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龍輝
(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云南昆明 650091)
【關鍵字】 清代 煙瘴缺 時空分布
我國南方及西南邊疆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山高林密、雨水豐富,其高濕高熱的氣候環境易誘發地域性疾病,瘧疾就是其中的代表。“在近代醫學發展以前,中國人一直認為,瘧疾是通過一種有毒的空氣——‘瘴氣’傳染的惡性疾病。古人根據瘧疾發病都在南方,而南方經常會有一些霧氣,便認為瘧疾是瘴氣引起的。”(1)楊恒林、周紅寧編著: 《云南瘧疾》,云南科技出版社2015年版,第92頁。例如,云南在明清民間話語和視野下,就被描述為蠱瘴叢生之地。(2)張軻風: 《異樣的目光: 明清小說中的云南鏡像》,《明清小說研究》2012年第4期。煙瘴使當時人們心理產生極大的恐懼,南方邊疆“水路阻長,山嵐險惡,難免盜賊風波之虞,兼有寒暑瘴癘之疾,中途淹留,或以染病捐軀,或以違限革職”(3)王永吉: 《為敬陳銓政第拾玖本事》,張偉仁主編: 《明清檔案》第26冊,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版,檔號: B14910。,很多官員視其為畏途,朝廷選任官員出現難題,邊疆治理難以開展?;诖耍宄谀戏竭吔疅熣蔚貐^(4)本文所探討的煙瘴地區主要分布在廣西、云南等省的正式政區,與醫療史、環境史等所探討的煙瘴地區以及實際的瘴癘多發區并不吻合,這些區域中有些并未設立正式政區,沒有流官派駐(周瓊: 《清代云南瘴氣與生態變遷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同時,也和法治史所討論的清代流放制度中的“煙瘴地面”不盡相同,“煙瘴地面”多在交通沿線和中心城市附近,便于對于犯人的管理(陳功民: 《清代軍流〈道里表〉研究》,云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設置煙瘴缺,選任適宜官員,通過優撫方式激勵赴任,破解治理困局。其與臺灣例、海疆缺、苗疆缺、沿邊缺等特殊官缺,共同構成清代邊缺制度體系(5)邊缺是清代設置在邊疆民族地區的特殊官缺制度,是一種適應邊疆民族地區的地理、社會狀況而創設的官員選任辦法和人事管理制度(張軻風、戴龍輝: 《清前期“邊缺”與邊疆治理述論》,《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20年第4期)。,在邊疆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
近年來,學界開始針對煙瘴對邊疆治理的影響進行探討(6)巴羅(David A. Bello)的《去漢人不能久呆的地方: 瘴癘與清代云南邊疆地區的民族管理空間結構》指出煙瘴這一特殊地理環境對國家治理開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清廷不得已依靠土司進行管理(詳參陸韌主編: 《現代西方學術視野中的中國西南邊疆史》,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17—251頁);周瓊的《清代云南瘴氣與生態變遷研究》從環境史、生態史的角度,討論了瘴氣這一自然環境因素對民族分布格局、政治制度、城市建設等方面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蒼銘的《煙瘴對乾隆時期西南邊防政策的影響》試圖理清煙瘴這一自然客觀因素對清王朝在西南邊防政策的影響(《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張軻風運用文獻學和歷史地理學的方法,解析了“瘴氣說”產生的基礎,認為它是漢文化向邊疆地區滲透的特殊地理體驗(張軻風: 《“瘴氣”表述的起源、形成與空間表達》,《思想戰線》2009年第3期;張軻風: 《從“障”到“瘴”:“瘴氣”說生成的地理空間基礎》,《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9年第2輯)。,并對清代邊缺制度予以關注(7)蒼銘: 《清前期煙瘴對廣西土司區漢官選派的影響》,《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5年第3期;張中奎: 《清代“苗疆缺”官制研究》,《求索》2012年第8期;張振國: 《論清代“苗疆缺”的演變——以貴州省所屬文官為中心》,《清史研究》2017年第2期;張振國: 《清代海疆缺考論》,《史學月刊》2015年第9期;劉妍麗: 《清雍正時期貴州苗疆官員的選任制度》,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張振國: 《從優升到久任: 清代邊疆缺之演變——以云貴二省文官歷俸為中心的探討》,《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9年第2期;張軻風、戴龍輝: 《清前期“邊缺”與邊疆治理述論》,《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20年第4期。。其中付永杰分析了煙瘴缺文職官員選任制度的演變(8)付永杰: 《清代“煙瘴缺”制度演變考——以兩廣所屬文官為中心的探討》,《清史研究》2022年第1期;付永杰: 《乾隆時期瓊州煙瘴缺探析——以崖州為中心的歷史考察》,《南海學刊》2021年第3期。,但對煙瘴缺全面系統的探討依然缺乏。目前煙瘴缺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史層面,以時間為線索進行制度性梳理,對其設置、發展的動因一般總結為中央政策性調整帶來的響應式變動,但就制度而談制度,缺乏對時空演變的動態分析,無法將邊疆治理下的政區空間變化與職官制度發展相互聯系,形成體系性研究。本文擬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
