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會洋 平邑縣中小企業發展服務中心
手套產業是平邑縣獨具特色的傳統產業,是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吸納社會就業、增加出口創匯、提高農民收入、帶動全民創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該縣“3+3+3”產業體系重點發展產業。近年來,平邑縣以環保要求倒逼可持續發展,以科技創新實現行業轉型升級,以行業資源整合助推規模化發展,逐步形成了以手套加工業為主,化纖、合線加工、物流配送、中介服務等配套產業為輔的特色產業集群,已成為全國勞保手套加工貿易重點基地之一。
平邑縣手套產業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近40年的發展,已成為本地重要支柱性產業之一。目前,全縣共有棉紗合線企業20家,手套企業723家(其中掛膠企業14家),手套貿易企業7家,擁有各種手套織機3.2萬余臺,其中,擁有織機300臺以上的企業5家,100臺以上的企業56家,散戶600多家,從業人員達到4.5萬人。手套產業在該縣主要以仲村鎮為中心,周邊主要輻射平邑街道、保太鎮、地方鎮、武臺鎮、溫水鎮等,其中,仲村鎮先后獲得“中國勞保手套名鎮”“山東省特色產業鎮”等榮譽稱號。
1.市場占比份額較大。從全國看,棉紡手套加工貿易行業主要分布在山東省,集中聚集在平邑、高密、滕州、嘉祥和浙江義烏等縣區,各主產區手套產品線不盡相同,其中,平邑縣以棉紗勞保手套為主,嘉祥縣運動特種手套優勢明顯,義烏以手套貿易聞名,高密、滕州各類手套均有涉獵,品類較為豐富。截至2021年度,平邑縣年產各類勞保手套(主要指勞動防護手套,即直接用棉紗織造出來的7針、10針、13針、15針等初級針織手套,可以作為掛膠、點塑等再加工手套的原料產品)51.6億副,約占全國總產量的60%。
一次性健康防護手套按照材質不同可分為丁腈手套、PVC手套、乳膠手套和PE手套,不同種類的手套性能、用途、產區比較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2.產業鏈條發展完善。為進一步提升產業檔次,完善產業鏈條,該縣先后培育出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好項目。如山東恒得力手套有限公司,擁有國內先進的全自動PU生產線和雙次丁乳浸膠生產線,年產各種規格乳膠、PVC浸膠高端勞保手套、特種防護手套2000萬副;山東百翔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具備年產4萬臺“百美特”牌智能手套織機生產能力;山東宇韓安防科技有限公司,新建高檔浸膠生產線12條,年產高檔浸膠手套5000萬副。上下游產業鏈的逐步打通完善,有效調整了該縣過去單一棉紡手套的產品結構,提高手套產業整體發展水平。
3.產品銷售網絡健全。該縣金豐手套、旮升貿易等3家企業先后獲得歐盟CE認證,具備自主出口能力渠道,產品對外銷往日本、韓國、中東、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其中日韓占出口數量的60%左右,歐盟和中東地區各占20%左右。內銷市場以各地勞保用品經銷商批發為主,其中臨沂勞保用品批發城是主要承銷貿易基地,借助臨沂市“物流之都”流通便利,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4.制定行業標準。為使勞保手套產業盡快實現規范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該縣先后邀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行業專家、手套行業專業人士多次就勞保手套生產標準進行商討研究,制定并出臺了《平邑縣紗線針織勞保手套聯盟標準》和《山東省本色針織勞保手套地方標準》,有效推動了手套行業的制式、質量、檢驗等方面標準化,保證了本地勞保手套產業健康規范發展。
平邑縣勞保手套手套產業雖然歷經近40年的發展在技術、產能、質量、產業鏈等方面都有了長足進步,但在技術、研發、設計、品牌等方面與國內先進地區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規模小,缺乏龍頭帶動。盡管平邑縣手套產業有較好的總體產業規模,集群聚集優勢明顯,產業發展呈“鋪天蓋地”之勢,在全國手套行業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影響力和話語權。但除較大型規模以上手套企業外,普通手套企業普遍規模較小、技術含量低,甚至大部分生產企業還是以“三合一”家庭作坊(住宿、生產、儲存為一體)的形式存在。本地擁有300臺以上織機的手套加工企業僅有9家,銷售收入過5000萬元的合線企業僅有7家,缺少像莒南縣恒興泰集團(擁有織機1萬臺)式“頂天立地”的支撐帶動企業。同時,盡管目前全縣已有3家企業獲得歐盟CE認證,7家企業獲得自營進出口權,但該縣自有出口能力渠道與縣內巨大的產能還不相匹配,多數企業只能委托外地貿易公司借用商標代理出口,導致80%的利潤被商標持有者、出口貿易公司拿走。
2.產品檔次低,研發設計不足。目前,平邑縣手套產業主導產品仍局限在針織勞保手套單一門類,浸膠、點塑等高端再加工手套制品占比較低,產業整體缺少高附加值、功能性、差異性的產品,改變單一的紗線針織勞保手套初級加工模式迫在眉睫。且該縣目前服務配套產業鏈條較短,除原材料生產、針織設備生產、手套制造、市場營銷、物流運輸等生產鏈條方面較為齊全外,在研發設計、技術研究、標準制定、品牌建設等方面能力不強,沒有形成較強的“軟實力”先發優勢,成為手套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最大“短板”和“隱疾”。
