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雕塑是視覺藝術中的三維屬性,在藝術呈現方式上較之其他藝術門類而言更具優勢;嬰兒則代表著希望和未來。在筆者看來,嬰兒題材具象雕塑的創作,要從審美、意蘊、形體、肌理、神韻、動態、質感等方面進行準確把握。在此,筆者結合自身的創作實踐經驗,與大家就這一題材進行分享、交流和探討。
關鍵詞:嬰兒題材;具象雕塑;創作意義
在《中國雕塑史》開篇,梁思成先生這樣寫道:“藝術之始,雕塑為先”,又稱雕塑藝術為“凝固的歷史”。雕塑作為人類文化藝術活動的組成部分,它也和其他文化門類一樣,折射出每段歷史的真實情愫與鮮明特征,展示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大量優秀的雕塑作品傳之后世,為人們所珍視和銘記。
筆者贊美嬰兒的純真、簡單、快樂、善良與美好,認為每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不同凡響的。故而,筆者將在后文中分享嬰兒題材具象雕塑的發展歷史、題材價值和創作意義,對其所涉及的形體、肌理、神韻、動態、質感、材料、色彩、審美等方面內容,與大家進行交流和探討。
一、雕塑與嬰兒的概念界定
雕塑,通常是指由形體而產生量感并占據空間的三維(高度、寬度和深度)藝術形式,乃一種物化的實體語言狀態,為雕塑家在空間里進行造型的一種主觀藝術行為,也被稱為造型藝術。嬰兒則是指0至11個月大的兒童。
二、嬰兒題材具象雕塑的發展歷史
中國的雕塑藝術源遠流長,又自成體系,具備海納百川的包容性。在漫長的歷史長河當中,中國雕塑一直以“意”為象。自上世紀受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具象雕塑創作的影響以來,具象雕塑技法已經成為中國雕塑家塑造作品的主要表現手法之一。改革開放后,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增強、人們的生活水平和審美標準不斷提高,對外文化交流也越來越頻繁和深入,逐漸涌現出一批塑造小天使、嬰兒題材具象雕塑作品的雕塑師。進入新世紀以來,嬰兒題材具象雕塑創作在審美、造型、意蘊、材料、色彩等方面呈現出的多樣性和獨特性,給廣大民眾帶來了全新的視野和深度的思考。
三、嬰兒題材雕塑的分類
嬰兒題材雕塑從藝術表現手法上進行歸納,可以分為具象雕塑、意象雕塑和抽象雕塑三類。
(一)嬰兒題材具象雕塑
嬰兒題材具象雕塑是能夠讓觀眾第一時間辨認的造型藝術,雕塑家運用透視、解剖等科學原理,使用雕塑材料模仿或再現嬰兒的基本形態、肌肉骨骼、運動形態等,追求整體與局部的形似和神似,通過嚴謹、細致和準確的塑造,力求獲得真實的藝術創作效果。
董書兵的嬰兒題材具象雕塑作品《大地之子》(圖1),長15、高4.3、寬9米,以紅砂巖作為主要材質。它是采用三維掃描獲取模型數據,再通過分塊進行3D雕刻,最后逐塊雕砌、安裝、成型的大型戶外主題雕塑作品。雖然整件雕塑作品體量巨大,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但對于整個戈壁地貌而言,卻毫無突兀違和之感。完成后的《大地之子》,砂巖的粗獷肌理、沉穩厚重以及棕紅色調,作品本身所蘊含的深刻文化寓意,都與廣袤壯闊的戈壁緊緊相融,渾然天成,毫無牽強之跡。
加拿大藝術家Camille Allen的嬰兒題材具像雕塑微型作品(圖2),是托在掌心里的生命,表達出作者對雕塑藝術的無限熱愛與生命渴望。她用樹脂黏土材料雕塑出微型嬰兒,每個嬰兒只有拇指大小,五官四肢俱全,細致精巧、神態逼真、栩栩如生、萌態可愛,最大的約10.2厘米,最小的才6.5厘米。Camille Allen用了13年的時間捏塑出300件泥塑作品,每件都讓人驚嘆不已。其創作的嬰兒題材具象雕塑微型作品,被各大主流媒體報道,她本人也應邀在紐約、迪拜等國際藝術圣地舉辦展覽,其作品藏家更是遍布全世界。
