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良

隨著《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實施綱要(試行)》等文件相繼出臺,特別是在“雙減”政策落地后,學生作業負擔及校外培訓負擔明顯減輕,課余和自主安排時間更為充足,各學校勞動教育開展已經呈現出如火如荼的局面。湘潭市岳塘區昭山和平小學在兩年多的實踐里,堅持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形成了“全覆蓋”“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勞動教育特色。
準確認識勞動教育概念
當前,部分學校將勞動教育簡單理解為勞動技能的學習與參與,而忽略育人價值的體現,比如在種植蔬菜、護理植物、整理書包等勞動實踐活動中,重形式輕體驗,“有勞動無教育”。2020年,昭山和平小學在校內打造了近800平方米的蔬果園,將其劃分為42塊“自留地”,每班1塊地,孩子們和老師一起商量種什么、怎么種……學校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并將參與種植覆蓋到全校1700名孩子,引導孩子在種植中鍛煉身體、在種植中增長知識、在種植中懂得分享,通過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四育的融合,逐步樹立“勞動創造一切”的價值觀。
家班校社共同營造氛圍
筆者認為,勞動實踐的場景在學生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無刻不在,要讓學生從內心上認同“勞動光榮”這一觀點,并通過勞動教育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家庭、班級、學校和社會共同營造良好的氛圍就顯得尤其重要。昭山和平小學通過校內每周開設1 節勞動課程、定期組織集體勞動,孩子們在家中進行家務勞動打卡、傳統節日民俗體驗,寒、暑假期及周末鼓勵孩子開展社會實踐,實現勞動教育融入孩子成長的“ 全過程”,在充分感受勞動帶來快樂的同時,鍛煉他們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具備必備的勞動能力和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
因地因校實施勞動教育
在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學校在積極創造勞動教育環境時,也要充分結合當地及學校的實際情況來開展。昭山和平小學經過科學籌劃,在校園內開辟了“三園一館”(即蔬果園、瓜薯園、農耕園和民俗館)作為勞動教育實施的主要場所。其中種植水稻的農耕園已成為學校“網紅”打卡地。谷雨時節,六年級的孩子們親手將秧苗插入田中,之后校園里的每個孩子都成了水稻護理員。科學組、美術組的老師們帶領團隊開展項目化學習和多學科融合探究,讓農耕文化在這里得到傳承與發揚,將愛勞動的種子深深扎根孩子們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