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芳
摘?要:近年來,我國經濟穩步發展,且帶動了大多數行業發展,為我國整體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綜觀我國經濟發展時,就能發現我國財政支出與負債都有所加重,直接影響到財政之間收支不平衡,同時也影響到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此,國家推出了減稅降費的相關政策,以此緩解我國的財政壓力,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文章基于減稅降費與地方財政的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分析、研究兩者之間的關系與意義。
關鍵詞:減稅降費;地方財政;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8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2)16-0053-03
DOI:10.13939/j.cnki.zgsc.2022.16.053
為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近幾年來我國一直在不斷地修改稅收改革政策,并且提出了減稅降費等相關政策。自減稅降費的政策實施后,又相繼出臺了降低社保費率等的減稅降費措施,極大地減輕了各大企業的經濟壓力,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地方性財政的可持續發展也是各地區經濟穩定健康發展中的一項重要指標,自從2016年以來,減稅降費政策的實施直接影響了地方財政的收支平衡,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難題。為了更好地促進我國財政發展,使得我國地方財政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提出以下的分析及研究,探索可持續發展與地方財政的相關聯系。
1?減稅降費對地方財政可持續發展的運行影響
1.1?財政收入
在我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近幾年經濟狀況一直保持著積極向上的狀態,但上升速度在逐漸變緩。其中經濟發展速度直接影響到我國財政收入,故而想要了解我國地方經濟的財政收入,一定要對其現狀進行客觀、理性的思考、分析。以近兩年的財政收入為例,因為疫情的發生與擴散,我國地方性財政的增長速度在緩慢遞減。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地方性企業的納稅壓力還是比較大的。
1.2?財政支出
從經濟角度來說,財政支出對于我國經濟有著宏觀調控的作用,還能通過刺激總需求增長帶動相關經濟增長。在之前幾次經濟危機中,有效的財政收入對我國經濟復蘇有著極大的幫助。但是,過分的刺激總需求很可能會帶來通貨膨脹等的問題,不僅影響地方性的財政,還容易出現通貨膨脹問題。所以,為了能夠更好地避免通貨膨脹問題,應盡可能將地方性的財政支出向民生方向發展。例如對地方性的教育事業、社會保障、醫療服務等方面的支出,以此滿足地方財政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1.3?財政債務
每個國家的財政除了財政收入、財政支出外,還有相關的財政債務將其結合起來。國債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避免國家經濟受到強烈的沖擊,在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下,我國便發行了大量的國債,輔助以渡過經濟危機,以此保證我國地方性經濟的穩定發展[1]。
2?減稅降費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2.1?減稅降費是經濟發展的選擇
經濟發展是在不斷地實際運行過程中摸索出來的,也是反映在經濟結構、發展以及消費方式等方面。根據如今的經濟發展趨勢,地方財政中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份額都有所下降,而第三產業的份額有所增加,所以流轉稅的稅收在總體稅收中的份額下降。減少流轉稅是順應經濟發展過渡階段的重要條件。
2.2?減稅降費是改革的必經之路
地方財政改革的加速是促進企業創新發展機制、消除企業發展瓶頸的有利條件。盡管中國宏觀經濟稅收負擔很小,但作為納稅主體的企業稅收支出占比很高,進而造成了企業沉重的稅收負擔。國家實行的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充分釋放了紅利,提高了企業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有助于企業更好地發揮市場主體作用。長遠來看,中國稅收制度以流轉稅為主,企業納稅包括國內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約占所有應納稅總額的90%。此外,企業還需要支付社會保險費用,如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等。尤其在日益開放的市場環境中,外國公司大量涌入我國市場,減稅降費政策的實施是提高中國企業競爭力的有力保障。
