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璽凡 魯敏 羅素娟
5月18日,省教育廳公布了第五屆湖南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評審結果,由長沙高新區自主研究選送的5項成果共斬獲2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長沙高新區教師參加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成果,同樣獲得了2項特等獎、1項一等獎。這不僅體現出高新區科研興教的態度,更展現了高新教育在深入實踐后取得的良好效果。
8項成果,8項獲獎,這背后承載著多少長沙高新區教育同仁的努力和付出,又轉化成了怎樣的優質育人路徑?帶著這些疑問,6月24日,記者走進區內多所學校,尋找那把打開基礎教育教科研大門的“金鑰匙”。
本次獲得一等獎的“綜合養成教育:新時代全面育人新路徑研究”成果由長沙高新區教育學會主導完成,區內24所學校、2000多名教師、3萬余名中小學生參與研究或實踐。歷經“養的教育”“三養教育”“綜合養成教育”三個階段,已實踐探索12年。
“對成果多年來的堅持,就是希望探索出一條新時代全面育人的路徑。”成果主要完成人之一、區教育局副局長吳孟軍告訴記者:“起初我們圍繞‘養的教育’開展課題研究,近5年開始深入推進。
在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十三五課題‘中小學三養教育綜合實驗’結題后,又在原來的研究基礎上進行提升,最終進入‘綜合養成教育’這一研究階段。”在成果報告的實踐效果中提到,長沙高新區全區學生2018年至2021年品德行為指數均為長沙市最佳值,并顯著高于市均值,處在了高水平高均衡發展狀態;學生健康水平指標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人數比例(%)從2019年前的88%以下,到2021年的96.94%,達到并明顯高于《“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指出的90.2%的水平。
同時,教師的卓越發展、優質學校不斷涌現以及一批教改經驗的形成,也讓區域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得到全面提升,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
高新區金橋小學校長趙華主持的“基于兒童自主發展的學校課程生態構建與實踐”,同樣獲得了省基礎教育優秀成果獎。該成果是將學科核心素養的課程落實與兒童自主發展指導的育人理念相融合而提出的課改創新,也是一次推動薄弱新建學校快速崛起的生動實踐。
金橋小學的科技課上,學生們可以用天文望遠鏡看星星;信息課上,學生們可以用VR技術進行探秘;勞動課搬到教學樓的天臺,那里有孩子們自己的農場和果園……擔任校長以來,趙華始終在探索如何培養具有正確幸福觀的人,使其具備創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能力。
獲獎的成果“一校多品:新時代小學體育發展的理念構建與行動策略”來自高新區虹橋小學,本成果積極推進小學階段體育教學改革,大膽探索基于小學體育學科“一校多品”的實踐方法,努力構建基于“一校多品”的體育教學理論體系。
在虹橋小學,體育教育不僅僅是“身體教育”,更是“人生教育”。5年時間,該校學生體質健康優秀率從改革前的5%提升到了2021年的37.73%。
高新區麓谷凌云小學校長劉愛靈等人完成的獲獎成果《四線推進·四維審美——小學文學作品教學創新10余年探索》,形成了“研究工作和課堂實操”之方法論,實現了學生語文素質、教師文學素養和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獲獎的“我育:一種高質量育人方式的創新實踐”,是由長沙高新區東方紅小學校長周大戰帶領教師團隊共同創建的,歷經16年探索,經過育知識人、育智慧人、育高尚人三個階段,最終形成一套以“我育”教育理論為指導,以合作型校園文化、主題式三自課程、雙目標課堂教學、提問式作業設計、表現性評價體系、自助式教師研訓為主要內容的高質量育人方式。
與此同時,該校通過多樣的幫扶活動,將這一育人方式輸送到更多的地區與學校,讓更多的師生、家長受益。
“下一步,長沙高新區將再接再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繼續加大教育教學研究和改革力度,發揮好示范引領作用,為深入推進基礎教育教學改革、促進全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大貢獻。”長沙高新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任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