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麗
【關鍵詞】雙減,高質量,作業設計,示例,通用方式
2021年7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實現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一個重要通道就是設計出高質量的作業。高質量的作業需要根據作業目的,區分出不同的作業類型,并設計相適切的作業內容,尋求合適的通用設計方式。美國的作業研究者艾琳·迪普卡(Eileen Depka)根據作業目的定位不同,將作業分為診斷性作業、導向性作業、形成性作業與總結性作業四種類型。本文將其遷移運用到語文作業設計中來,以期解決目前語文作業目的、類型區分不明確,缺乏有效的通用方式等問題。
一、語文診斷性作業設計示例與通用方式
診斷性作業主要目的是針對將要學習的內容,對學生的相關背景知識進行預評價,了解學生的已有理解狀況。學生在完成診斷性作業時,只需要使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不需要再額外尋找信息,也不需要通過探究等方式來呈現研究發現。教師根據診斷性作業信息了解學生當下的知識儲備,預估學情。教師將獲得的預估信息用于指導教學規劃,如對學生已有明確理解的地方,教師可以不再著力教授,省下時間用于學生難以理解或容易誤解的學習內容。
1. 語文診斷性作業設計示例
診斷性作業的內容不用很廣泛,只要能夠為教師下一步教學提供決策的信息即可。比如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寫作內容是“學寫故事”,教師就可以通過設置一個診斷性作業來研判:學生對故事的情節、人物和背景的理解程度怎樣?教師可選擇學生較為熟悉的一個簡短故事,如《狐假虎威》,讓學生填寫有關情節、人物和背景,并檢測其對情節、人物和背景三者之間關系的理解程度。診斷性作業示例如表1。
該診斷性作業可以有效評估學生對于情節、人物和背景相關預備知識的狀況。須要注意的是,所選擇的故事一定要是學生非常熟悉的,因為該作業目的是診斷學生對于情節、人物和背景知識的理解程度,而不是學習新的故事。學生對這些內容的熟悉程度將作為教師執行下一步教學計劃的依據。比如學生在做這個作業時對情節釋義描述比較淺顯,那就需要學生重新回顧故事,描述故事中的特定事件,從而增強對情節的理解和把握,或者教師給予這個學生更多指導和范例,促進其深入理解和把握。總之,教師應根據學情來確定“學寫故事”著重要教的寫作知識和所應設計的學習活動。
2. 語文診斷性作業設計的通用方式
語文診斷性作業可以采用的方式有很多,只要能夠評估學生現有的知識狀況即可。“已知—想知— 新知”思維導圖是考查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了解程度的有效工具。已知,即展現已有知識。想知,即對自己心中所渴望的知識進行提問。新知,即總結所學到的新知識。[1]這一思維導圖可以借鑒到語文診斷性作業中,產生變式,將“總結所學到的”改為“怎樣學”,這樣就可以構建出語文診斷性作業的一種通用方式。詳見表2。
對于診斷性作業所反饋的有關學情方面的信息,可以采取這樣幾種處理方式:第一,當學生反饋的已知信息較為廣泛時,教師要進行分類。第二,“想要知道的”可以作為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內容,教師要探索如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第三,判斷學生從這個話題中能夠學到哪些新知識并做出適宜的教學規劃。第四,除了學生已列出的信息,教師要據此判斷還應提供哪些信息,或者學生如何做才能達到更深刻的理解。第五,教師要考量是否可以組織相同基礎的學生一起開展學習。第六,引導學生聚焦并深入思考,為接下來的學習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識儲備。
二、語文引導性作業設計示例與通用方式
語文引導性作業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預先掌握新學習內容所需要的相關背景知識,為課堂教學的順利推進打好基礎。同一個教室里的學生往往會有著不同的經歷,在學習新內容時,需要通過引導性作業來建構共同的理解與背景知識。
前述診斷性作業診斷的是學生未經任何學習活動的已知信息狀況,并要診斷出學生之間的差異。而引導性作業需要學生準確完成作業布置的任務,進而構建全班同學共同的背景知識。須要注意的是,引導性作業是讓學生掌握相關的事實知識,不是為了搜集學生的個人知識狀況,要避免學生將其當作診斷性作業來完成。
1. 語文引導性作業設計示例