2.3?財政可持續性是積極財政政策實施的制度保障
作為一種短期政策工具,積極財政政策的轉型或退出是必然趨勢。凱恩斯主義理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由最初的短期靜態分析發展為長期動態分析。有研究者提出,宏觀經濟不是始終處于危機狀態,而是在一段時期出現繁榮,一段時期出現蕭條。因此,財政政策不可能永遠以擴張為基調,應根據經濟的周期波動交替實行擴張性政策和緊縮性政策。從財政收支的角度來看,就是交替使用赤字政策和盈余政策。具體來說,在經濟蕭條時期政府應減少稅收,增加支出,實行赤字政策;經濟繁榮時期政府應增加稅收,壓縮支出,實行盈余政策,而且盈余應加以凍結,以備蕭條時期使用。由此可見,經濟增長狀況是判斷積極財政轉型或退出的主要依據。
3?減稅降費對財政可持續的影響
3.1?短期負效應長期正效應
從短期來看,減稅降費的影響會立即顯現出來,最明顯的是企業繳納稅費降低,財政稅收減少;從長期來看,減稅降費政策能使公司的生產和經營活動規模擴大,擴大稅基,增加稅收,從而增加財政收入。但從政策實施的實際效果來看,該政策的長期效應還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市場經濟主體恢復需要較長的時間,周期較長。
3.2?政策影響可持續性
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國家高度重視民眾生活,加之我國財政支出不斷增加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的實施需要大量財政資金提供支持,我國財政壓力較大。減稅降費政策是我國2020年最重要的工作任務之一,是盤活市場的一項重要舉措。財政支出急劇增加和稅收減少的矛盾已經很明顯,稅收和支出之間的差距逐年擴大,這對中國的財政穩定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在減稅降費的影響下,政府難以彌補預算赤字,財政政策可持續性受到影響。寬松的貨幣政策削減了政府減稅降費發行債券的支出成本,防止長期的財政赤字擴大,有助于加強財政可持續性;緊縮的貨幣政策提高了政府債券的發行成本,削弱了財政的可持續性。
4?對減稅降費政策的建議
4.1?適當地對財政進行改革
對于地方性財政來說,減稅降費的實施一定程度上讓“增支減收”有所壓力。若是想要達到財政收支的平衡,應通過“開源節流”的方式幫助緩解財政支出的壓力。但如何實現有效的開源節流,有以下三個方面可以了解一下[2]。
(1)近幾年里,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大家的消費水平也有了質的飛躍,除了對實用性的追求外,人們也開始慢慢地享受生活。故而地方政府可以適當調整消費稅的征收范圍,以此來增加財政的收入,例如一些高消費的私人飛機、高檔的皮包等。
(2)我國對于煙酒這方面的消費也在逐年上漲,即使是國務院實施的“健康中國行”的計劃,也沒有真正地實現對煙酒的控制。就拿酒類來說,我國不僅是酒類的消費大國,同樣也是酒類的產出大國。通過商店以及網絡平臺等都可以了解到,在我國大部分酒類的價格并不低廉。為此,相關的財政部門應提高煙酒的消費稅,并落實到生活中來。通過以上的介紹,盡可能地幫助財政部門有效地做到“開源”。
(3)除開消費稅的一些調整外,還可以適當的提高國有企業以及金融機構等的上繳利潤比例。在社會發展中,國有企業一直都是我國國有資本經營收入的重要來源。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也可以了解到,2020年已經將國有資本收益的上繳比例調整到30%,默默地承擔著它的社會責任,促進財政收入的同時也保證了民生的改善[3]。金融行業也是我國利潤較為豐厚的一個行業,但目前財政部門并沒有將其納入國有資本收益中,因此該項上繳比例還未固定。在不影響國有資產升值保值的狀況下,可以適當地調整金融機構的上繳比例。不僅能更好地促進國家對國有資產等的掌控,還能有效地緩解財政壓力,實現財政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4.2?推動相關措施的改革
對于地方財政來說,減稅降費的實施對其還是存在一定的風險性,應積極地推動完善地方財政的結構優化。要想有效的幫助地方財政達到財政的可持續發展,不能只關注到地方財政的收支結構完善計劃,還應積極的推動,例如增加相關的措施改革,讓措施改革與收支結構完善計劃相輔相成,達到“1+1>2”的效果。對于相關的措施改革有以下三點建議:
(1)建立健全相關的監管體系,對有關于改革的一些措施或舉動都應有相關的監管部門進行監督管理,以此促進措施改革的實行落地。監管部門也可以定期公布一些改革措施的實行情況,以此保證政策的順利進行。
(2)提高稅收征管的能力,從近幾年國家發布的政策中可以了解到,我國的稅收改革已經在緊張的進行中,為了更好地跟上稅收政策改革的步伐,應做到提高稅收征管的能力,避免造成征管水平與制度改革脫節的現象發生。