清代前,煙瘴地區的職官選任問題受自然環境及邊疆治策所限,統治者們多被動應對,通常是對一般職官制度進行調整。雖存在從懲處性向獎懲并用的轉變,但邊疆煙瘴地區的職官選任及治理困局并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唐代出現的“南選”之制,應對南方煙瘴等地官員選任問題時(9)張澤咸: 《唐代“南選”及其產生的社會前提》,《文史》第22輯,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77—90頁;王承文: 《唐代“南選”與嶺南溪洞豪族》,《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1期。,多將煙瘴之地定為官員貶謫之處。宋朝則認為“山林翳密,多瘴毒,凡命官吏,優其秩奉”(10)《宋史》卷九〇《地理志》,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2249頁。,以優撫之策激勵赴任官員;同時強調人地適應性,“以新、恩、循、梅四州瘴地,選荊湖、福建人注之”(11)《宋史》卷一五九《選舉志》,第3722頁。,即選任能適應惡劣環境的官員。明初,因福建、湖廣、江西的一些州縣“其地亦瘴癘”(12)《明太祖實錄》卷一二二“洪武十二年春正月丁亥”條,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版。,官員往往不愿前往赴任,所以規定“考核不稱職及以事降謫者,不分南北,悉于廣東,廣西,福建汀、漳,江西龍南、安遠,湖廣郴州之地選用”(13)〔清〕 龍文彬: 《明會要》卷四八《選舉二》,中華書局1957年版,第895頁。,將赴煙瘴之地就職作為對犯錯官員的懲處。并規定這些官員三年任滿可以升調(14)〔明〕 申時行等: 《明會典》卷一二《吏部十一》,《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789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204頁。,相較于一般官員的九年時間大幅縮減??梢?,此時煙瘴地區雖為貶謫之地,但明朝為保障其地有官可治,在職官選任方面獎懲并用、恩威并舉。
清朝在統一進程中,疆域大幅拓展,邊疆民族地區被逐步納入直接管轄范圍。統治者們進而積極推動邊疆與內地間的行政管理一體化,在邊疆地區建立正式政區、派遣官員,由間接管控轉變為直接治理,邊疆治理模式與理念發生明顯變化。但此過程中,官員選任難度日趨增大: 清朝統一疆域形成后,清廷在邊疆建立正式政區,產生巨大職官缺口;邊疆地區治理體系建設相對落后,治理能力較為薄弱,清廷不斷深化邊疆治理體系,對邊疆官員治理能力的要求也不斷提升。
煙瘴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令原有職官制度難以在該地開展有效治理。原有職官制度選派的官員,多因科舉入仕,許多官員出自東部文教重地,對煙瘴地區的環境難以適應。吏部掣簽銓選任用官員,隨機選派赴任地,沒有充分考慮人地之間的適應問題,許多赴任官員因瘴癘疾病或水土不服而或病或故。特別是“粵西南寧、太平、慶遠、思恩四府,土司雜處,瘴癘薰蒸,官斯土者,病亡接踵”(15)《清圣祖實錄》卷一二五“康熙二十五年二月癸丑”條,《清實錄》第5冊,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22頁。,使官員對煙瘴地區望而卻步,南方邊疆出現“缺官”的情況。還有一些官員,對煙瘴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認識不足,在工作中常忽視地理環境等因素,以及與內地的差異,致使治理成效大打折扣。
要言之,鞏固清朝疆域和加強邊疆治理,是煙瘴缺產生的根本動因,惡劣的自然環境是煙瘴缺設立的客觀原因。而原有職官制度嚴重制約了對清朝邊疆煙瘴地區的治理,創立新的職官制度勢在必行。
康熙二十年(1681),三藩之亂平定,南方諸省重新回歸中央政府的直接治理。中央厘定政區、派遣官員,在地方重建治理體系,但南方邊疆復雜的政治環境及惡劣的自然條件,煙瘴地區“缺官”問題日趨突出,亟待解決。
與此同時,臺灣例的創立為煙瘴地區職官選任制度的訂立提供了借鑒。清廷收復臺灣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創立臺灣例,確定官員三年俸滿即升(16)《清圣祖實錄》卷一一四“康熙二十三年正月丁亥”條,《清實錄》第5冊,第176頁。,以體恤優撫的方式激勵官員赴任,緩解了“缺官”問題和邊疆地區的治理壓力。于是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廣西按察使黃性震在考察廣西南寧、太平、慶遠、思恩四府煙瘴情形及職官情況后,認為處在煙瘴地區的粵西四府官員“如三年內,果稱厥職,照臺灣例即加優升,以示鼓勵”(17)③ 《清圣祖實錄》卷一二五“康熙二十五年二月癸丑”條,《清實錄》第5冊,第322頁。,以“俸滿優升”進行優撫,可激勵賢員赴任煙瘴缺。清廷經過商議批準了這一建議,并規定赴任官員不再通過中央銓選產生,而由當地督撫題補適宜官員出任,“嗣后此四府所屬各官,吏部停止銓選,令該督撫于品級相當見任官員內,揀選通判、知縣以上,具疏保題調補。”③至此,地處煙瘴地區的廣西南、太、慶、思四府官員,由督撫就近揀選“熟悉風土”之員保題調補,三年俸滿即行升用。以“揀選題補”和“俸滿優升”為原則的煙瘴缺制度正式創立。
