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桂芳
今年50 歲的張芳(化名),15年來一直為腹痛、腹瀉所困擾。吃完飯后,或者一著涼、精神緊張后就會覺得腹痛,欲排便,急迫難忍,大便溏薄不成形,排便后腹痛即可緩解。每天少則3~4 次,多則7~8次,給她的生活和工作帶來諸多不便。張芳只得辭職在家,拒絕一切社交,她害怕一出門就要找廁所的尷尬。奇怪的是,張芳每年都要做胃鏡,腸鏡也是隔兩年做一次,但每次檢查,醫生都排除了她器質性的病變。可她還是常常擔心,是不是醫生漏診了,否則這個病怎么會遷延不愈呢?
張芳究竟得了什么“怪病”呢?一次次的上醫院,一遍遍的專家門診,檢查做了無數,都沒查出器質性病變。但癥狀仍然不見好,還伴隨著焦慮、抑郁、失眠……張芳這是在“無病呻吟”嗎?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消化科戴寧教授說,這其實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病——“腸易激綜合征”。目前人群中有7%~15%的人患有此病,尤其以白領女性多見。
胃腸道是人體最敏感的器官,外在的食物刺激或者內在的情緒波動都可能引起胃腸道處于反應過度狀態,即胃腸道激惹,繼而出現腹痛或腹部不適伴排便習慣改變等一系列癥狀。腸易激綜合征中青年居多,女性多于男性,腦力勞動者多于體力勞動者,但需要排除器質性疾病,多數患者往往需反復多次就醫檢查后才能確診。
腸過敏、腸道痙攣、腸功能紊亂,這些你耳熟能詳的名詞,其實和腸易激綜合征是一回事。這是發病率較高的功能性疾病中的一種,也是一種慢性疾病,可持續幾年、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其發病可呈持續性,也可呈間歇性。根據其主要癥狀的不同,在臨床上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患者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癥狀常常為進餐、受涼、心理壓力增大、精神緊張等因素所誘發,發作時腹痛欲瀉,急迫難忍,大便溏薄不成形,次數多時可出現黏液,排便后腹痛可自行緩解。
患者主要表現為幾天排便一次或者雖每日排便但排便費力困難,并可伴有腹痛、腹脹或腹部不適等癥狀。
即便秘和腹瀉兩種癥狀在同一患者身上輪流出現,某一階段主要表現為腹瀉,而另一階段則主要表現為便秘。在臨床上以腹瀉型最為常見。這類病人往往可伴隨失眠、焦慮、抑郁、頭昏、頭痛等全身癥狀。
因此,腸易激綜合征是一組癥候群,以腹痛不適、排便次數改變、腹瀉與便秘排黏液便、稀水便或硬便等為主要癥狀。如果患者伴有腹部不適或疼痛,以及伴有排便后緩解、排便次數改變、大便硬度改變這三項中的兩項,需考慮腸易激綜合征的可能。
當然,功能性胃腸疾病是在排除炎癥、感染或腫瘤等器質性病變后作出的診斷。作為患者,要注意胃腸疾病的報警癥狀,如出現便血、貧血、體重明顯減輕、腹痛、腹瀉,伴有發熱、黑便等,就要及時排除器質性疾病。
腸易激綜合征目前的病因尚不明確,其病理生理學基礎是胃腸動力學和自身敏感性有關,飲食、精神等因素使癥狀復發或加重。并且該病有明顯的遺傳傾向,門診當中有不少是父母帶著孩子一起來看病的。
“我們醫院曾對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做過一個問卷調查發現:90%的患者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30%~50%認為會導致結腸癌。”醫生表示,雖然腸易激綜合征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但這是一個良性的疾病,千萬不要有恐慌情緒,它不會演變成癌癥,也不會縮短人的壽命。