(3)稅收改革的增加若不適度,非常容易引起人們的不滿,故而還應規范相關稅收的優惠政策,例如一些稅收的減免優惠,確保優惠政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4.3?縮小城鄉之間的經濟差距
“十三五”規劃以來,我國堅持脫貧攻堅政策,致力于縮小城鄉之間的經濟差距,幫助廣大的貧困人民脫貧、脫困[4]。要想達到這一目標,同樣需要財政的支持與幫助。有效的改善農村產業結構,幫助各個農村因地制宜的發展地方特色產業,促進當地的人民增加收入,努力縮小城鄉之間的教育、人力等差距[5]。間接的促進當地財政的收入,從民生、環境以及市場等多角度進行財政的考核工作。利用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等公共事業刺激資本的發展,適當的減輕政府負擔。積極的發掘當地優質財源,轉變政府職能;充分發揮市場的自我調節作用,積極支持中小微企業成長壯大,激發當地產業轉型發展。
4.4?提高稅收的征管水平
依實際情況而言,各地的稅收收入增長較為緩慢,與當前的征管效率有較為密切的聯系,對于本該上繳的稅收因征管方式而導致稅收不能及時上繳。在我國,通常采用人海戰術或依靠催收等的方式進行催收。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信息技術已逐漸成熟,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都可以使用起來。相關的稅務部門可以及時錄入企業以及各企業下的員工信息,完善信息化工作建設,避免出現信息遺漏等現象,以此提高稅收征管水平,幫助地方稅務部門落實企業稅收以及個人稅收的繳納。
4.5?提高國有企業的上繳比例
近幾年來,我國各行各業中的經濟能力都有所加強,國有企業也不例外,但國有企業中的上繳比例總體還是偏低的,其上繳收益大部分用于補貼企業,少部分用于民生支出。故而應適當地提高國有企業的收益上繳比例,以此提高地方財政收入。提高國有企業的上繳比例能有效地幫助地方財政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需改變對上繳政策的實施。
4.6?改善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之間的關系
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之間的利益還是需要統籌兼顧,應賦予地方財政相對完整的財政權利,激發當地政府最大限度的積極性,刺激地方財政的發展。但對于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之間,還應保持相對的平衡,盡量避免“一家獨大”的情況。除此之外,中央財政還應賦予地方財政部分稅收的權利,這樣既能幫助地方因地制宜地開展新稅源,又能結合地方的實際情況解決當地的財政問題。
4.7?統一地方財政的權利
在我國“十二五”規劃中,地方財政的首要任務是統一地方財政的相關權利,從根本上解決地方財政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對此,應從維護中央與地方的財政經濟安全著手,如不斷完善相關財政的法律法規、推動依法理財等的建設,整合當地財政資源,確保地方財政政權的完整、統一,使其能不斷地發展下去。
4.8?加強對地方財政的生態建設
為了保證我國地方財政的可持續發展,相關部門可以堅持對財政實行生態建設,以財政性的資金循環和流動作為樞紐,進而形成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競爭的關系。地方性的生態建設應依照當地的實際情況而確定,不能片面地理解地方財政的生態建設。
5?結論
在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下,實行“減稅降費”政策能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國的經濟壓力。但是實際上,減稅降費對于地方財政來說有著積極的調整作用,能讓地方政府借助“減稅降費”的政策推動當今經濟政策的改革,將當地的財政結構改善得更加合理、科學,還能推動地方財政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宗娜.減稅降費背景下財政可持續性問題探討[J].商業觀察,2021(1):81-82.
[2]雷正.減稅降費的財政效應及對策建議[J].財會研究,2021(4):4-13.
[3]申珍妮.減稅降費與地方財政可持續性發展研究[J].財政監督,2020(22):68-75.
[4]唐曉旺.減稅降費對地方財政可持續性的影響探析[J].納稅,2019(36):9-10.
[5]劉富華,吳近平.減稅降費,財政分權與地方財政可持續性——基于西部A地區的實證研究[J].四川輕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5(6):5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