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嫣

摘要:嘉興博物館作為青少年學習歷史、接受文化藝術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積極響應國家“雙減”政策,通過挖掘整合現有展教資源、高效利用多元教育資源與拓展開發新興線上教育資源,探索對博物館教育資源的優化,助推第三課堂的高效發展,致力于提高青少年的歷史文化素養,增強文化自信。
關鍵詞:“雙減”政策;嘉興博物館;教育功能
一、“雙減”政策的背景概述
2021年,隨著“雙減”政策落地,從學校層面看,通過加強學校教育,提高學校課堂教學質量,優化作業布置,提升課后活動質量,減輕學生的課余負擔,達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構建教育良好生態的目的;從博物館角度看,“雙減”政策是一個促進館校結合更加緊密的契機。事實上,為了推動館校融合,國家文物局與教育部已經出臺了不少針對館校合作的政策:2014至2015年間出臺了兩大政策,分別是國家文物局《關于開展“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試點”申報工作的通知》和國家文物局、教育部《關于加強文教結合、完善博物館與中小學教育結合功能的指導意見》;2020年10月教育部、國家文物局頒布《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2022年2月21日,文旅部、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下發《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國家文物局辦公室關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資源、文物資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養的通知》。在各方面政策尤為重視的背景下,如何將博物館與教育融合在一起,成為博物館人需要思考的新課題。
二、博物館教育功能
博物館與教育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國際博協在關于博物館的定義中指出:“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非營利的永久性機構,并向大眾開放。它為研究、教育、欣賞之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博物館是歷史記憶的凝聚地,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歷史記憶通過口口相傳或是書本相傳的方式已經弱化,博物館卻是一個兼具有具像與抽象的地方,能夠將歷史記憶最大程度地呈現出來。因此,現代博物館的功能包含搜集、保存、修護、研究、展覽、教育、娛樂七項;形態上包含建筑物、植物園、動物園、水族館、戶外史跡、古城小鎮博物館、長期仿古代生活展示(民俗村),以及視聽館、圖書館、表演館、檔案資料館等皆可納入。盡管展示的角度不同,卻仍然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其共通點,即人與歷史發生關系的保存點,這種關系涉及到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
正是博物館這樣的一種特殊性,使得民眾對于它的教育功能性產生了更高的要求。在當代社會中,大部分博物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不少學生與家長業余時間喜愛來到的地方。不同的受眾群體對于展陳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不少博物館特意在寒暑期推出適合青少年的特展,使他們在業余時間能夠了解更多感興趣的文化。
1.嘉興博物館教育活動現狀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博物館自身的定位也在不斷地改變,從最初的“藏品的容器”,被動地等待觀眾,到主動地變化展題,吸引感興趣的民眾,如今不少博物館開辟出體驗區,以吸引更多的觀眾參與其中,更好地提升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
