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張猛龍碑》為公元522年所刻,無書寫者姓名。碑文共24行,一行46字,屬于魏碑楷書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碑刻作品之一,其書寫筆鋒勁健雄俊,后被世人推崇為“魏碑第一”,為開啟初唐楷書法則的重要碑刻作品,奠定其在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地位。目前該碑石珍藏于曲阜漢魏碑刻館。本文從闡述《張猛龍碑》的歷史背景和書法特點入手,然后分析前人書家對于《張猛龍碑》的探究與傳承。
關鍵詞:《張猛龍碑》;歷史背景;書法特點
一、《張猛龍碑》的歷史背景
《張猛龍碑》現(xiàn)珍藏于山東曲阜漢魏碑刻陳列館(圖1),整塊碑高226、寬91、厚24厘米。全碑共有26行,一行有46字,碑文主要記錄和歌頌魯郡太守張猛龍興辦學校、發(fā)展農(nóng)業(yè)的功績[1]。有額,浮雕蟠龍紋。
張猛龍,字神囧。“囧”字,趙崡疑為“囦”之誤,“囦”即“淵”,此說不當。顧燮光、啟功認為即“囧”字別體。囧有圍義,古代太仆官職司養(yǎng)馬,乃有囧卿之號[2]。而龍喻神駒,豢龍必以神囧,正與古人名、字取義相應相合。正史無傳,魏孝明帝熙平之年(516—518)出任魯郡太守[3]。政績突出,郡人刻碑贊頌其功績,碑文之末刻有屬官官職、郡望、姓名,碑陰為屬官及族望題名[4]。
《張猛龍碑》碑陽和碑陰篆刻的內(nèi)容為記錄和歌頌魯郡太守張猛龍的生平及其對興辦學校、發(fā)展農(nóng)業(yè)和教育事業(yè)的事跡,字數(shù)較多,但是全碑沒有體現(xiàn)撰書人的姓名[5]。
《張猛龍碑》在歷代碑刻作品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屬于魏碑楷書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碑刻作品之一,在明清時期被眾多書法學家所臨摹和研究,被世人推崇為“魏碑第一”[6],這與該碑刻作品形成的歷史背景有著緊密關系:
第一,《張猛龍碑》刻于北魏正光年間,在這一時期,北魏正好處于鮮卑拓跋族統(tǒng)治之下,鮮卑拓跋族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之一,具有威武雄壯、豪放不羈的性格特點,而且這種豪放雄壯的民族風情對當時社會文化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可以從《張猛龍碑》的筆鋒特點可以看出,點畫字形體現(xiàn)出威武、雄壯、堅毅的整體氣韻,與當時鮮卑拓跋部民族豪放雄壯的民族性格交相輝映[7]。
第二,北魏時期北方地區(qū)沒有統(tǒng)一前,當?shù)厝嗣耖L期生活在戰(zhàn)亂中,人民逐漸將追求和平安定生活的希望寄托于佛教和道教,從而為佛道的蓬勃發(fā)展提供了優(yōu)渥的條件,使得當時的儒家文化不再占據(jù)主導地位,并促使南北方文化以及各個民族的文化在戰(zhàn)亂環(huán)境中相互交流、碰撞和融合,是影響《張猛龍碑》威武、雄壯、堅毅的藝術風格形成的重要原因。
第三,曹魏時期統(tǒng)治階級有禁止碑刻的政策,而北魏時期統(tǒng)治階級放開了對碑刻的約束,使得墓祠碑、功德碑、紀事碑等碑刻文化繁榮發(fā)展,而《張猛龍碑》正是在這種寬松的碑刻政策環(huán)境下建立起來的。
第四,該碑立碑的歷史時期正處于書法體式演變時代,這個時期楷書逐漸在隸書的基礎上演變發(fā)展起來,并蛻變成對后世書法影響深遠的一種獨立的書法體式。但是北魏時期的楷書書體尚且處于初步成形階段,與后世楷書相比并不成熟。這種尚且比較稚嫩的楷書書體從《張猛龍碑》的藝術風格中可以看出,它的用筆和點畫仍然保留了隸書的意蘊,因此在隸書向楷書演變的歷史時期,也是影響《張猛龍碑》的藝術風格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張猛龍碑》的書法特點