為了便于學生能夠真正理解課堂上的學習內容,教師須要引導班級學生建立相應的共同知識庫。比如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主題為民俗,其中自讀課文《安塞腰鼓》是一篇關于民間大型舞蹈的文章,可以布置一個簡短的引導性作業,幫助學生建構相關背景知識。詳見表3。
2. 引導性作業設計的通用方式
引導性作業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向學生提供聆聽、閱讀或觀看的與所學內容相關的資源,并給予指點與引導,讓學生通過搜集信息增加相關的背景知識。如上例中,給學生提供安塞腰鼓的相關資料,使學生了解安塞腰鼓的相關歷史知識;同時給學生提供安塞腰鼓的視頻,使學生對安塞腰鼓有了直觀的感受。這為文章鑒賞做好了相關知識與情感方面的鋪墊,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語言文字的傳達力與表現力。
三、語文形成性作業設計示例與通用方式
語文形成性作業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鞏固尚未掌握的語文知識或技能,作業內容一般要求學生展示對所學內容的初步理解或遷移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能。根據學生完成形成性作業的情況,教師來設計下一步的教學規劃和適合學生的學習路徑。四種作業類型中,形成性作業是最主要的。因為根據學習規律可知,任何新內容的學習都需要鞏固和強化的練習來將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
從教學的形成性評價角度來看,形成性作業是形成性評價周期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詳見圖1[2]。
1. 語文形成性作業設計示例
以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學寫故事”為例,可以讓學生在寫作初稿后,評價自己在敘述一件事情時選擇的詞語是否存在問題,并自主尋求解決的辦法。詳見表4。
2. 語文形成性作業設計的通用方式
形成性作業的通用方式,除了教師常用到的強化性練習,一個重要的有效形式就是讓學生作反思總結。教師根據要達到的目標設計反思的核心要點,然后讓學生對照著類目反思需要改進的地方,并且想辦法去解決。比如表4 所列的這個例子,學生在句子結構、主題句、結束語或文章的任何方面常出現的共性問題,都可以采用這種作業方式。對于學生在反思后依然出現的問題,教師須要再次給予學生引導、解釋或澄清,讓問題能夠真正得到解決,直至學生形成相應能力。
四、語文總結性作業設計示例與通用方式
當確認學生已經理解并掌握所學知識時,教師可以布置總結性作業,讓學生在新的不同情境下能夠舉一反三有效運用。總結性作業一般是在一個專題或主題學習結束之后布置。
形成性作業和總結性作業的區別在于:形成性作業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來掌握知識或練習技能,讓學生通過實踐運用形成相應能力,為教師提供調整教學內容的依據,以此來適應學生個人和整個班級的需要;總結性作業則主要是為了驗證學生是否達到了學習目標,是否提升了語文能力。
1. 語文總結性作業設計示例
大概念教學是當下語文教學的一種有效方式,語文總結性作業尤其適合在一個專題的大概念教學之后布置。比如對于“理解人物塑造”這個大概念,可以在專題學習之后設計如表5 所示的總結性作業,監測學生掌握的情況。
在這個總結性作業里面,不僅可以看出學生對“人物塑造”的理解情況,還給學生提供了遷移運用的機會。通過比較兩篇不同的文章,學生在運用人物塑造相關知識的過程中,對“人物塑造”有了更真切的理解,同時也感受到了作業的價值。
2. 語文總結性作業設計的通用方式
語文總結性作業的通用方式一般是聚焦一定范圍的知識和技能,采取測驗等方式驗證學生是否達到了學習目標,是否提升了語文能力。知識和技能的范圍可以是一個學習單元、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須要注意的是,總結性作業在一定程度上也應從學習形成過程的角度來評價,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要提供額外的指導或練習,以確保學生能夠真正掌握。
這四種語文作業類型,應該有一個基本的結構性設計與安排。通過四種語文作業的協同運用,為學生提供多次運用新知識或實踐新技能的機會。通過量少質優的作業設計達到“雙減”所提倡的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目的,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