嘉興博物館創建于1958年,為綜合性歷史博物館。館內藏品豐富,收藏有馬家浜、崧澤、良渚等史前文化和太平天國等時期的珍貴文物,以及大量的明清書畫及地方文獻。先后獲得嘉興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先進單位、省級治安安全示范單位、省文物系統先進集體、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榮譽。2009年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近十年來,嘉興博物館也在謀求更多類別的主題活動來提高其教育功能。嘉興博物館于2014年5月18日開辟了體驗區,整個體驗區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涵蓋了彩繪區、拉坯區、軟陶區、泥塑區、模擬考古區、沙灘坑區六大區域,滿足不同體驗者的愛好和需求。自2014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開放體驗區以來,截至2021年底,共舉辦活動約3000余場,直接參與人次達70000余人次,創造了廣泛的社會效應。除了日常接待體驗觀眾外,為拓展體驗活動的深度,增加體驗活動的傳承性及文化性,還開辦了各種培訓項目。2015年開始增加培訓場次,如拉坯培訓、草編公益培訓、泥塑培訓、人像攝影培訓、素描培訓等,直接參與的達20000余人次,社會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每年為豐富青少年的暑期生活,開展泥塑與軟陶項目進社區活動,直接參與的社區達四十余家,既讓青少年在暑期里動手制作泥塑與軟陶,提高動手能力,又讓他們體驗課本以外的實踐知識,同時又對嘉興博物館做了一個很好的宣傳,可謂一舉三得。體驗區項目的多功能性,是其發揮實踐性的最大優勢,既可將參與者吸引到館內,在觀賞展覽的同時,做件泥塑或軟陶帶回家,增加趣味性,又可送項目到基層,滿足社區的需要。多項目的運用,充分發揮其靈活多變、實踐性強的特點。
2.嘉興博物館教育活動的多元化轉變
除了常規的教育活動之外,嘉興博物館積極滿足青少年的觀展需求,每年暑期都會針對青少年群體推出特展。2016年推出了“海洋強國——海洋權益與軍事科普展”“動畫中國風——經典動畫與傳統文化展”;2017年推出了“海洋精靈——水母活體科普展”“鳥語花香——常州博物館藏鳥類標本及花鳥畫展”;2018年推出了“南海之美——海洋生態與保護科普展”;2019年推出了“蟲蟲世界——世界精品昆蟲展”“中生代劍客——劍龍特展”;2020年推出了“生命的歷程——古生物化石展”;2021年推出了“搏戲——中國古今體育文化展”。同時,配合特展制作主題展板,以流動展覽的形式將展板送入社區和學校,讓青少年在課余時間不出校門就能了解到博物館最新的特展內容。
嘉興博物館始終秉持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功能來滿足觀眾觀展、體驗的需求。近三年,每年舉辦教育活動場次約400余場次,并且堅持推出新類型的教育活動,打造了“最炫民族風”“運河文化課程”“小小講解員夏令營”“糖畫話嘉博”等精品教育活動,受到廣大青少年的喜愛。2021年,結合引進“永生奇跡——馬王堆漢墓文物精品展”,策劃年度主題系列活動——《云想衣裳花想容》,意在讓青少年朋友提升對傳統手工藝的了解,從而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在“學”和“做”之間感受古人古風的魅力。該項目獲得了2021年度浙江省博物館十佳青少年教育項目優秀獎。
三、“雙減”政策下嘉興博物館教育功能的設想與深化
1.發揮博物館第三課堂作用,以多元角度實現館校合作,滿足孩子的需求。
嘉興博物館具有多年的教育活動經驗,也取得不少的成績和榮譽,在此基礎上,如何在“雙減”政策下尋求突破,滿足青少年對于博物館作為第三課堂的需求,將是目前重點規劃的方向。首先,嘉興博物館將立足館藏文物,深耕嘉興歷史作為學習內容,結合寓教于樂的活動,讓青少年在學習中感受嘉興的底蘊和文化。2022年,嘉興博物館針對雙減政策將推出《博學記》打卡活動,擬和多個學校進行館校合作并推廣。《博學記》分為三個篇章:展覽篇、活動篇和志愿者服務篇。每個孩子來博物館看展、參加活動或志愿服務,均可至服務臺敲章。截至2022年12月,嘉興博物館將會統計敲章數量且進行排名,同時會有驚喜送給孩子們。學校也將根據敲章數量進行相應的表彰。《博學記》打卡活動的推出是深化館校合作的一次嘗試,有別于傳統的較為機械的合作模式,采用孩子們感興趣的打卡方式,希望孩子們在休閑時間多來一次博物館、多看一次展覽、多體驗一次主題活動。博物館可以給孩子們提供廣闊的文化視野,讓孩子們欣賞、感悟、參與、探究人類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歷史記憶。
2.努力實現教育功能的動態推送