清廷在廣西創立煙瘴缺后,逐漸將其推廣到情況類似的云南、海南等地。康熙三十七年(1698),云貴總督王繼文及云南巡撫石文晟上疏,認為云南元江、開化、廣南、廣西四府接連廣西且煙瘴亦甚,需選任熟悉風土之員,建議照廣西煙瘴缺保題調補官員,三年俸滿升用。(18)北大移交題本: 康熙五十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吳存禮: 《為極邊瘴癘實甚等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2-01-02-2273-004。朝廷隨即議準,云南也開始設置煙瘴缺。雍正元年(1723),因廣東海南島上的瓊州府“與福建臺灣無異,地方瘴癘與廣西南、太、慶、思相同,而水土惡毒更甚”(19)〔清〕 傅泰: 《為盛興均沾章程自一崖州教職望彼皇仁事》,張偉仁主編: 《明清檔案》第46冊,檔號: B26053-B26054。,在崖州、陵水、感恩、昌化四州縣設置煙瘴缺。
雍正、乾隆時期,清廷在邊疆地區大規模實行“改土歸流”政策,云南、廣西進行相應的政區調整并新設府州,推動邊疆治理的發展。此過程中,煙瘴缺作為一項強有力的保障性職官制度被廣泛施行于煙瘴地區,在適用范圍、選任方式、歷俸年限、考核標準等方面也伴隨著邊疆治理的深化而進行因時因地的調整。
首先,擴大煙瘴缺適用范圍,將武職納入其中。康熙五十二年(1713),廣西提督張朝午上疏建議,將廣西西部武職,照文職例適用煙瘴缺,中央批準。(20)《清圣祖實錄》卷二五六“康熙五十二年十月乙亥”條,《清實錄》第6冊,第534頁。雍正四年(1726)云南元江、普洱地區土司想要擺脫中央管控(21)⑧⑨ 〔清〕 鄂爾泰: 《為乘藉兵威剿滅猓賊事》,〔清〕 允祿、鄂爾泰等編: 《朱批諭旨》第26冊,光緒十三年本,第4頁。,清廷隨即出兵。第二年事態平息,云貴總督鄂爾泰戰報中提及此次出征“其時正值盛暑,瘴癘熏蒸,官兵染瘴,甚至病故者屢報到臣”⑧,共傷亡官兵292名,其中因染瘴病故者達234名,占總數的80.1%。⑨于是建議將元江協廣南、普威二營劃入煙瘴缺,清廷同意其請求。(22)《清世宗實錄》卷六一“雍正五年九月庚辰”條,《清實錄》第7冊,第942—943頁。乾隆二年(1737),廣東按察使王恕建議,“崖州營參將守備等官,照煙瘴文職例二年報滿,更換升用”(23)《清高宗實錄》卷五五“乾隆二年十月己酉”條,《清實錄》第7冊,第912頁。,清廷議準,將瓊州府武職定為煙瘴缺。武職煙瘴缺作為軍事強制力而存在,保障了煙瘴地區正式政區的建立,推動了邊疆治理的開展。同時,煙瘴缺中武職與文職在制度設置及空間分布上相互依托、互為補充。完整的職官治理體系與軍政并治的局面為邊疆煙瘴地區的有效治理提供了“雙保險”。
其次,以“人地相宜”為準則,運用多種方式選擇適宜官員赴任煙瘴缺。煙瘴缺在“揀選題補”時便就近揀選“熟悉風土”的官員,希望發揮其“能耐煙瘴”之優勢,以達到瘴區官員選任“人地相宜”的效果。如桂西四府煙瘴缺官員,由督撫從桂東五府現任官員中選取(24)《清圣祖實錄》卷二五六“康熙五十二年十月乙亥”條,《清實錄》第6冊,第534頁。,云南以及廣東瓊州府煙瘴缺官員也是從省內適宜官員中挑選。(25)北大移交題本: 康熙五十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吳存禮《為極邊瘴癘實甚等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2-01-02-2273-004;〔清〕 隆科多: 《題議廣東瓊州所屬水土最為惡毒州縣官員請準調補等事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 《雍正朝內閣六科史書·吏科》第12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頁。隨著煙瘴缺不斷增設,省內官員無法滿足督撫題補,清廷開始實行“揀選候補”政策,提前從自然環境相似的鄰省揀選官員發往煙瘴缺省份,在地候補以備任用。(26)內閣吏科題本: 乾隆三年六月初三日,鄂爾泰《題為遵議兩粵地方人員調補并染瘴身故官員拯恤例章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2-01-03-03499-006。
再次,靈活設置歷俸年限,滿足各煙瘴地區差異化治理需求。煙瘴缺設立之初,均定為三年俸滿優升,這在具體實施中暴露出一些問題,各地官員也提出了調整要求。雍正二年(1724),時任廣西提督的韓良輔發現煙瘴缺官員“身未入境,早已屈指遷期,何暇慮及民事;即有賢員不敢粉飾期滿,然至土俗人情盡諳,而俸期已滿”(27)〔清〕 韓良輔: 《奏為請酌停邊員三年即升之例使得盡心教養以廣皇仁事》,〔清〕 允祿、鄂爾泰等編: 《朱批諭旨》第11冊,第15頁。,建議將煙瘴缺任期延長至九年。此建議雖經商議未被采納,但為之后煙瘴缺歷俸年限的調整提供了借鑒。雍正六年(1728),廣西巡撫金鉷疏稱“泗城府西隆州、西林縣皆地處極邊,水土最為惡劣”(28)⑥⑦ 內閣吏科題本: 乾隆三年四月十九日,張廷玉《題為遵議廣西巡撫題太平府通判吳大猷邊俸期滿請撤回升用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2-01-03-03491-010。,建議調整歷俸年限。第二年,朝廷經過討論認為這些地方“水土惡劣,不便久留,雖據情理而言,但推升之員,既已熟悉風土,非初到者可比,或本人情愿再留原任,以圖上進,亦未可定”⑥,于是將太平府通判,泗城府知府、同知,西隆州知州,西林縣知縣五缺,改為三年俸滿可升銜留任三年⑦,適當延長熟悉風土、人地相宜官員的歷俸時間,有利于煙瘴地區有效治理的開展。之后,各地煙瘴缺歷俸年限都進行相應調整。云南、廣西文職佐雜官和廣東瓊州府文職以三年俸滿為主;廣西多數文職正印官、武職及廣東瓊州府武職以五年俸滿為主;廣西水土最惡地區的文職正印官,其煙瘴缺為三年俸滿升銜留任三年。(29)〔清〕 托津等: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卷五一《吏部·漢員遴選》,沈云龍主編: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65輯,文海出版社1991年版,第2380—2381頁。
