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文 王鵬程
摘?要:新疆棉花產量、面積在全國位居第一,新疆棉花生產發展在國際棉花可持續發展中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文中運用文獻資料分析法,基于新疆棉花生產現狀及棉花生產生態補償的必要性,依據生態補償理論,在分析新疆棉花產業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之上做出生態補償機制的相應對策。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可以促進新疆經濟發展,進一步激勵棉農運用環境友好型技術,減弱棉花生產的環境影響,提高新疆棉花產業水平。
關鍵詞:新疆棉花生產;生態補償;綠色農業
中圖分類號:F326.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2)16-0020-03
DOI:10.13939/j.cnki.zgsc.2022.16.020
1?引言
生態補償含義來源于生態學理論,當前主要以保護生態系統為目標,屬于社會經濟活動。在所有生態系統中,農業生態系統對人的生活環境和當地經濟發展影響至關重要。棉花生產中,生態補償機制對棉花產業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態補償機制探索有助于實現鄉村振興,對生態文明建設至關重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成為所有人的共識,深印在心里。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建立市場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棉花作為新疆農業產業的重要作物之一,全新疆有61個縣,110個兵團團場種植棉花,農村地區以棉花為主要收入的約占農村戶口的50%,在新疆南疆地區,棉花生產大縣有65%?的農戶依靠棉花經營獲得主要的經濟來源,但是,南疆區域鹽堿嚴重,土壤重金屬農藥廢舊地膜破壞鹽堿,土壤質量下降帶來棉花生產種植的產量、質量下降,隨之帶來經濟效益的縮減。棉花從種植到加工,尤其在種植過程中,棉花具有生態服務功能,產生正外部性,指人們免費享受棉花生態服務,也指在污染地種植棉花的植棉者,沒有受到激勵。同時,新疆棉花通過化肥、農藥等途徑提高產量,此過程中,植棉者生產行為對環境造成污染,具有負外部性。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擴大農產品生產,由于生產者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不需要承擔責任,所以植棉者有時候會只注重短期利益,不顧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增加植棉過程中的投入成本來提高經濟效益,不合理使用農藥、化肥,造成資源的浪費,利用效率也隨之降低,久而久之,生態環境惡化,環境污染加重,使得生態環境失衡,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發展。植棉過程中產生的正、負外部性,尤其負外部性,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使得棉花產業發展受到重要影響。當前,新疆棉花產業發展對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環境問題需要解決,綠色發展理念需要落實。探索新疆棉花生態機制,對完善新疆生態補償機制具有借鑒意義,有助于提高棉花質量,加快棉花產業現代化步伐,保障棉花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2?新疆棉花生態補償的現實意義
2.1?生態補償促進新疆棉區經濟可持續發展
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在新時代發展中至關重要。綠色農業促進綠色經濟發展,對棉花產業健康發展提供重要保障。棉花生產生態補償作為減少環境污染的鼓勵途徑,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進新疆棉區經濟發展。新疆南疆地區鹽堿地制約農業發展的土地質量,棉花種植產生經濟效益的同時還需改善土壤質量。若對鹽堿地不管不顧,會對耕地資源造成破壞,使得土地質量下降,打破生態環境的穩定,而且對新疆南疆農業經濟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活環境需求越來越高。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激勵綠色發展理念的落實,合理利用當前的土地資源,通過棉花生產改善耕地土壤質量,重視生態價值,合理地開發和利用現有的不可再生的耕地,轉變生產方式,節約水資源,循環利用,實現農地良性循環和高質量發展。
