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常而言,人在做出一項決策時會受到期望目標的影響,一旦企業的實際業績與期望業績出現偏差,企業的管理層就會及時做出反應。企業如何進一步改變決策行為來應對業績差距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重要問題。基于現有研究,實際業績與期望業績之間的差距被定義為經營期望差距。文章從經營期望差距的概念、衡量方式以及經營期望差距的經濟后果等方面對經營期望差距的相關研究熱點問題進行了文獻梳理,分析了經營期望差距研究現狀,并提出可以拓寬經營期望差距的研究領域,以期能對企業的行為決策提供參考。
關鍵詞:業績反饋;經營期望差距;經濟后果
中圖分類號:F27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2)16-0092-03
DOI:10.13939/j.cnki.zgsc.2022.16.092
1?引言
業績反饋可以用來衡量過往決策的成功或是失敗,并且管理者會將這種反饋作為后續決策的重要參考。根據業績反饋理論,為了簡化決策過程,企業的管理者通常會將觀測到的業績的連續變化轉化為成功或者失敗這種分類測量。業績反饋給企業的決策者提供了有用的參考模式,企業可以基于過去的經驗從而對未來經營作出適應性調整。當企業的經營狀況與期望水平出現差距,會促使企業快速尋求并解決現存的問題,以確保回到企業的期望水平。基于已有理論,我國學者賀小剛,邊燕玲,張遠飛[1](2013)提出了“經營期望差距”這一概念,即企業實際經營業績與目標期望水平之間相差的程度。
“經營期望差距”這一概念在國內于2013年首次提出,尚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涉及經營期望差距的研究還相對較少,目前研究范圍主要涉及戰略變革[2](連燕玲,賀小剛,高皓,2014)、企業并購[3](徐淋,劉春林,2017)、研發投入[4](王菁,徐小琴,張元欣,2016)、風險承擔水平以及環保戰略[5](吳建祖,袁海春,2020)等,近期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投資、創新以及戰略變革等相關決策行為。文章通過梳理現有研究成果,從經營期望差距的概念、衡量方式和經濟后果這三個方面進行文獻綜述。
2?研究綜述
2.1?經營期望差距概念
經營期望又稱業績期望,現有文獻記載中最早提出經營期望概念的為?Hoppe(1930),其提出個體對于本身目標的追求會反過來影響其決策。接著Simon(1955)在研究組織行為學時,將“期望”的概念引入其中,提出管理者會對企業當前的經營狀況有一個主觀的判斷,該主觀判斷又會影響管理者之后的決策,并進一步形成企業行為理論。該理論提出了經營期望水平,即企業決策者在進行決策的時候,通過比較分析不斷進行調整后形成的“心理上的滿意參考點”。
當得到企業的實際業績低于期望業績的結論時,作為企業的管理人員會考慮企業本身存在的經營問題,認為目前屬于“經營損失”的狀態,認為企業正面臨著經營困境以及生存威脅,從而渴望通過積極的改變經營戰略以及改變決策方案來改變現有的經營現狀;反之,當企業的實際業績高于期望業績時,企業管理人員會對目前的經營情況感到滿意,認為當前的決策方案是值得肯定的,在這種狀態下獲得“滿足”而減少冒險決策來保持企業的穩定發展。因此,我國學者賀小剛,連燕玲,張遠飛[1](2013)根據企業實際業績與期望業績之間的差距提出了“經營期望差距”這一概念。國內學者對“經營期望差距”這一主題進行研究時,一般根據實際業績與期望業績之間的差距將其分為“順差”和“落差”,即實際業績高于期望業績和實際業績低于期望業績這兩種情況進行討論[6](連燕玲,周兵,賀小剛,等,2015)。
2.2?經營期望差距衡量方式
“經營期望差距”為實際業績與期望業績的差距。確定業績的衡量指標,根據以往經驗和已有文獻,一般采取企業通用的代表業績的財務指標,如總資產報酬率(ROA)、凈資產回報率(ROE)等。實際業績即企業當年財務報表中的實際數,而對于期望業績的衡量則比較復雜。“期望”實際上是一種決策者對經驗的主觀判斷,“期望業績”主要是一種企業想要達到的理想經營水平,形成于對過往經驗的學習,這種經驗來源于對比。首先是將當期的實際業績與自身的過往歷史業績進行縱向對比,得到自身業績的變化與波動情況。其次則是將自身的實際業績與同行業競爭對手的經營狀況進行橫向對比,從而得到企業本身在整個市場中的水平。總而言之,當前對“期望業績”的衡量主要包括縱向比較的歷史期望業績和橫向比較的行業期望業績兩類,并通過具體的計算公式得到業績期望水平,企業本期的期望業績由上期期望實際業績和上期期望業績加權相加得到[7](Chen,2008),連燕玲,劉依琳,鄭偉偉[8](2019)均采用此方法分別計算出歷史業績期望差距和行業業績期望差距,從而分別進一步地分析。也有學者將歷史業績期望差距與行業業績期望差距處理成一個綜合期望(Bromiley,2014;呂迪偉等,2018)進行相關分析。