最后,在煙瘴缺制度中加入政績考核內容,保障治理成效。煙瘴缺創設的目的在于保障邊疆煙瘴地區的有效治理,但其缺乏監管的優升政策往往產生副作用。雍正元年,前云南開化總兵、時任正藍旗漢軍副都統的朱廷柱發現煙瘴缺“非有鉆刺者,不能調補,且無暇治理民情,先索三年之費用,再尋升任之盤纏,每年之內,其府廳經歷,必有一升一調,送往迎來,百姓不勝其苦”(30)〔清〕 隆科多: 《題云南開化元江廣西廣南四府文官仍照舊于本省官員內揀選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 《雍正朝內閣六科史書·吏科》第6冊,第276—277頁。。煙瘴缺成為投機官員升遷以及盤剝百姓的工具,不利于地區治理。雍正二年,廣西煙瘴缺增加官員考核標準:“果能興行教化,易風移俗,勞來勸墾,益賦增丁”(31)〔清〕 楊超曾: 《揭報調補縣官》,張偉仁主編: 《明清檔案》第75冊,檔號: B42638-B42639。,方可升遷;同年廣東瓊州府煙瘴缺也規定“清廉愛民,才守兼優者”(32)〔清〕 隆科多: 《題議廣東瓊州所屬水土最為惡毒州縣官員請準調補等事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 《雍正朝內閣六科史書·吏科》第12冊,第3頁。才能升用;云南煙瘴缺同樣加入俸滿考核的規定。在俸滿優升中加入硬性政績考核標準,在保障煙瘴缺優撫條件的同時,強化官員的地方治理職責,以升遷為激勵,以考核為監管,恩恤與鞭策并行,使官員安心于瘴地之治。
雍乾時期煙瘴缺制度的調整,均在邊疆治理推進的背景之下進行。至乾隆中期,其制度調整基本完成,形成了相對完善的制度框架,具體情形可總結為表1。

表1 乾隆中期煙瘴缺基本情況統計
綜上所述,清代煙瘴缺的創制是邊疆治理需求和煙瘴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共同驅動的;它遵循“人地相宜”的宗旨,形成“揀選題補”“俸滿優升”的原則。伴隨著“改土歸流”的推進,清廷對其不斷進行制度調整,形成了文武職全覆蓋、官員選任針對性、俸滿年限多樣性、政績考核保障性的煙瘴缺制度框架。
清代煙瘴缺主要分布在廣西、云南以及廣東瓊州府等地區,隨著雍乾時期大規?!案耐翚w流”被廣泛設置。各地煙瘴缺在制度與架構方面基本一致,但具體設置與分布會針對各區域不同情況與治理需求相應調整,并伴隨邊疆治理的發展形成各自的特點。
廣西煙瘴缺主要分布在西部,東部維持全國通行的職官制度,呈現二元性的治理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廣西煙瘴缺空間分布示意資料來源: (1) 〔清〕 阿桂等: 《欽定吏部則例(乾隆四十八年)》“漢官銓選”卷三《升補》,故宮博物院編: 《故宮珍本叢刊》第282冊,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261—262頁; (2) 〔清〕 托津等: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卷五一《吏部·漢員遴選》,沈云龍主編: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65輯,文海出版社1991年版,第2357—2367頁; (3) 〔清〕 托津等: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卷四四五《兵部職制》,沈云龍主編: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65輯,第997頁; (4) 〔清〕 允祹等: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乾隆朝)》卷一〇四《武選清吏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史部第382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134—135頁; (5) 譚其驤主編: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8冊《清時期》“廣西”圖,中國地圖出版社1987年版1996年印刷,第46—47頁(底圖依據)。
東西部迥異的風土人情,是廣西二元治理結構產生的主因。桂東自然環境近于內地,開發較早,且長期為廣西政治文化中心,治理體系健全,通行的職官制度足以滿足地方治理需求。桂西多為自然環境惡劣的煙瘴地區,又是土官、土司的主要分布區,在大規?!案耐翚w流”前,設置流官的一般州縣只有18個,而土州縣多達23個。(33)《清圣祖實錄》卷一二五“康熙二十五年二月癸丑”條,《清實錄》第5冊,第322頁;郝浴等: 《廣西通志》卷三《沿革》,京都大學近衛本藏康熙二十二年刻本影印版,第13—33頁。乾隆時期的兩廣總督楊應琚總結道:“桂、平、梧、潯四府,民情淳樸;南、柳二府,兵民雜處,風俗澆漓;太、鎮、泗、思、慶五府,土俗愚悍。”(34)《清高宗實錄》卷四七九“乾隆十九年十二月甲戌”條,《清實錄》第14冊,第1191頁。煙瘴缺設置在自然環境特殊、社會情形復雜的廣西西部,從職官角度保障了該地的有效治理。