(二)嬰兒題材意象雕塑
所謂“寫意”,就是不追求形象上的逼真,而是追求“以形寫神”。中國傳統文化側重于對整體、感性的體悟。西方藝術中的“模仿說”延續了上千年,而中國藝術則講求“情景交融”,探求意象,認為藝術創作過程就是意與象的交融過程,求神似而不求形似。也只有達到“超以象外,得其環中”的藝術效果,才算是達到了藝術創作之最高境界。
在道家文化中,講求有無相生、無中含有、有中含無,從而延伸為虛實相生的道理,即有實有虛、虛實相濟,把無看成有的存在形式。以簡單而樸素為美,即大巧若拙、拙中見巧、渾然一體,部分從屬于整體,如若能達到虛實巧妙,則可產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正可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吳為山先生的雕塑作品《睡童》(圖3),其創作源于一個偶然的機會。作者在朋友家中看到一個正在熟睡的嬰兒,僅有4個月大,那種彌漫在呼吸中的純真和美好,讓他一時興起,抓起泥土,隨手幾下,便將一個嘴微張、頭自然歪向一側、憨態可掬的嬰兒形象捏了出來,后來采用青銅材料進行制作。
《睡童》這件充滿著東方智慧和具有高度寫意精神的雕塑作品,融入中國古代傳統雕塑的“意象”風格,通過一目了然的視覺語言,讓所有人都能看得懂。2003年,英國古典主義雕塑大師、英國皇家肖像雕塑家協會主席安東尼專程到南京與吳為山進行交流,這件作品深深地吸引了安東尼,他希望吳為山將此作送往英國倫敦,參加2003年舉辦的英國皇家肖像雕塑家協會50年展,于是,這件青銅制作的小小《睡童》漂洋過海來到英國,并一舉奪得“攀格林獎”,這是國際雕塑界的一個重要獎項,其設立50年來,首次由亞洲藝術家獲得。
(三)嬰兒題材抽象雕塑
抽象雕塑具有很強的主觀表達色彩,它并不以表現和描述具體的自然物象為基礎,而是通過點、線、面簡練造型元素的完美組合,形成單純、醒目的視覺形象,給人以愉悅的視覺美感。由于它追求更為概括、簡潔、精煉的藝術表現形式,因此成為現代雕塑創作的重要表現手法之一。
英國雕塑家芭芭拉·赫普沃斯被國際雕塑界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雕塑家之一,她在產下三胞胎一年之后,花費巨大的精力,采用幾何造型的簡潔手法塑造這些卵型(圖4),如此富有美感,令人贊嘆。這些卵型置于一個平面之上,處于一種富有意味和張力的關系之中,讓你有切身可感的體驗。而這件作品也是英國遠古巨石陣的縮影。
四、嬰兒題材具象雕塑創作感悟
嬰兒題材具象雕塑的創作,讓雕塑藝術語言擁有生命的溫度,它之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在于其直觀的藝術感染力和視覺沖擊力。在人類悠久的雕塑藝術文明歷史長河里,每個時代都造就了一批偉大的雕塑家及其不朽的雕塑藝術作品。如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小天使、嬰兒等作品都塑造得栩栩如生、神態各異,充分展現出那個時代西方雕塑藝術文明的巔峰,西方高超的具象雕塑藝術讓筆者贊嘆不已。
一直以來,筆者在嬰兒題材具象雕塑領域之中努力耕耘,陸續創作了上百件嬰兒題材具象雕塑作品。
(一)創作初期
2021年3月,筆者的小外甥出生了,嬰兒題材具象雕塑作品《曙光》的創作構思便在此時萌生出來(圖5)。為此,筆者查閱了大量古今中外有關嬰兒方面的圖片和訊息,并到書店里購買了相關書籍等。出于專業的敏感和深深的愛意,筆者近距離觀察、揣摩和研究嬰兒生活中的每一個細微變化,深深地感悟到,要塑造好這一題材的作品,必須從嬰兒的思維方式出發,多方面了解嬰兒的微妙變化,掌握其情感特征,深入研究適合嬰兒題材的雕塑語言。