嘉興博物館將繼續深化現有的教育活動,拓展適合青少年的博物館課程。積極與旅游方面合作,實現文旅融合,打造博物館特有的研學課程。與學校相比,博物館具有自由開放的教育環境、豐富多元的教育方式。博物館研學的開展形式多樣,如體驗式活動、互動交流。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更多的是要思考如何將博物館中的教育功能以文化為載體,用動態的方式推送出去,讓更多未成年人了解博物館、走進博物館,甚至愛上博物館。嘉興博物館的“運河系列課程”就是一個動態推送文化的嘗試。2020年,嘉興博物館開展了四期“運河系列課程”,將大運河文化通過博物館這個第三課堂呈現在孩子們眼前。運河系列課程”不再將上課地點局限于嘉興博物館,而是領著孩子們走出去,去實地查看歷史遺跡,在遺跡上感受大運河文化的風采。無論是落帆亭還是文生修道院,亦或是長虹橋,都留下了孩子們探究的身影,四期的研學活動受到了孩子們的喜愛。在此基礎上,嘉興博物館將積極深化該項目,吸取和改善不足之處,在保證深度的同時從點和面盡可能地去鋪開,努力深化公共服務的職能,發揮博物館教育功能的最大化。通過前期的經驗累積與總結,打造品牌研學課程,擴大影響范圍,讓各中小學的學生參與進來,讓博物館教育功能的社會價值得以充分發揮,同時也讓嘉興博物館提升其社會影響力,對其社會價值的樹立有著積極的意義。
3.線上、線下虛實空間相互結合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時期,各大博物館均利用新媒體手段傳播博物館文化,這種傳播模式更加受到大眾的關注。如何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地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等各環節之中,也成了博物館人需要思考的問題。嘉興博物館在2021年末嘗試了線上課程,推出《竹根流水帶溪云》的線上竹編課程,該課程分為四塊內容,分別是經綸滿腹、觀風察俗、密竹娟娟和青梅竹馬,從文房、民俗、飾品和童玩的角度入手,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竹編體驗。每一期視頻在嘉興博物館公眾號上連載,前二十名留言的觀眾還能獲得一個免費的材料包。孩子們可在嘉興博物館的公眾號中學會做一個竹蜻蜓、編一個竹子的手鐲,亦或是在端午節做一做竹香囊。每個視頻都會跟大家分享一個跟竹子有關的小故事,或是欣賞一件嘉興博物館的珍品文物。《竹根流水帶溪云》系列活動以竹編為載體,展示傳統技藝,弘揚傳統文化,讓孩子們足不出戶便可開始一場傳統與現代的碰撞,通過一個小小的手工,認知背后厚重的歷史沉淀!比如馬王堆展覽在嘉興博物館展出期間,《竹根流水帶溪云》便推出了便面的線上課程,根據馬王堆出土的便面,還原手工制作的過程,推出了便面制作的材料包,深受小朋友的喜愛。有小朋友領到材料包后制作成扇面,身著漢服前來參觀馬王堆展覽,她表示一個小小的扇面隱含了如此多的歷史知識,再次觀展時更加了解展覽里文物的內涵。2021年,嘉興博物館還推出了《話說革命文物》系列視頻,立足于館藏革命文物,由相關工作人員認領、研究后寫成文章,由該工作人員錄制視頻后在微信公眾號上推送。該系列視頻受到了很多青少年的喜愛,對于他們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能夠去了解嘉興的革命歷史。通過一件件文物,去了解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對他們來說,也是很好的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機會。
無論是《竹根流水帶溪云》線上課程,亦或是《話說革命文物》系列視頻,都是通過一個個連載形式的線上視頻,充分發揮數字教育資源要素的作用,優化博物館線上資源配置,應用互聯網與數字資源重構課程,形成新的教育教學智能化服務供給結構,給“雙減”政策下的孩子們一個新的了解博物館傳統文化的渠道。
四、小結
嘉興博物館作為青少年學習歷史、接受文化藝術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積極響應國家“雙減”政策,通過挖掘整合現有展教資源,高效利用多元教育資源與拓展開發新興線上教育資源,探索對博物館教育資源的優化,助推第三課堂的高效發展,致力提高青少年歷史文化素養,增強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王曉寶.如何吸引公眾走進博物館的策略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19(04):233-234.
[2]彭兆榮.博物體:一種中國特色的生態概念與模式[J].福建藝術,2010(02):30-34.
[3](美)馬斯汀編,錢春霞譯.新博物館理論與實踐導論[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
[4]單霽翔.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關于廣義博物館的思考[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1.
[5]匡利民.略論人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關系[J].學理論,2009(19):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