(一)點畫
點畫是漢字最基本的組成部分,點畫呈現(xiàn)的樣式和形態(tài),在單個漢字中決定了該字體現(xiàn)出的神態(tài)和面貌。《張猛龍碑》整個碑刻中的文字點畫呈現(xiàn)出堅毅、剛強、雄壯的神態(tài)面貌。以粗細點畫為例,較粗的點畫沒有展現(xiàn)出豐腴飽滿的感覺,如碑中的“史、之、是”中的捺畫,雖然展現(xiàn)的是粗點畫,但卻是摒棄了陰柔之感的陽剛與雄壯之氣;較細的點畫呈現(xiàn)出細卻不弱的特點,有些點畫雖然細,但是沒有給人以弱不禁風的感覺,較細的點畫同樣給人展示出力量的美感,如碑中的“其、乎、初”展示的點畫雖然筆鋒較細,但是卻凸顯出剛勁的力量之美。《張猛龍碑》使用楷書書寫,雖然不像唐楷那樣擁有完善的楷書體系,但是篆刻人細心刻畫每一筆,足以展現(xiàn)該碑刻的獨特美感。書法之所以能夠向世人展示多種姿態(tài)的美感,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點畫變化多端,展現(xiàn)了獨特的風韻之姿。該碑點畫變幻莫測,這也是其獨特所在。《張猛龍碑》點畫折轉起筆干凈利落、棱角分明,點畫與點畫之間交代清楚明朗,比如“魏、魯、郡”三字,起筆和轉折的地方突出方正明朗之感。
(二)結體
結體是體現(xiàn)字體態(tài)勢、俯仰的視覺感官狀態(tài),因此每個時代的字體都有其獨特的結體方法和特點。該碑結體的特點為一“險”字,我們在欣賞碑文中的字體時,從起筆到收尾之處,中間經(jīng)歷了惴惴不安到驚喜若狂的心路歷程,這主要是因為該碑凸顯“險”的結體特點。首先,該碑的總體態(tài)勢為右仰,它與唐楷的中庸存在著巨大的區(qū)別,《張猛龍碑》的右仰態(tài)勢具有夸張之感,比如碑中的“清、高、壑”,仿佛再加多一分力氣,整個字體就會傾倒一樣。雖然碑中的字都有險絕的特點,但是不缺乏平衡之筆來讓整個字從瀕臨絕境中生存下來,讓險絕的態(tài)勢復歸平正,進而給人以險絕與周正結合之感,這種感覺寓于整字之中。其次,中宮合抱緊收,《張猛龍碑》中宮以“緊”作為處理手法,放棄了平行等距的排列方法,凸顯出收放自如的關系,從視覺上給人以巨大的沖擊力,這是該碑結體的重點特征,比如“秦、金”,這兩個字可看出中宮凸顯出合抱緊放的含義。第三,《張猛龍碑》字體左半部分點畫呈現(xiàn)出放開的特點,但是右邊半部分點畫呈現(xiàn)收攏的特點,使得整個字體達到一種平衡狀態(tài),“秦、金”就體現(xiàn)了左放右收的特點。
(三)章法
一般來說,楷書的章法特點就是橫平豎直、豎有列、橫成行的原則,該碑的章法在橫列布局上與其他楷書大體一致。《張猛龍碑》的整行行距和整列列距相差不大,但是受到結體的影響,在縱列中字體的中心沒有排列筆直,這樣看起來字體各個獨立、參差不齊。但是從全局碑文來看,在章法上卻體現(xiàn)出整齊之感,在錯落中雖不整齊,卻體現(xiàn)出一種豪放澎湃、不拘一格、氣貫一體的態(tài)勢,視覺上盡管有楷書的章法特點,實則凸顯壯麗豪邁美感,可謂回味無窮。
《張猛龍碑》展現(xiàn)的獨特魅力,正是點畫、結體、章法以及其他多方面因素交相輝映而產(chǎn)生的,使得此碑冠絕古今。縱觀《張猛龍碑》整體,其凸顯的神韻既有高古之韻,又有秀逸之致,壯麗豪邁之中又夾雜著氣定神閑的特點,猶如一位文武兼?zhèn)涞膶④姡饶軌蜷_弓射箭、馳騁疆場,又能輾轉文壇、飲酒賦詩,行為淡定、從容、絕不扭捏,所以此碑文以其獨特的風姿被后人所推崇和學習。
三、前人對《張猛龍碑》的研究與傳承
關于《張猛龍碑》的記錄,最早出現(xiàn)在宋代金石學家趙明誠的《金石錄》中,孔傳《東家雜記》、鄭樵《金石略》也有記錄,但是上述文獻只是錄入性記載,并沒有發(fā)表個人分析和評價。本文從對此碑有評價的明代開始論述:
(一)明代書法家的記錄和品評