隨著雍乾時期“改土歸流”推進,廣西煙瘴缺的空間分布范圍擴大,設置更為密集、有層次。煙瘴缺重點分布在左、右江流域,此為煙瘴之地,土司、土官眾多,且流域內鎮安、太平兩府與安南接壤,復雜、嚴峻的邊疆形勢對軍事實力提出要求,故將文、武職煙瘴缺廣泛設置,使地方治理有效開展,保障了邊疆地區的穩定。另一重點分布區為廣西西北部的泗城、慶遠兩府。泗城地處桂、滇、黔三省交界,自然環境惡劣且有大量少數民族聚居,雍正時期,清廷將其升為統縣政區并設置煙瘴缺;慶遠府西部的東蘭州在“改土歸流”后也廣泛設置煙瘴缺,泗城、慶遠兩府煙瘴缺漸連為一體。同時,廣西煙瘴缺的設置與分布還呈現文職、武職間相輔相成的特征,文職官員在“改土歸流”的進程中隨國家“邊缺”體制一同深入邊疆煙瘴地區進行地方治理;煙瘴缺武職作為國家強制力,配合設置,強化地方管控力量,保障地方安定。
廣西煙瘴缺的設置從職官屬性上可分為三類,即一般州縣職官、土州縣掌印官和土州縣佐貳官。一般州縣設置煙瘴缺是從其特殊的自然、社會情形進行考量,以優撫方式保障有官可用。定為煙瘴缺的土州縣掌印官,多是由佐貳官改設或新設的州判、州同,以取代土司、土官成為地方行政主導,推動地方治理方式的轉變。在未完成“改土歸流”的土州縣中派遣流官,設置煙瘴缺佐貳官,對其土司、土官進行監管,并逐漸推進中央行政力深入,為之后徹底“改土歸流”進行準備。經過統計可知,廣西三類煙瘴缺的數量和占比,在不同時期均有所變化,具體情形如表2所示。

表2 清代廣西文職煙瘴缺設置統計
由表2可以看出,首先,土州縣佐貳官煙瘴缺數量及占比明顯下降。伴隨著“改土歸流”,土官、土司逐漸裁撤,煙瘴缺中土州縣佐貳官或改為掌印官,或直接取消,如從雍正四年開始陸續“改廣西太平府屬之江州、太平、萬承、龍英,慶遠府屬之東蘭,思恩府屬之田州等六州吏目,俱為州同;太平府屬之安平、憑祥,思恩府屬之向武等三州吏目,俱為州判”(35)《清世宗實錄》卷五〇“雍正四年十一月辛亥”條,《清實錄》第7冊,第757頁。,定為煙瘴缺。至清后期其數量僅余6個,占比僅17.14%。其次,煙瘴缺中的土州縣掌印官維持著動態平衡。一些掌印官隨著土州縣改為一般州縣而被裁撤,但另一些佐貳官又因土司、土官的裁撤而升為掌印官,故其數量在消長中呈現平衡狀態。再次,一般州縣煙瘴缺占比明顯增加。雍正時期,煙瘴缺三類職官幾乎各占三分之一。進入乾嘉時期,越來越多的土州縣徹底完成“改土歸流”,所設職官成為一般州縣煙瘴缺。最后,煙瘴缺整體數量呈下降趨勢。伴隨著邊疆煙瘴地區治理深化和農業開發,部分地區治理形勢和自然環境有了大幅改善,“瘴氣全消,與內地無異”,煙瘴缺開始裁撤。如乾隆四十五年(1780),思恩府知府退出煙瘴缺序列(36)〔清〕 托津等: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卷五一《吏部·漢員遴選》,沈云龍主編: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65輯,第2366—2367頁。;嘉慶二十年(1815),左州知州、太平府經歷也不再定為煙瘴缺(37)〔清〕 昆岡等: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光緒朝)》卷六七《吏部漢員遴選》,《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799冊,第171頁。。
廣西的煙瘴缺制度,從職官角度保障了邊疆的治理,也針對桂西特殊自然、社會情形進行了適應性設置。廣西整體呈現的二元性治理結構,是國家治理進程中的一個過渡,也是深化邊疆煙瘴地區治理體系的需要。而煙瘴缺的時空演進與設置特征,隨著雍乾時期“改土歸流”快速發展和邊疆治理不斷深化,存在著一個向西部推進的過程,也是治理二元性向一體化發展的體現,有利于推進邊疆地區快速融入國家的統一治理格局之中。
云南煙瘴缺主要分布在其南部地區,伴隨著國家行政力向邊疆地區的深入而不斷發展,具有明顯的“沿邊”屬性。至嘉慶時期,云南煙瘴缺的分布情況如圖2所示。

圖2 清嘉慶二十五年云南煙瘴缺空間分布示意資料來源: (1) 〔清〕 阿桂等: 《欽定吏部則例(乾隆四十八年)》“漢官銓選”卷三《升補》,故宮博物院編: 《故宮珍本叢刊》第282冊,第263—264頁; (2) 〔清〕 托津等: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卷五一《吏部·漢員遴選》,沈云龍主編: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65輯,第2369—2387頁; (3) 〔清〕 托津等: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卷四四五《兵部職制》,沈云龍主編: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68輯,第992—1009頁; (4) 〔清〕 明亮等: 《欽定中樞政考(道光五年)》卷三《題調》,故宮博物院編: 《故宮珍本叢刊》第326冊,第247頁; (5) 譚其驤主編: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8冊《清時期》“云南”圖,第48—49頁(底圖依據)。
云南南部屬熱帶、亞熱帶氣候,高溫潮濕、山高林密,自然環境惡劣;且地方土司眾多,國家治理薄弱。雍乾時期,隨著軍事征討與大規?!案耐翚w流”的開展,中央行政力越過哀牢山到達瀾滄江流域,通過建立正式政區加強邊疆治理。煙瘴缺因其能夠緩解職官選任困難,提升邊疆地區治理能力,故在滇南不斷發展,時空分布呈現若干特征。
