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波瀾壯闊的中國陶瓷造像藝術史上,仙佛人物是數量最多的一類。德化窯作為中國古代南方的著名瓷窯,便是以白瓷造像而聞名于世。德化瓷的白釉,釉色格外純凈、晶瑩透亮,如凝脂、似凍玉,使得仙佛人物造像顯露出莊嚴肅穆之態,且風格多樣、底蘊深厚。
關鍵詞:德化陶瓷;仙佛人物;造像藝術
在中國陶瓷造像藝術史上,仙佛人物造像與民間信仰關系密切,其形象大多慈愛、莊嚴,充分表達出人們對于親切、優雅、肅穆的審美情趣的不懈追求。因此,陶瓷仙佛人物造像以其高度的生活實用性和文化藝術性而備受人們的喜愛。甚至可以說,仙佛人物造像與陶瓷藝術的碰撞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中國陶瓷文化藝術的發展。
一、中國歷史長河中的陶瓷仙佛人物造像藝術
縱觀中國的陶瓷仙佛人物造像藝術,題材豐富、造型多變,數千年來薪火相傳、延綿不絕。從秦始皇兵馬俑,到盛唐三彩、宋元青釉,及至明清白瓷,各個歷史階段的陶瓷造像,隨著時代審美的變化而變遷,可謂巧奪天工、各具特色。
陶瓷雕塑的第一個高峰期是在秦漢,尤其秦朝是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的第一個中央集權朝代,疆域遼闊、天下一統,這一時期,陶瓷雕塑藝術融合各地、各家之長,開辟新境,以秦始皇兵馬俑為例,此時的藝術風格寫實逼真。
魏晉南北朝時期,諸侯紛爭,社會上各種思想碰撞,文化藝術得以迅速發展。在北魏前期,佛像雕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犍陀羅藝術的影響,造像目深鼻高、形體壯碩魁梧。隨著時代更迭,而后出現了秀骨清像、褒衣博帶的形象。西魏造像則面相豐圓、體軀壯實。北齊時期,佛像雕塑身材修長而輕盈,衣帶輕柔且線條簡潔,這種安詳靜謐的形態也成為當時造像的典型風格,并延續至隋朝末年。
唐朝時期,文化發達、經濟繁榮、國力雄厚、疆域擴張,仙佛人物造像也以華麗的唐三彩形式來制作,精美華麗,其藝術水準超越了之前各個時期,大放異彩。
宋朝時期,士大夫階級興起,取代王公貴族成為推動宗教與文化的主力,仙佛人物造像風格趨于平易近人,同時由于繪畫成為文化藝術主流,創作過程時常融入繪畫意趣,因此陶瓷仙佛人物造像更加豐富,可謂別開生面、多姿多彩,直接推動了陶瓷仙佛人物造像藝術的快速發展。
元朝時期,瓷器創作具有草原民族的典型風格,以景德鎮青白釉、龍泉青釉最為常見,面部五官及手部則更加立體、清晰地展現出來,提升了陶瓷仙佛人物造像的整體表現力。
明朝時期,形成了更加多元、豐富、燦爛的文化體系,特別是在工藝美術領域獨樹一幟,傳統的陶瓷造像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這一時期的陶瓷仙佛人物造像有別于繪畫、木雕、石雕等其他材質的造型風格,陶瓷質地將仙佛人物造像的莊嚴、優雅之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從德化窯來說,當時依托古代泉州港的貿易繁盛,德化瓷器遠銷海外,因而促使生產擴大、技藝出新、新品迭出,工藝更加精益求精。
在明朝,德化陶瓷大師輩出、人才濟濟,出現了何朝宗、林朝景、張素山等制瓷高手。其中,“瓷圣”何朝宗對于德化陶瓷和佛像雕塑的發展具有里程碑式意義,其所制佛像為老百姓所喜愛,流傳后世之作更是成為世界各大博物館競相收藏的珍品,他所創立的“何派”藝術樣式,“捏、塑、雕、刻、刮、削、接、貼”八字陶瓷技法傳承至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德化陶瓷匠人,對陶瓷仙佛人物造像的發展產生深遠而巨大的影響。何朝宗所創作的各類仙佛人物造像,充分發揮中國傳統陶瓷雕塑“傳神寫意”的藝術創作技巧,于微妙間表現仙佛人物造像的內心世界,韻味幽遠。如他所創作的達摩渡江像、觀音渡海像等,充分吸收魏晉南北朝以來仙佛人物造像的傳統藝術風格,不僅具有超凡脫俗、氣宇軒昂之氣勢,同時也蘊含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藝術智慧。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何朝宗的仙佛人物造像作品,通常都是根據各神祇的不同屬性,從現實的生活中加以提煉并進行藝術化,因此作品呈現出和藹可親之感,望之儼然、觸之也溫,其制瓷藝術境界,令人仰之彌高。
