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岳
就今年的經濟形勢而言,有一些地方政府面臨資金困難,會對政府投資能力和支出造成一定壓力,而且壓力還不會小。
不過也不用擔心這種情形會對市場形成很大的直接損害,因為現在新經濟動力并不強,新動力源和新產業資源都很少。
我們目前看到的不少新興產業,包括其衍生出的產業園和產業基金基本是“空心”的。如果因為經濟形勢減少對這種項目和產業的投資,盡管短期內會看到經濟形勢的萎縮和不景氣,但中長期來看反而是有利的。
有些“神人”,不管原來從事什么行業,都能立刻轉身投入新能源、區塊鏈、元宇宙等新概念產業。為什么這些“沒門檻”的新興產業總有人源源不斷地投身進去?因為只要有新鮮的名頭,就可以用“新”產業招商引資,拿創新補貼、“一企一策”、國資投資的空間。這讓一些創新產業看起來零門檻,只要有概念就可以談未來。但在有限的資源里,那些做實事的、需要一定周期才能艱苦研發探索培育成長的商家,可能很難在這種輕車熟路的“新產業生態”里得到投資的機會。
過于強大的行政直接服務隊伍會抵消“放管服”的改革成效,過于龐大的政府直接投資會滋生巨大的尋租空間,過于政策主導的經濟驅動模式會弱化市場能力和資源利用效率,過短的領導層任命和用法會激發短期政績思維和接受創新的形式主義套路。
在我看來,很多地方的政府投資和政府補貼之手,正是分割全國統一市場、阻斷產業價值鏈自然分布和導致某些市場主體過度依賴政府資源寄生的關鍵。在這樣的氛圍下,科創、核心技術導入、國資入股,少了嚴肅的氣氛和敬業的心態,更像是搭臺演戲。
如果外界推崇某種科技概念,各地一擁而上去投資,但也難怪地方領導會做這樣的決策,有時候概念太新穎無法全方位證實;明白了概念又很難接觸到真實的資源;或是能接觸到的真實資源又無法拉攏,又或認同這樣的名堂,花錢投錢也就有了“政策口子”……所以,政府會對一些真假難辨的科創項目進行投資和補貼。
如果現在因為經濟不景氣的緣故,沒有這些投資和補貼了,這些地方的經濟真的會垮么?基本不可能,就我所知,甚至有些地方經濟的窟窿就是由于對這些科創項目的過度投資產生的。沒有了它們,那些做實在事情的企業“心理平衡”,甚至可以爭取相應的補貼;沒有了它們,很多想卡我們脖子的西方陣營指責我們的過度補貼、體制性資源不公也少了一些根據;沒有了它們,我們可以坐下來認真地反思,除了我們鐘愛的新科創概念,那些實實在在為我們貢獻GDP和財稅的食品、地板、化工、家電、家具、服飾、材料等等產業是否可以多得一點雖然有限但實實在在的資源支持呢?少了這些支出和粗放亂投,我們的減稅降費空間是不是可以更大一點了?
這樣一想,有的時候我們面臨的壞事也許可以變成一件好事,還是一件實在人眼里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