第一,云南煙瘴缺的設置呈現“此消彼長”的態勢。煙瘴缺在云南設立之初,分布于元江、開化、廣南、廣西四府。(38)北大移交題本: 康熙五十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吳存禮《為極邊瘴癘實甚等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2-01-02-2273-004。雍正二年,云貴總督高其倬認為“今彌勒州地方,人煙漸稠,嵐瘴漸息,已似內地”,“開化一府,昔時煙瘴頗重,今已漸輕”(39)〔清〕 高其倬: 《題云南彌勒州員缺改歸部選及開化等府員升轉改為五年等事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 《雍正朝內閣六科史書·吏科》第15冊,第177頁。,建議將其移除煙瘴缺序列,清廷隨即議準。(40)〔清〕 隆科多: 《題請云南元江等府·官員三年俸滿題保升用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 《雍正朝內閣六科史書·吏科》第16冊,第128—132頁。同年,哀牢山南緣的威遠、鎮沅等地發生動亂,威遠州土知州刀光煥等支持、庇護“叛匪”,并與其結姻拜盟。(41)〔清〕 高其倬: 《奏聞野賊情形并參流土不職事》,〔清〕 允祿、鄂爾泰等編: 《朱批諭旨》第45冊,第23頁。動亂平定后,清廷將不法土知州拿獲嚴懲,隨即對威遠進行“改土歸流”,設置威遠直隸廳,并將派遣流官定為煙瘴缺。之后,隨著“改土歸流”和邊疆治理的推進,滇東南廣西、廣南、開化三府,煙瘴缺逐漸減少;而在滇南元江、鎮沅、普洱等府大量設置煙瘴缺,主要分布區域越過元江以及哀牢山,進入到瀾滄江以東的廣大地方。煙瘴缺分布的“此消彼長”,體現了邊疆治理的深化。
第二,云南煙瘴缺主要分布在“沿邊”地區,并不斷向邊疆地區推進。這里所說的“沿邊”是指已建立政區、派遣流官的邊疆地區,隨著“改土歸流”和邊疆治理的發展,清廷不斷新設正式政區,煙瘴缺作為流官開展直接治理的保障,其設置也進一步深入邊疆。乾隆三十五年(1770),清廷對云南南部正式政區進行大調整。經過調整,景東、鎮沅、順寧等府級政區設立(42)〔清〕 托津等: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卷五一《吏部·漢員遴選》,沈云龍主編: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65輯,第2380—2381頁。,滇南地區所設正式政區已抵近瀾滄江,國家行政力深入到哀牢山、瀾滄江地區,煙瘴缺也伴隨著流官的派遣及地方治理體系的建立,在邊疆地區廣泛設置。
第三,云南煙瘴缺的分布還有文武并治、綜合治理的特點。武職煙瘴缺被設置在邊疆正式政區的前沿,毗鄰車里宣慰司等地,以及重要交通節點地區,軍事鎮戍意味明顯。同時,它也為文職煙瘴缺在邊疆煙瘴地區開展治理提供支撐與保障,兩者之間在設置與空間分布上相互依托,相輔相成。云南文職煙瘴缺的官職類型中,不僅有州縣正職和雜職,還有學政類以及鹽井等官員。(43)〔清〕 允祹等: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乾隆朝)》卷八《文選清吏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378冊,第215頁。學政類官員從科舉制度與思想文化兩個方面,建立起民眾的國家認同。邊疆煙瘴地區的鹽井,兼有資源獲取與邊疆治理的雙重性,將鹽井官員定為煙瘴缺,可以保障邊疆戰略資源的安全,加強對重要經濟物資的控制。可見清廷對云南邊疆煙瘴地區綜合治理的重視。
煙瘴缺作為中央行政力向邊疆地區推進的制度保障,配合著正式政區的創建,其設置分布逐漸向邊疆地區深入。在煙瘴地區建立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推動了邊疆治理的開展。
清廷在海南島設置瓊州府,隸屬于廣東省。“瓊州一府與安南、暹羅外洋鄰近,五指、黎峒諸山聚居于中,州縣環處海邊,遠在海外,與福建、臺灣無異,地方瘴癘與廣西南太慶思相同,而水土惡毒更甚。”(44)〔清〕 傅泰: 《為盛興均沾章程自一崖州教職望彼皇仁事》,張偉仁主編: 《明清檔案》第46冊,檔號: B26053-B26054。可見,瓊州地區兼具海島屬性以及煙瘴盛行的自然特點,其煙瘴缺時空分布與上述特征相符,具體情況見圖3。

圖3 清嘉慶二十五年廣東瓊州府煙瘴缺空間分布示意資料來源: (1) 〔清〕 阿桂等: 《欽定吏部則例(乾隆四十八年)》“漢官銓選”卷三《升補》,故宮博物院編: 《故宮珍本叢刊》第282冊,第257—259頁; (2) 〔清〕 托津等: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卷五一《吏部·漢員遴選》,沈云龍主編: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65輯,第2351—2357頁; (3) 〔清〕 昆岡等: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光緒朝)》卷六七《吏部漢員遴選》,《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799冊,第168頁; (4) 〔清〕 明亮等: 《欽定中樞政考(道光五年)》卷三《題調》,故宮博物院編: 《故宮珍本叢刊》第326冊,第246頁; (5) 譚其驤主編: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8冊《清時期》“廣東”圖,第44—45頁(底圖依據)。