2.3?經營期望差距的經濟后果
2.3.1?經營期望差距與企業投資效率之間的研究
經營期望差距對投資效率影響的早期研究大多集中在國外,國內學者近幾年才開始關注到兩者之間的關系,現有研究已經證實經營期望差距對企業的投資效率是有顯著性影響的,但是關于經營期望差距對投資效率的具體影響方向暫未達成統一意見。經營落差會傳遞出負向的業績反饋信號,投資者會對企業的盈利性產生懷疑,立即作出反應(Skinner?and?Sloan,2002),隨著落差的差距增大,管理者的危機意識會增強,對短期提高業績更加重視,企業決策者促使業績回歸期望水平的動機越強烈,從而忽視投資項目的長期收益,導致投資不足,增加非效率投資的程度。曹亞飛[9](2020)研究經營期望差距與非效率投資之間的關系,同時將期望差距分為經營期望順差和經營期望落差,研究結果發現,只要業績產生差距就會導致企業的非效率投資。潘亞嵐,徐婉薇[10](2021)經研究發現歷史期望差距與行業期望差距均會加劇企業的過度投資行為。郭蓉,文巧甜[11](2019)從業績反饋的視角探討企業投資行為,企業投資作為一項冒險行為決策,當企業處于順差狀態時,管理者將其現狀定義為滿意成功,傾向于保持現狀,公司的投資力度將會減弱。反之在落差狀態下,管理層會承受一定的業績壓力,企業改善業績的動機更加緊迫,為了恢復期望業績,管理層會增強對風險的容忍程度,更傾向于冒險性決策,增加投資行為,投資活動也會增多。
2.3.2?經營期望差距與企業創新之間的研究
現有學者對于經營期望差距與創新之間關系的研究已經十分豐富,大部分學者從業績反饋的視角探討了經營期望差距對創新投入資本、創新投入人員以及創新可持續性等方面的影響,但結論并不統一。當企業處于經營期望落差時,面臨經營危機,會更加積極探尋企業存在的問題,從而進一步爭取創新機會,增加創新投入。郭飛,吳秋生[12](2021)考察了2010—2019年A股上市企業數據,從創新的研發投入和研發投入資本化入手,發現經營期望落差與企業創新正相關。李健,曹文文,喬嫣,等[13](2018)從企業創新的可持續性進行研究,認為經營期望落差能顯著提升企業的創新可持續性。但也有學者認為企業行為決策的改變取決于決策參考點的不同,發現企業研發投入與經營期望落差之間呈現倒U形關系。賀小剛,鄧浩,等(2017)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期望落差與創新投入之間的正相關關系是存在拐點的,隨著企業經營落差的增大,面臨更大的經營危機,企業進行創新行為的動機會降低。當企業長期存在期望落差時,會使得企業研發投入變多,但當期望落差過大時,則不利于企業進行創新。
2.3.3?經營期望差距與企業戰略變革的研究
對于經營期望差距與企業戰略變革的影響研究國內的研究成果相對較為豐富。現有文獻關于經營期望差距對戰略變革影響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大多數學者都得到了經營期望差距與企業戰略變革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連燕玲,賀小剛,張遠飛[1](2014)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數據,實證檢驗經營期望差距對戰略調整的影響,結果認為經營期望差距與戰略調整正相關,原因在于當企業的經營期望差距擴大時,企業決策層更傾向于選擇進行戰略變革來挽救經營損失現狀。連燕玲,周兵,賀小剛[6](2015)發現管理者對威脅的反應能力總是強于對機會的反應力,處于經營困境的管理者傾向于追求冒險、通過戰略性變革試圖改變當前的命運現狀,規避當前的利益損失。也有學者考慮戰略變革時以變革投入為切入點,發現經營期望落差與變革投入之間呈現倒U形關系,隨著經營損失狀況的加重,企業的變革動機與變革能力會逐漸降低,從而變革投入減少。
2.3.4?經營期望差距其他經濟后果的研究
對于經營期望差距經濟后果的研究除了上述提到的投資效率、企業創新以及戰略變革外,也有學者將視角落到企業并購、家族企業、環保投入、財務造假等方面。吳小節,陳小梅,汪秀瓊,等[14](2021)以我國進行跨國并購的企業為研究樣本,實證檢驗經營期望差距對跨國并購模式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經營期望差距與企業采取獨資方式并購正相關。文曉霏(2020)在研究范圍上進行了限制,對我國的家族企業研究經營期望差距的相關問題,以創新投入為例,研究發現期望順差會抑制企業的創新投入,而期望落差與創新投入之間則呈現倒U形關系。吳建祖,袁海春[5](2020)經研究發現隨著企業經營期望落差的增大,企業的環保投入出現先增多后減少的局面,主要的解釋在于“窮則思變”與“人窮志短”兩個假說哪個為主導。連燕玲,劉依琳,鄭偉偉[8](2021)還研究了經營期望落差與企業財務造假之間的關系,隨著經營期望落差的增加,面對出現的經營壓力,企業管理者更傾向于采取更大程度的財務造假行為來應對。