2.2?生態補償有利于平衡利益關系
保護生態環境時會產生很多利益沖突,如何緩解這些沖突、平衡利益顯得至關重要。農業生產包括棉花生產等具有較大的外部性作用,農業生產改善環境質量,正外部性效益的生態補償對生態環境具有較大的保護作用,能夠平衡農戶生產的個人利益、經濟利益、社會發展和居民生存的生態環境效益之間的沖突。棉花種植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有利于對棉花生產環境的保護,在利于耕地的保護,進一步化解對各個環節、各方面的利益沖突。也引導農戶認識棉花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負外部性,了解種植棉花的生態資源成本,認識生態資源價值,提高資源高效利用意識,并對生態破壞行為負責。讓植棉者對生態環境產生的益處得到激勵,讓生態環境受益者支付補償費用,使得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共同發展。
2.3?棉花生產生態補償推動農業發展
在提倡綠色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下,探索生態補償機制至關重要。棉花產業將人、生態、技術、資源聯系起來,生態的保護是棉花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礎,更是農業綠色發展的前提。棉花生產生態補償的懲罰和激勵方法,促進農村、農業綠色發展,高質量、高效率發展。發展農業的前提是保護環境,不能為了發展農業不顧環境污染。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提高植棉者保護生態的積極性和自主性,讓農民將思想意識中的綠色發展理念付諸實踐,提高農民收益,使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生態農業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新疆農村農業可持續發展。
3?新疆棉花生態補償存在的問題
3.1?生態補償重視度不夠,宣傳不到位
植棉生態補償機制的落實需要經過探索、設計、落實等,是一項漸進式的、長期的工程。
雖然目前國家鼓勵綠色農業、生態發展有了一定的效率,但是與一路走來的傳統農業相比,綠色農業實施的時間相對短,生態文明理念在廣大農民心中還沒有形成。同時,生態補償政策宣傳力度不大,政府對生態補償方式單調,政策實施效率不明顯。棉農只獲得農田對應畝數的補償款。棉農對生態補償的理解不夠,對生態保護意識不強,對綠色發展重視程度不夠,對生態補償標準、補償方式等了解度不深,未建立基于生態發展意識的植棉生態補償氛圍,使得生態補償對綠色植棉的促進力度不強,還一定程度上阻礙植棉生態補償機制的落實。
3.2?生態補償法律體系不健全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政府不僅在實踐方面規范、引導第一產業發展,而且在法律方面保障和規范第一產業發展。當前,國家針對農業生態保護方面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如《環境保護法》《農業法》《農業清潔生產法》等。《農業法》屬于第一產業領域的基本法,被用來調解農業生活和生產關系。這些相關法律法規一定層面上表明了生態補償的至關重要性,但是并未明確對生態補償落實的內容進行具體規定。當前針對農業生態補償的法律、法規相對籠統,缺乏明確的可操性和務實性。生態補償法律法規未明確規定生態補償對象、監管主體、補償范圍、責任主體、補償標準等的具體內容。很多有關第一產業生態補償的法律法規在執法過程中缺乏強制性措施,導致增加了執法難度,使得執法效果難以受益于農民本身。
3.3?生態補償資金來源單一、補償形式不豐富
目前,財政支持是新疆生態補償的主要資金來源,跟很多發達國家的多元化補償模式相比,我國生態補償模式不豐富,不能滿足生態發展的需求。政府財政補償受到當地經濟發展的影響,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鄉村振興的資金支持壓力大,政府對生態補償力度相對有限,久而久之,經濟發展落后的地區,棉農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會降低。目前在農業生態補償過程中,未借助公眾力量,缺乏組織、企業、資金雄厚的個人的贊助等使得植棉生態補償資金來源單一。從綠色植棉長期發展來看,經濟補償、政策補償、教育補償、技術補償等是不能缺少的生態補償模式。
4?新疆棉花生產的生態補償機制
4.1?加強對生態價值和生態補償的宣傳