盡管該病不會危及人的生命,但是長期反復發作的腹痛、腸功能障礙、腹脹等癥狀,會對人的生活品質造成一定的困擾,因此應該早期積極地治療。也可以通過飲食、行為、心理進行調整,只要控制好了,一樣可以帶病生存,活出生命的質量。”
對此醫生建議:
●要了解疾病,消除顧慮,提高治療信心。
●放松心情,適當減壓,要特別注意調整生活節奏,減輕壓力,多參加戶外運動,緩解緊張情緒,保持穩定的心態,以免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發現并記錄可能引起癥狀的食物并避免食用,盡量避免吃奶酪、巧克力、炸薯條,避免飲用咖啡、碳酸飲料等,忌用冷飲。
●飲食定量,切忌過饑過飽,腹瀉患者應食少渣、易消化、低脂肪食物,便秘者應多食纖維蔬菜、粗糧等。
●服用調節腸道菌群藥物,必要時加用解痙藥及抗抑郁藥。
目前,很多腸易激綜合征的患者往往都有“心理恐懼”,如有的患者因擔心某些食物會引起腹瀉而不敢進食,或回避一些應酬,或擔心頻繁腹瀉而放棄遠途旅行等,甚至還有不少人在應酬“飯局”前服用抗生素。
盲目應用或濫用抗生素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因為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腹瀉在一般情況下不是感染所致,所以長期反復應用抗生素治療易殺滅腸道有益菌,會導致菌群失調,不僅加重腹瀉,還容易合并腸道致病菌感染。
此外,一些“便秘型”的患者,往往會自行通便。醫生提醒,患者在自行通便時,由于一些通便藥物往往為刺激性瀉藥,含有番瀉葉、大黃等,口服由這些提取物制成的瀉藥,久之會導致結腸黑變病。這種結腸黑變病是一種以結腸黏膜色素沉著為特征的非炎癥性腸病,與腸道腫瘤的發生有關。
“因此,不管是腹瀉型還是便秘型的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在選擇藥物時,應及時就醫并在醫生檢查診療后按醫囑服藥治療。”與此同時,多數胃腸疾病患者對疾病的認識也存在一些誤區,往往內心充滿恐懼和焦慮。醫生提醒,胃腸是人體最大的情緒器官,腸易激綜合征表現出來的時常腹痛、便秘或者腹瀉的癥狀,其實與情緒波動有關,越是緊張焦慮,這些癥狀就越來湊熱鬧,導致頻繁就醫,反復檢查。因此,對腸易激綜合征的治療,強調綜合治療和個體化原則。患者要對自己的疾病有正確的認識,合理安排好生活、工作,學會調適心身壓力,是可以控制好該病的。
“文章開頭提到的張女士,通過醫生的解釋,對自身的疾病有了很清醒的認識。在藥物的輔助和自身的調整下,目前情況有了很大的改善。”醫生建議她每天寫飲食日記,把誘發自己疾病的一些食物“揪”出來;要保持樂觀的情緒,盡量讓精神得到放松;要積極調整生活方式,作息規律化;多出去走走,加強體育鍛煉,分散注意力。按照醫生的話如此堅持下來,張女士的排便次數已經明顯減少,焦慮、失眠的情況也改善許多。
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在飲食上應注意:
●飲食有規律能夠幫助消化系統建立秩序。
●少吃多餐。一次吃太多會導致胃氣脹和腹瀉。
●進食速度慢。狼吞虎咽會吞入更多空氣,導致腸氣和胃氣脹。
●充分咀嚼,讓唾液中的酶擁有更多時間消化食物并刺激胃液分泌。
●大量補充水分。水與腸內纖維結合,能夠增加大便體積,使其更易排出。腹瀉時又可起到補充體液的作用。
●拒絕高脂肪食物。粗茶淡飯更易實現均衡飲食,含脂肪和糖較低同時味重的食物可能有益腸道健康。
●增加有益菌。其中尤以乳酸菌和雙歧桿菌家族的益生菌以及嗜熱鏈球菌的功效最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