3?研究述評
在綜合梳理有關經營期望差距的概念、衡量方式以及經濟后果這三個方面之后,文章提出了以下觀點和建議:
首先,“經營期望差距”這一概念在國內于2013年首次提出,研究尚在起步階段,盡管自這一概念提出后關于經營期望差距的相關研究逐漸出現,但國內的研究仍然較少,可供參考的文獻數量也不夠充分。大多數文獻只研究了經營期望對企業創新和戰略變革的影響,對于企業行為決策的研究尚待進一步完善,所涉及的研究領域有待進一步的拓寬。
其次,管理者出于對威脅的關注大于機會,國內關于經營期望差距的研究還較多地集中于經營期望落差,而常常忽視對經營期望順差的考慮。但是隨著國際市場的發展以及國內經濟技術的發展,出現了大批優勢企業,他們能夠實現較好的經營績效,盡管他們擁有了較好的資源與能力,以及相較于其他企業更多的發展機會,但在不確定性環境下,他們同樣面臨著戰略發展的困惑,經營業績優勢狀態下如何影響企業的決策行為有待進一步的探討研究。
另外,關于經營期望差距與企業行為決策之間的研究還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例如,對于企業投資行為的研究,經營期望差距對企業投資效率的研究尚未得到統一的結論,也未有權威研究表明經營期望差距對投資效率的影響機制是如何形成的,是通過影響企業本身的資源還是通過影響企業管理層進而影響企業的投資決策需要進一步的探究。
參考文獻:
[1]賀小剛,連燕玲,張遠飛.經營期望與家族內部的權威配置——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數據分析[J].管理科學學報,2013(16):63-82.
[2]連燕玲,賀小剛,高皓.業績期望差距與企業戰略調整——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4(11):119-132,188.
[3]徐淋,劉春林.不確定性環境下績效期望差距和企業并購行為研究——基于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7(10):122-127.
[4]王菁,徐小琴,孫元欣.期望績效差距對公司研發行為的影響——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J].經濟經緯,2016(31):120-125.
[5]吳建祖,袁海春.績效期望落差與企業環境戰略的倒U形關系研究[J].管理學報,2020,17(10):1453-1460.
[6]連燕玲,周兵,賀小剛,等.經營期望、管理自主權與戰略變革[J].經濟研究,2015(50):31-44.
[7]CHEN?WEIRU.Determinants?of?firms?backward-and?Forward-Looking?R&D?search?behavior[J].Organization?Science,2008,19(4):609-622.
[8]連燕玲,劉依琳,鄭偉偉.經營期望落差、管理自主權與企業財務造假[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21,23(2):46-60,92.
[9]曹亞飛.業績期望差距與企業非效率投資[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20.
[10]潘亞嵐,徐婉薇.業績期望差距、審計師行業專長與投資效率[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7(2):16-21,28.
[11]郭蓉,文巧甜.成功、失敗和灰色地帶的抉擇:業績反饋與企業適應性戰略變革[J].南開管理評論,2017,20(6):2.
[12]郭飛,吳秋生.業績期望落差能促進企業真實創新嗎——兼論高管來源和產品競爭度的調節作用[J].統計學報,2021,2(2):43-65.
[13]李健,曹文文,喬嫣,等.經營期望落差、風險承擔水平與創新可持續性——民營企業與非民營企業的比較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8(2):140-148.
[14]吳小節,陳小梅,汪秀瓊,等.績效期望差距對中國企業跨國并購進入模式的影響研究[J].管理學報,2021,18(4):502-511,520.
[作者簡介]潘文靜(1997—),女,漢族,安徽阜陽人,研究生,研究方向:財務管理,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