瓊州府煙瘴缺從東北向西南呈現明顯的梯度分布。首先,煙瘴缺多設置在環島一周的正式政區中。島嶼中央的山地森林,自然環境復雜且少數民族聚居,則開展治理較為困難,行政力難以深入,政區設置滯后。此外,清廷在中央地帶設立了定安縣太平司巡檢和瓊山縣水尾司,定為煙瘴缺(45)〔清〕 阿桂等: 《欽定吏部則例(乾隆四十八年)》“漢官銓選”卷三《升補》,故宮博物院編: 《故宮珍本叢刊》第282冊,第259頁。,以此加強管控,確保整個區域穩定。值得注意的是,瓊州府煙瘴缺分布并不均勻,呈現出南重北輕的態勢。畢竟北部離大陸較近,中央行政力便于到達;而南部山水阻隔、路途較遠,就需多設煙瘴缺保障地方治理。
其次,瓊州府煙瘴缺根據各地不同情形,在歷俸年限上進行等級劃分,形成從南向北的梯度分布特征。文職煙瘴缺歷俸年限各有不同: 崖州、感恩、昌化、陵水四州縣正印官及其佐雜官員,為三年俸滿煙瘴缺;儋州、萬州二州正印官及其佐雜官員以及薄沙司、龍滾司兩巡檢,為五年俸滿煙瘴缺;定安縣太平司巡檢、瓊山縣水尾司巡檢,則定為三年俸滿加一級留任三年的六年俸滿煙瘴缺。(46)〔清〕 阿桂等: 《欽定吏部則例(乾隆四十八年)》“漢官銓選”卷三《升補》,故宮博物院編: 《故宮珍本叢刊》第282冊,第257—259頁;〔清〕 托津等: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卷五一《吏部·漢員遴選》,沈云龍主編: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65輯,第2351—2357頁;〔清〕 昆岡等: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光緒朝)》卷六七《吏部漢員遴選》,《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799冊,第168頁。武職煙瘴缺中,崖州營為二年俸滿,儋州營、萬州營為五年俸滿。這形成了從東北到西南的三級梯度: 東北部為普通官缺,中部為五年或六年俸滿煙瘴缺,西南部為三年俸滿煙瘴缺??梢姛熣稳钡脑O置根據不同的治理需求進行了相應的區域化調整,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海南島邊疆治理存在的南北差異。
綜上所述,清代煙瘴缺的創立是為解決因地方性的艱苦自然社會環境導致的職官設置和治理問題,基本分布在南方邊疆水土惡劣的煙瘴地區。各區域所設煙瘴缺,針對自然特點、邊疆形勢、民族情形、治理需求等,在具體設置上進行適應性調整,形成各自的時空分布特征。廣西呈現二元治理格局,煙瘴缺的設置與分布是治理一體化進程的前序與基礎;云南煙瘴缺呈“沿邊”分布態勢,是中央行政力向邊疆推進的保障;廣東瓊州府煙瘴缺為梯度分布,是國家治理順應海島特殊自然環境的表現。
煙瘴缺是清朝邊疆治理中的一項制度創新,與臺灣例、海疆缺、苗疆缺、沿邊缺等特殊官缺共同構建了清代邊缺制度體系,在邊疆民族地區發揮著重要作用。煙瘴缺制度既與其他邊缺制度具有同質性,又有自身特殊性。
煙瘴缺奉行的“揀選題補”“俸滿優升”原則,是與其他邊缺制度的同質性特征。“揀選題補”是由地方督撫或皇帝使用調補、升補、簡選等方法,打破因吏部掣簽銓選出現官員隨機任用的問題,通過地方督撫的知人善用,以及皇帝的因需選任,使“人地相宜”之員赴任邊疆?!百簼M優升”原則跳出已有的較俸升轉方式(47)清代官員只有實任官職才有俸祿,食俸時間即為官員實任官職的資歷。較俸就是進行食俸時間的比較,食俸時間長者優先升轉。參見朱金甫、張書才主編: 《清代典章制度辭典》,第562頁。,明確俸滿官員保題升用,不用候補,增加了升遷機會,提高了時效性,以激勵機制和優撫政策保障官員安心于邊疆之治。其中,“揀選題補”最早在煙瘴缺中施行,后被其他邊缺引用,最終成為邊缺體系的重要制度原則。(48)《清圣祖實錄》卷一二五“康熙二十五年二月癸丑”條,《清實錄》第5冊,第322頁。
此外,煙瘴缺設置在水土惡劣的邊疆煙瘴地區,相較于其他邊缺,在制度上更加重視優撫性,明確適宜性。中央設置“煙瘴缺”的目的之一,是為體恤赴任煙瘴地區的官員,其歷俸時間多為三年,較之苗疆缺、沿邊缺等五年起步的久任之制(49)內閣吏科題本: 乾隆二十五年,傅恒《題為遵議湖南省請將永順府知府等缺設為宜令久任邊缺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2-01-03-05700-031;內閣吏科題本: 乾隆二十五年七月初三日,傅恒《題為遵議請以苗疆俸滿留任等員盡先補用知府等員缺以益苗疆吏治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2-01-03-05677-012。要短,以縮短年限的方式,進一步激勵賢員赴任。此外,朝廷還從升轉方式上強化優撫。如乾隆三十年(1765),因“普洱一府……水土惡劣迥異尋常,濕熱熏蒸”(50)內閣吏科題本: 乾隆三十年八月二十四日,傅森《題為遵議云南省廣南府等煙瘴夷疆各缺名實不符恭請更易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2-01-03-06033-020。,普洱鎮總兵官雷霖受瘴身故,普洱府知府王坦染瘴難痊回籍調理,清廷因此決定普洱府煙瘴缺官員三年俸滿可立即撤回升用,不必因公滯留當地或再任煙瘴。其他水土最惡的煙瘴缺,也相繼施行俸滿即撤回內地的升用方式,減少官員身處煙瘴地區的時間,降低亡故風險。