清朝時期,不斷精進的制作技術,讓青花瓷、五彩瓷得以廣為流傳。這一時期各類瓷器全面發展。無論是規矩的圖案、繽紛的色彩,還是新穎別致的造型,都取得了新的成就。此外,陶瓷仙佛人物造像不僅集中在漢傳佛教題材上,藏傳佛教題材也出現了。在釉彩品種上,除沿用原有的傳統技藝外,同時還誕生了新的釉彩品種和創作手法,如清雍正時期的哥釉金彩彌勒佛像,就是一件很典型的清朝陶瓷仙佛人物造像作品,其釉色沉厚細膩、光澤瑩潤,如同凝脂。彌勒佛圓頭,雙耳垂肩,慈眉善眼,開口大笑,袒胸露腹,腆著標志性的大肚子,整體雕刻傳神、自然古雅。
新中國成立后,德化陶瓷雕塑更是“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如璀璨之星大放異彩,誕生了許許多多令人驚嘆的陶瓷仙佛人物造像作品,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二、閩南宗教習俗促使德化陶瓷仙佛塑像應運而生
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依托于興盛的海上貿易,各國文化在這里相互碰撞、融合。泉州宗教類型多而龐雜,歷來有“宗教博物館”的美譽,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摩尼教等都在這里留下深深的印跡,比如神像雕塑、廟宇遺址、摩崖石刻等眾多宗教元素仍留存至今。
德化地處閩南地區,位于泉州西部,受閩南宗教文化影響深遠,因此德化陶瓷仙佛人物造像大多取材于宗教元素。人物題材方面有源自佛教的佛祖、觀音、如來、彌勒、羅漢、達摩等,也有源自道教及民間崇奉的各路神仙,如八仙、西王母、玄天上帝、真武帝、文昌帝君、天妃等。
(一)佛教造像藝術
閩南是佛教傳播廣泛的地區,如今在閩南眾多佛教廟宇中依舊保留了大量的佛教造像。德化窯在繼承傳統樣式的基礎上,大量生產各類佛像,佛教元素與德化陶瓷藝術得到完美結合,對佛教的中國化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
此外,如泉州清源山瑞象巖保存的宋代釋迦牟尼佛造像、漳州南山寺石佛閣的阿彌陀佛像等,均受到當地宗教本土化審美的影響,帶著閩南地區特有的精致之美。從藝術創作上來說,閩南地區的佛教雕塑常與中國的寫意手法相結合,使其貫穿著一種“以形寫神”的藝術表現風格,匠人非常注意利用人物衣紋的特征來烘托主體的精神氣質和內在性格,同時也注重把傳統中國畫的線條藝術表現力運用到創作之中,力求呈現出不拘泥于形體、行云流水般的自然順暢之感。
佛教信仰的通俗化與人性化,與中國傳統雕塑藝術進行深度的融合,對德化窯造像藝術的影響是巨大而且廣泛的。
(二)道教造像藝術
閩南道教造像藝術追求的是清凈的審美情趣,以自然適意、不加雕琢的藝術創作,透露出一種怡然自得的閑適之美?,F存泉州清源山麓的老君巖像,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大最好的道教石雕造像,只見老君席地而坐,面容飽滿,豐潤圓亮,眼睛炯炯有神,很有超世脫俗、仙風道骨之意味,整座雕像神態泰然處之、慈祥安樂,正是道教人物造像的典型特點。
三、德化陶瓷仙佛人物造像的藝術特點
自明清以來,德化瓷以“白”享譽天下。德化匠人將福德正神、文昌帝君、媽祖等閩南民間廣為信奉的仙佛人物形象融入到白瓷雕塑藝術當中,創作出了一大批富有閩南地域特色的宗教人物造像作品,同時受佛教影響深遠,如佛祖、觀音、達摩、羅漢、彌勒等,也都成為德化陶瓷仙佛人物造像的重要題材。
(一)莊嚴肅穆的佛陀造像
德化窯所塑佛陀像表情莊嚴肅穆,頭發卷曲,額上有一顆圓珠,一般露出一邊肩膀,有時為盤坐或立于蓮花座上,有時站在波浪之上,神態逼真,風格洗練。