棉農作為生態補償的對象,棉農對補償政策、補償項目的認識影響生態補償項目實施,影響生態補償政策的持續性,棉農對生態價值的理解決定棉農的生產行為,況且大部分棉農對生態價值、生態補償不完全了解,因此加強對生態價值和生態補償的宣傳,提高棉農對其的理解程度具有重要意義。少數民族農戶較低的文化水平,對生態補償認識不清,對生態環境造成重大破壞的行為進行批評、懲罰,尋找一切有效的途徑加強對生態價值的宣傳,加大相關保護生態的教育力度,提倡棉農主動了解生態價值相關理論知識,增強棉農的生態價值意識。
4.2?拓展生態補償資金來源渠道
改善生態環境是一項長期的工程,補償資金投入渠道寬泛,資金充足對植棉生態補償持續開展有較大的保護作用。中央財政對生態補償的力度有限,且地方經濟水平的高低會嚴重影響地方政府經濟條件,經濟發展緩慢的地方財政對生態補償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這種情況下可以設立種植棉花生態補償的專項基金,讓棉農有資金保障,心甘情愿地在鹽堿地種棉花。借助大眾的社會力量,通過政府引導收納社會資金,倡導公益組織、企業公司、經濟基礎雄厚的個人對農業生態補償資金進行贊助,對生態補償進行資金贊助的組織、企業、個人政府要有相應的優惠政策,并激勵更多的志愿者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付出,多途徑籌集生態補償資金,保障生態補償順利開展。籌建生態交易補償機制,借助市場途徑改變生態產品的需求、供給和價格。
4.3?建立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模式
只靠經濟補償開展植棉生態補償是不行的,打破傳統的經濟補償模式,針對不同環境、不同區域,創造多種生態補償模式。要明確政府、農民、市場和企業在植棉生態補償中的角色和重要程度,借助市場力量,讓生態補償市場化調節中有企業的參與。要思考教育、政策、人力資源、技術等多領域在農業生態補償中的作用。對于從事環境友好型的組織進行物質補償,對于使用生態農業技術的地區進行政策補償和技術補償。不同區域實施補償方法時,要與當地資源和經濟發展水平相匹配,綜合應用多種補償方式,在落實生態補償過程中,掌握補償環境的變化,提高生態補償的效果。
4.4?落實獎懲制度,調動人們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獎懲制度,提高人們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的現象要采取懲罰措施,制止該類現象的發生;對于保護生態環境的情況,要采取措施予以獎勵,提高人們保護環境的主動性。加大監督生態補償資金運用狀況的力度,定期考察生態補償實施狀況,完善生態補償獎懲機制。政府相關工作人員要認識到在生態建設過程中科技人才的重要性,采取相應措施引進人才、吸引人才,技術人才也要不斷努力,確保科研人員和專業棉花種植人員能夠開展土壤質量改善等工作。還可以采取稅收優惠的方法,倡導環境正外部性行為,激勵人們主動保護生態。
參考文獻:
[1]阮熹晟,李坦,張藕香,等.基于生態服務價值的長江經濟帶耕地生態補償量化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42(1):68-76.
[2]李圣喆,彭秀麗.基于演化博弈的礦區生態補償市場運行機理研究[J].生態經濟,2021,37(5):179-184,221.
[3]倪萌.河北省農業生態補償問題研究[D].石家莊:河北農業大學,2021.
[4]張賀軒,徐愛武.新疆棉花產業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中國棉花加工,2020(5):18-20.
[5]高瑛,熊淑華.江蘇省農田保護經濟補償政策績效評價與空間差異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12):115-122.
[6]申進忠.運用生態補償推動南疆四地州農業綠色發展的政策思考[J].經營與管理,2019(11):97-100.
[7]馬恒運.山東棉花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支持戰略——《山東棉花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書評[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1):148.
[8]王藝璇.黃河三角洲鹽堿地棉花種植生態價值評估及補償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9.
[9]鄭巨云,王俊鐸,梁亞軍,等.新疆棉花種業現狀及展望[J].中國棉花,2020,47(6):1-8.
[10]王永慧,孫艷茹,陳建平,等.灘涂鹽堿地不同種植方式的生態效應及對棉花產量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20,48(15):137-140.
[作者簡介]蔣文文(1988—),女,漢族,重慶人,碩士,研究方向:棉花產業經濟;通訊作者:王鵬程(1975—),甘肅天水人,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