出行圖的布局一般從墓道兩壁經甬道至墓室,墓室中多為鞍馬、牛車準備出行圖,墓道布局方式有單欄與多層分欄兩種,出行圖內容主要以狩獵、軍隊出行等為主。河北地區以單欄布局為主,出行內容多為儀仗出行。與山西地區墓葬壁畫出行圖的戎裝裝束相比,鄴城地區出行人物頭戴平巾幘、身穿廣袖袴褶,服飾的禮儀性更強。尤其是人物所持器物,山西地區壁畫僅有三旒旗和長角,鄴城地區則有各類儀仗器物以及列戟架,反映出文治與武功的“兩都制”區別。
四、服飾、鞍具及馬匹
鞍馬游騎圖中人物所戴圓頂或三棱形鮮卑帽,是北朝后期的新形制。其為軟巾風帽,頭頂挽髻后用長條幅巾包裹,然后用帶子系結固定,剩余的巾子自然向下飄垂。所垂披幅較窄,長度達到肩背。乘騎行動之時可隨風擺動,瀟灑飄逸,起到裝飾作用。鮮卑帽,又稱風帽、突騎帽,顏色為黑色,即文獻中常提及的“阜帽”。其使用范圍比較廣,上朝、禮佛、宴飲、騎射、勞作均可戴,只不過其形制、材料及制作工藝,依身份、季節、場合、年齡、性別有所區別。[13]北魏早期,基本形制為寬圓頂風帽。孝文帝改革遷都后,風帽漸少,漢族冠冕增多。北朝后期鮮卑帽再度流行,并產生許多新的形制,如鞍馬游騎圖中的軟巾風帽、三棱風帽等。
鞍馬游騎圖中人物身穿內外兩層衣服,內衣圓領、窄袖,外衣為褶服,左衽圓領或交領,下身為小口褲,被稱為褶褲服。即,上衣為褶,下袴為褲,是典型的北方少數民族服飾,便于騎馬、涉水,從事畜牧生活,男女均穿。[14]南北朝時期,褲有小口、大口之分,以大口褲為時髦,但穿著行動不方便,故用三尺長的錦帶將褲管縛住,稱為縛褲。褶褲服在南北朝基本上用作戎服。武士穿的靴子,與今天的靴式樣相似,是胡服的代表性服飾用品,在古代,靴或襪子的統兒又稱靿,有長靿靴和短靿靴之分。
鞍馬游騎圖再現了北方鮮卑族騎兵的生活場景和北齊兵力的作戰水平。從鞍馬游騎圖里,我們可以看到武士騎兵所騎乘的馬匹鞍韉齊備。馬鐙、馬鞍等鞍具作為輔助工具,使行軍作戰水平大幅度提升。馬鐙供上馬、騎乘時使用,保持身體平衡,能在馬上自由活動。[15]馬鐙的普及除了軍事戰爭的需要,也是游牧民族騎射文化傳統對漢族官員融入少數民族政權的需求。魏晉南北朝時期從皇帝到文武百官都要進行騎射,為了融入其中,漢族官員也需要進行訓練。
婁睿墓壁畫中所繪群馬圖像,錯落重疊,轉側騰躍,揚首縮蹄,翹尾振纓,真實生動地再現了馬匹的生活習性,這可能和畫家對馬的充分熟悉有密切關系。太原地處南北、東西交通的要道,是北方馬匹輸入中原的必經地,也是河西馬匹進入中原的中轉站。[16]婁睿墓中西壁第三層和東壁第三層馬廄圖、東壁第一層群馬圖以及馬匹貿易圖,反映了太原地區馬匹畜牧與貿易的繁盛。據《魏書·食貨志》所載,太原在北魏時期就是畜牧經濟的重要基地,在太原設立有官方畜牧場所,用來放牧從河西轉往洛陽的馬匹。很多詩人、畫家都跡參戎馬,觀看甚至參與講武、狩獵、騎射等活動,對馬的生動刻畫了如指掌。史料記載,楊子華曾任直閣將軍、員外散騎常侍。直閣將軍指值勤于殿閣,在北魏屬于禁衛武官系統,從三品下。員外散騎常侍,初為正員之外的添差,屬散騎省。其擅長鞍馬人物畫,與這樣的身份和環境不無關系。晉陽地區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節點,與西域諸國的貿易交往頻繁,西域大量的馬匹、珠寶從晉陽流向各地。婁睿墓墓道壁畫中出行和回歸有駝隊圖,真實地反映出古代絲綢之路東西方貿易的繁榮景象。[17]
婁睿墓壁畫是我國古代繪畫藝術的寶庫之一,壁畫內容豐富多彩,表現技法精湛嫻熟,突出體現了單線勾勒、重彩填染的中國傳統繪畫特點。其作為婁睿墓壁畫的縮影,堪稱中國美術史上的杰作,是研究北朝繪畫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
參考文獻:
[1][2][1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齊東安王婁睿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9.
[3][4]王天庥.婁睿墓壁畫再現簡易標美的北齊繪畫[J].中國文化遺產,2008(01):62-65.
[5][6](唐)李延壽.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3.
[7](唐)李百藥.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2.
[8]常一民,裴靜蓉,王普軍.太原北齊徐顯秀墓發掘簡報[J].文物,2003(10):4-40.
[9]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發掘簡報[J].文物,2010(12):26-42+1.
[10]張慶捷,張喜斌,李培林,冀保金.山西忻州市九原崗北朝壁畫墓[J].考古,2015(07):51-74+2.
[11]朱全升,湯池.河北磁縣東魏茹茹公主墓發掘簡報[J].文物,1984(04):1-9+97-102.
[12]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等.磁縣灣漳北朝壁畫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3.
[13]宋丙玲.北魏平城的鮮卑帽[J].許昌學院學報,2020,39(03):1-5.
[15]張馨方,杜嚴勇.南北朝時期馬鐙普及的歷史背景[J].科學與管理,2020,40(02):50-56.
[16]李書吉,崔彥華.北齊陪都晉陽與歐亞大陸經濟文化交流[J].中國經濟史研究,2009(02):82-88.
[17]崔彥華.晉陽在東魏北齊時的霸府和別都地位[J].晉陽學刊,2004(03):21-22.
作者簡介:
郭智勇,1976年3月生,男,漢族。碩士研究生,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晉文化、陶瓷史、墓葬壁畫等
王瑞,1984年6月生,女,漢族。碩士研究生,館員。研究方向:晉文化、明清史、書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