煙瘴缺制度對適宜性的強調主要體現在官員選任上。煙瘴缺官員的來源明確規定: 或為任職過煙瘴地區周邊府縣“熟悉風土”之員(51)《清圣祖實錄》卷二五六“康熙五十二年十月乙亥”條,《清實錄》第6冊,第534頁。;或為來自自然環境相似的鄰近籍貫“能耐煙瘴”之人(52)內閣吏科題本: 乾隆三年六月初三日,鄂爾泰《題為遵議兩粵地方人員調補并染瘴身故官員拯恤例章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 02-01-03-03499-006。。煙瘴缺在邊缺體系中最為強調優撫與適宜,這是惡劣的自然環境與特殊的治理需求所決定的,重視優撫性從而使煙瘴地區有官可治,明確適宜性保障了長效治理的開展,從職官角度推動了邊疆治理的深化。
煙瘴缺創設的目的,在于選任賢員赴任煙瘴地區,將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相關制度帶入邊疆,提升地方治理能力。煙瘴缺在邊疆治理深化中的功用,可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建立治理體系,促進邊疆地區從間接管控向直接治理轉變。煙瘴缺多設置在改流政區,此前多由土司、土官間接管控。清廷通過煙瘴缺選任流官,逐漸建立起基層治理體系,以安撫民眾、治安防范、賦稅征收等為重點,開展有效直接的治理。如乾隆五十七年(1792)任職順寧府緬寧通判煙瘴缺的阿霖,“編立保甲,稽查邊隘,奸匪絕跡,地方寧謐,審理詞訟,秉公剖斷”(53)〔清〕 譚尚忠: 《題報通判邊俸期滿稱職請準撤回內地候升》,張偉仁主編: 《明清檔案》第262冊,檔號: B147852。。
其二,推動邊疆發展,克服煙瘴危害。邊疆煙瘴地區發展滯后,自然環境惡劣,影響正常生產、生活的開展。因此,煙瘴缺官員一方面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如乾隆朝的普洱府寧洱縣知縣杜最在任內發展農業,“普洱地方向不產麥,捐給籽粒,教民種藝,現多成熟”(54)〔清〕 張允隨: 《揭為署縣俸滿稱職照例保題升用》,張偉仁主編: 《明清檔案》第118冊,檔號: B66394。,農耕生產水平有了較大提升;另一方面,積極因應煙瘴問題,如乾隆十二年(1747)任職鎮沅府經歷的朱文珮,“捐買藥料,療瘴濟人”(55)〔清〕 愛必達: 《題報經歷俸滿稱職照例保題請升》,張偉仁主編: 《明清檔案》第170冊,檔號: B95264。。
其三,發展文教風化,增進認同。煙瘴地區多處邊疆,文教落后、風俗迥異,國家認同意識淡薄。煙瘴缺官員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發展文教,以此增強邊疆地區民族對國家的認同。同時,清廷還將學政類官員劃入煙瘴缺作為保障。如雍正時廣南府經歷金士榮,“自到任以來,跟同知府宣講圣諭十六條,及御制訓飭士子文,漢彝漸知禮義,恪遵功令”(56)〔清〕 張允隨: 《題為廣南府經歷金士榮歷俸已滿三年任內無過請準升用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 《雍正朝內閣六科史書·吏科》第67冊,第117—118頁。。
需要注意的是,煙瘴缺在制度設計和實際執行中存在時代局限性,以及結構性不足。一則,雖然煙瘴缺官員的地方選任權與中央監察權存在對抗關系,但理想的制度平衡狀態不易維持。為達到讓煙瘴缺官員“人地相宜”,中央將官員選任權下放地方督撫,又以監察權與之平衡,當任用權與監察力相互制衡時,煙瘴缺官員選任能夠良性開展。如雍正三年(1725),普洱通判出缺,云南巡撫楊名時題補永昌通判耿觀謨赴任,吏部經過核查,認為其“歷俸未滿,有降罰等案”,不予批準,巡撫楊名時再次上奏雍正,最終由皇帝與吏部商議,親自批準。(57)〔清〕 隆科多: 《題請云南永昌府通判耿觀謨調補元江通判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 《雍正朝內閣六科史書·吏科》第18冊,第395頁??梢?,地方選任權與中央監察權之間的對抗,不僅益于煙瘴缺制度的實施,也便于君主對于人事決定權的掌控。但乾隆中后期開始,中央監察力逐漸下降,地方督撫的選任權占據主導,煙瘴缺的任用產生制度性的不平衡,官員選任權的下放成為地方大員謀求“私用”的工具: 提拔親信,賢員“難用”。再則,煙瘴缺的優撫性成為投機人員的晉升捷徑。一些官員貪享其優升之利赴任煙瘴缺,或消極挨俸,不思政務,待期升用,或遙領他處,委辦別務,逃避瘴苦,荒廢治理。一定程度上,煙瘴缺成為邊疆治理的羈絆。
煙瘴缺是清廷從職官角度為適應邊疆煙瘴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而進行的制度創新,滿足了清代邊疆治理發展對職官選任的特殊需求。它運用優撫方式解決瘴區治理無官可用的困局,并遵循“人地相宜”的宗旨,選任賢員赴任邊疆。煙瘴缺在制度設計上,借鑒臺灣例“俸滿優升”原則,并施行“揀選題補”的選官辦法。
煙瘴缺的空間分布伴隨著邊疆治理不斷發展,逐漸向治理薄弱區域和邊疆地區推進。廣西煙瘴缺主要分布在西部府州縣,并以東部政區的治理經驗為補充,形成二元治理格局,其土州縣煙瘴缺向正式政區煙瘴缺的轉變,也是治理一體化進程在職官制度上的體現。云南煙瘴缺呈現“沿邊”分布的態勢,在“此消彼長”的動態發展中,不斷“前伸”,是中央行政力向邊疆推進的保障。廣東瓊州府煙瘴缺從東北向西南呈現出梯度分布,是國家治理因應海島特殊自然環境的表現。
清代煙瘴缺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邊疆煙瘴地區的治理問題,從職官選任角度保障了邊疆治理的有效開展,推進國家治理一體化的進程。煙瘴缺是清代職官制度在邊疆治理中的有益嘗試,其適宜性、針對性、靈活性的制度特點和設置特征,對當今國家治理在邊疆地區的開展,仍有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