(二)形體塑造
筆者在開始塑造形體時,便根據自己的直覺對作品進行強化和取舍,使其更加豐滿、更有內容,既從小處著手,也照顧到整體布局。特別是在對于肌理的塑造過程中,觀察到嬰兒的肌理特征和細微變化,那是一種自然美妙之感。
(三)情感表達
筆者在塑造作品時,不斷改變作品的形體等。時間一天天過去,作品每天都有新的變化,嬰兒造型也逐漸豐滿起來,只見一位嬰兒坐在大地上,仰望著星空,重心微向后仰,小手稍稍靠近嘴邊,睜開那純真、美好、靈動的眼睛,望向遠方;身旁兩只象征著和平的白鴿,一只正要展翅飛翔,另一只依依不舍正深情地看著它。筆者經過對作品的不斷調整,在進一步完善細節之后,達到了和諧統一的整體效果。
(四)神韻表現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筆者仔細觀察了嬰兒眼神中的那般純凈與靈動,要想塑造好嬰兒,只有與作品產生心靈的碰撞,才能準確而生動地表達出神韻。
(五)材料選擇
在雕塑創作中,材料是十分重要的媒介,它能起到強化題材內容的作用。從審美和雕塑語言的角度考慮,筆者選用漢白玉石材來進行雕刻,筆者認為它能準確地表達純潔、和平與愛意,讓觀眾產生共鳴。
雕塑是雕塑家抒發情感的重要媒介,而《曙光》便承載著筆者對于小外甥那份真摯的愛意。從創作動機的萌發,到醞釀、構思、塑造,再到最后完成整件作品的歷程,無不凝聚著筆者的強烈情感和辛勤汗水。只有忘我地沉浸于創作之中,經過不斷的推敲和重塑,最后才能創作出有價值、有意義、有魅力的佳作。
五、嬰兒題材具象雕塑的價值和意義
嬰兒題材具象雕塑的價值和意義,在于它帶有強烈的視覺感知和藝術形式,能夠直叩觀眾的心扉;它是作者和受眾之間的情感交流,能夠傳達出雕塑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和審美理想,勾起觀眾的情感記憶與人生思考,具有凈化心靈的功能。盡管目前國內對于嬰兒題材具象雕塑創作的關注度不是特別高,也缺乏系統的深入研究和成果梳理,但筆者深信,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以及人們審美意識的變化,嬰兒題材具象雕塑的關注度必然會得到提升,同時將與當今時代的新科技、新材料、新工藝、新手法等進行接觸和融合,創造出更加新穎的藝術表現形式,并發揮出其應有的價值和作用。
六、結語
總而言之,嬰兒題材具象雕塑,代表著愛、代表希望,它將嬰兒最純真、最可愛、最美好、最柔軟、最真實的一面呈現給廣大民眾,令人心生歡喜。未來,筆者將繼續積極致力于這一題材的創作,并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為創作出更加富有溫情的嬰兒題材具象雕塑作品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曲巍巍.中國傳統繪畫中嬰兒形象的歷史演變及其審美價值[D].中央美術學院,2007.
[2]高千惠.兒童題材雕塑的藝術語言研究[D].鄭州大學,2021.
[3]周洋.全球化視野下的寫意雕塑[N].中國文化報,2019-06-30(002).
[4]張鑫.具象雕塑的新思考[J].美術觀察,2020(03):148-149.
作者簡介:
周利民,1964年3月生。畢業于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校(現福州大學工藝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