筆者的作品《華嚴三圣》,采用簡潔的雕塑技法進行創作,充分突出佛像莊嚴肅穆的形象。居中為釋迦牟尼佛,左脅侍菩薩是以智慧聞名的文殊菩薩,右脅侍菩薩是以大行聞名的普賢菩薩。作品中,文殊、普賢通體潔凈亮白,手持法器,端坐獅象之上,文靜賢淑,五官刻畫到位,冠飾、瓔珞制作精美。釋迦牟尼佛則大耳垂肩,面形豐滿圓潤,眉如彎弓,雙目俯視,神態沉靜內省,雙手持禪定印,捧法器于膝上,安靜祥和。
(二)韻味飄逸的觀音造像
觀音菩薩位各四大菩薩之首,相貌端莊慈祥、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災難,民間信徒眾多。德化白瓷中的觀音塑像燒造年代久遠,是德化瓷塑中最具代表性的題材。
近年來,為了宣揚海絲文化,并為民眾祈福,筆者創作了作品《慈顏觀音》,只見觀音神態莊嚴安和、慈悲吉祥,底部為竹排造型,以德化瓷藝、竹排、觀音等元素,彰顯上善若水、慈航普渡的觀音文化。
(三)簡樸清凈的羅漢造像
在我國各地的寺院里,供奉有不同數量的羅漢像。位于莆田市仙游縣蓋尾鎮的龍紀寺,其鎮寺之寶——德化瓷雕五百羅漢群像,便是佛教文化和陶瓷文化的璀璨明珠。據史料記載,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龍紀寺的住持瑞義祖師在動工興建六角殿宇的同時,請著名國畫家李霞繪制五百羅漢圖稿,并邀泉州德化瓷雕大師許友官、許友簪、許友義兄弟,制專板雕塑燒制,歷時十余年,才把五百羅漢燒制出來。
筆者所作的《伏虎羅漢》,面帶微笑,雙目低垂,坐撫虎背,衣服造型線條流暢,富有層次感,老虎昂首匍匐于羅漢身旁一側。作品整體呈現出簡樸清凈的形象。
(四)活靈活現的傳統神話故事人物造像
傳統神話故事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組成部分,各種各樣的民間神話故事,滋潤著一代又一代民眾的心靈。從女媧補天的犧牲與奉獻,到孫悟空大鬧天宮的反抗與爭取,再到嫦娥奔月的浪漫與凄美,傳統神話故事中總有取之不盡的精華,等著我們去發掘。
筆者所創作的作品《劉海戲金蟾》,便是取材于傳統神話故事。只見劉海笑容滿面,赤足交腳坐于巖石之上,右手執一枚金錢,正在逗弄一只三足金蟾。其衣紋作柔軟飄拂流暢處理,筆者在創作當中力求形神兼備、妙趣橫生,希望能為人們所喜聞樂見、雅俗共賞,又期盼其所具備的招財進寶寓意能夠給人們帶來好運。
四、總結
自明清以來,德化窯在仙佛人物造像雕塑的創作上,以豐富的題材、多變的造型、精深的技藝、瑩潤的釉色、雅致的形態而享譽全世界,堪稱國際瓷壇上一顆耀眼的明珠。與此同時,德化陶瓷依托泉州港的繁榮貿易傳播到世界各地,不僅反映了中國宗教文化的繁榮,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參考文獻:
[1]曹雅蓉.唐宋時期中國佛教造像形成的特點[J].收藏與投資,2022,13(05):136-138.
[2]楊連彬.德化窯與德化瓷研究略說[J].福建文博,2012(02):55-58.
[3]楊俊艷.明清時期的德化窯白瓷[J].收藏,2018(12):128-131.
作者簡介:
陳廷實,1977年生于“世界陶瓷之都”德化。2004年創立福建省德化廷實瓷藝研究所,任總設計師?,F為中國陶瓷藝術家、福建省工藝美術名人、福建省高級/一級技師、福建省高級工藝美術師、泉州市工藝美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泉州市高層次人才、泉州廣播電視臺《海絲名家》欄目推薦陶瓷藝術大師、泉州禪藝善館執行社長、泉州廣播電視臺刺桐之聲圓夢大使、海絲名家創新創業論壇創咖導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福建省雕刻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陶瓷藝術文化發展中心會員、泉州市青年發展促進會常務副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