明代書法家趙崡在《金石萃編》對該碑有很高的評價,他說整體碑文筆鋒窮勁,有險峻之姿,對唐代歐、虞楷書有重要啟迪,也為后世楷書的蓬勃發(fā)展提供了基礎[8]。明代郭宗昌對此碑也有詳細的評價,他表示學習此碑能夠改變唐楷方整的館閣之態(tài);從學習筆法的角度看,他認為該碑為后代開拓了深入且辯證的研究路徑。明代的帖學興盛,碑學發(fā)展與帖學的強勁態(tài)勢相比較為緩慢,且研究不夠深入和細致,只是作為記錄,因此明代對碑學品評研究的書法家較少。
(二)清代書法學家的研究和推崇
在我國書法史上,清代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書壇中帖學的發(fā)展逐漸衰微,碑學逐漸繁榮起來,清前期雖然依舊以帖學為主,但是改革思想發(fā)展起來了,尤其是碑學文化蓬勃興盛,書法學家對金石研究的興趣越來越濃,從而有效打開了書法家的眼界,將研究的重心從帖學轉移到碑刻方面,碑刻書法逐漸被書法家所接受。碑學發(fā)展到清代中期已經(jīng)有一定規(guī)模,清末時迎來頂峰,書壇中訪碑的風潮日益興盛,書法家沖破帖學的枷鎖,開始從碑刻中吸收書寫方法,而在碑刻中取法的實踐派有鄧石如、何紹基、趙之謙等,都是成就巨大的書法大家。在理論研究方面,則有包世臣的《藝舟雙楫》、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等。
(三)近現(xiàn)代書法學家的研究和傳承
清代書法家已經(jīng)確立了《張猛龍碑》“魏碑第一”的地位,而近現(xiàn)代書法學家對于該碑的研究逐漸深入,研究更加突出細節(jié)研究,實踐方面則突出取法技巧。李叔同是近現(xiàn)代書法大家,他對于該碑的臨摹與取法有獨到之處。從圖2中可以看出,他臨摹的作品結體險峻、線條渾然天成、形神具備,具有《張猛龍碑》雄壯渾厚的氣勢,他的臨摹作品已經(jīng)從碑刻的形態(tài)中脫離出來,用墨跡的方式將此碑的神韻完全展現(xiàn)出來,可謂是形神兼具的作品。他的作品充分吸收魏碑雄渾壯麗的精髓,但又融合了自身的特色,筆法古勁、含蓄內(nèi)斂。現(xiàn)當代書法家啟功曾以詩句對此碑評價,他認為此碑勁挺如松柏,峻拔如石壁,每日臨摹都達不到碑中的意境與高度,可以看出他對此碑評價之高。
四、結束語
《張猛龍碑》在歷代碑刻作品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魏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被后世眾多書法學家所臨摹和研究,被推崇為“魏碑第一”。學習此碑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點畫力求精準;二是臨摹時宜寫大字,盡量把字放大來寫;三是注重氣韻和章法布局,用筆上要辯證地透過刀鋒看筆鋒,點畫力求自然婉轉,不要刻意畫行。要正確把握方圓之度,提筆和按筆要緩和,不能大起大落,凸顯整字沉著、內(nèi)斂之美。
參考文獻:
[1].名家臨名帖——趙之謙臨《張猛龍碑》[J].書法,2021(01):140-141.
[2]姜荷莉.解密《張猛龍碑》的風格之美[J].江蘇教育,2020(53):28-31.
[3]李春艷.奇正相生 清純峻逸——《張猛龍碑》藝術特色及歷代評析[J].美與時代(中),2016(08):130-131.
[4]王崇慧. 結構精巧 變化無端——研習《張猛龍碑》的感悟與創(chuàng)作實踐[D].河南大學,2017.
[5]倪祥武.“勢”在必得——論《張猛龍碑》中的“險峻”審美因素[J].書法,2019(11):142-145.
[6][7]馮茜.透過刀鋒看筆鋒——從刻、拓角度再析《張猛龍碑》[J].東方收藏,2019(19):69-72.
[8]王佑貴.材料? 視閾? 觀念——以傳播學視角看《張猛龍碑》的“經(jīng)典化”歷程[J].中國書法,2018(10):123-128.
作者簡介:
孔志剛,從事博物館文物管理與研究工作。大學學歷,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物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