3.管理不成熟,品牌意識不強。本地家庭作坊式勞保手套企業較為普遍,企業主普遍在規范化企業經營管理上意識淡薄,缺少建立現代管理制度規范化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的意識,普通手套企業普遍管理架構度簡單,產品質量把控能力不足。同時,本地手套企業主要以低端紡織手套織造為主業,走的是“以量取勝”的低端發展路線,缺少建立自有品牌,獲取品牌溢價效益的意識和能力,至今全縣沒有一家省級以上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
4.存在無序競爭,劣幣驅逐良幣。本地“三合一”家庭作坊式手套加工企業多數為夫妻檔、家庭檔,忙時全家上,閑時機器停,個別小企業主枉顧產業整體利益,存在無視產品質量標準,盲目擴大產量低價出貨搶占市場的現象,導致本地手套收購市場逐步陷入惡性競爭,目前棉紡手套行業整體利潤水平由高峰時0.2-0.4元/副將至0.03-0.05元/副左右,行業整體盈利水平能力出現下滑,導致大部分生產企業無力進行新產品研發和技術改造,無法提升產品檔次、質量,對整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
5.人工成本增加,競爭優勢減弱。手套產業屬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含量低,盈利水平不高,隨著近年來平邑縣木業、果蔬罐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蓬勃發展,不同產業之間對產業工人的競爭逐步激烈,企業用工成本出現快速增長,勞保手套企業用工難、用工貴的問題逐漸顯現,本地人力成本競爭優勢正在逐步減弱。
下一步,建議平邑縣圍繞“鏈、補鏈、延鏈”強,本著“外引內育、扶持壯大、規范提升”的原則,在招大引強、技術改造、市場拓展、品牌創建、強化管理等方面精準施策,集中發力,促進本地來報手套產業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具體措施有:
1.強化外引內育,培植龍頭骨干企業。一是鼓勵有能力的中大型企業牽頭,通過吸收小微企業土地、技術、資金、設備等入股的形式,聯合組建合資股份制企業。二是充分發揮仲村手套的集聚效應,招引一批有實力的浸膠、特種纖維、手套機械企業落戶平邑,與本地企業形成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延長本地產業鏈長度。三是引導骨干企業與中小手套企業建立全面的配套協作機制,形成中小企業抓質量、保供貨、提服務,骨干企業攻品牌、建渠道、拼研發的良性發展鏈條,推動全縣手套企業朝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形成“各司其職、分工有序”的發展格局。
2.加強政策扶持,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一是高標準制定手套整體產業規劃,引導有影響力的龍頭骨干企業做好企業層面的戰略發展規劃,形成區域規劃與企業規劃之間的良性互動。二是緊盯國家、省市產業扶持政策,由產業包保責任部門協調發改、工信、科技、金融、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等部門形成合力,積極爭取國家、省、市的專項扶持資金,為企業提供政策支持。三是強化對企業的信貸支持。推進銀企合作機制繼續推開,推進臨商銀行、萊商銀行等本土中小商業銀行在仲村鎮設立營業部,成立行業擔保協會和中小企業聯盟,強化對棉紡手套產業的資金支持力度。同時,成立縣級紡織手套產業引導基金,定向用于扶持手套產業轉型升級、技術改造,支持手套產業向高檔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3.堅持創新發展,努力開拓國內外市場。一是在現有普通棉制針織勞保手套的加工能力基礎上,鼓勵引導龍頭骨干企業開發高針數、化纖類手套產品,提升中高檔手套的比重。二是加強手套質量精準化管理,推進手套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建立,提升本地手套產業整體質量管控水平。三是大力拓展企業外銷通道。在通過組織手套企業積極進行CE認證,參加國內外專業展會,加大產品宣傳推介力度的基礎上,積極聯系國內外貿易公司到平邑考察、洽談,爭取打通新的出口渠道,最大限度承接國內外手套訂單的基礎上。四是依托平邑電子商務創業園,以德才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為電子商務培訓基地,培育一批從事手套行業電子商務的人員,通過淘寶、阿里巴巴、京東商城等網絡平臺,開拓產品外銷電商渠道。
4.加大宣傳力度,打造知名品牌產品。一是加大棉紡手套產業宣傳力度,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商貿宣傳活動,充分利用電視、報紙、網絡、廣告牌等宣傳陣地,全面提升培育手套產業知名度,打響平邑勞保手套區域品牌。二是鼓勵龍頭企業走出傳統的接單經營模式,打造強勢品牌,鼓勵企業積極開展品牌推廣宣傳活動,擴大市場知名度和美譽度,實現本地自有手套產品品牌突破,獲取品牌溢價。
5.開展企業家培訓,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根據企業需求,由政府或協會出面,積極組織企業管理人員外出參觀、參加培訓、展銷會,聘請相關專家學者加強對手套企業管理咨詢培訓和現場指導服務,逐步提升本地手套企業的管理水平,逐步推進手套企業走“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的規范化發展道路。
6.支持協會發展,積極規范自治。行業協會在穩定產業發展信心、踐行政府發展理念、整合產業發展資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政府與企業的重要橋梁紐帶,下一步,要在指導督促手套產業協會做好會員企業間自律的基礎上,拓展供求信息對接、信息共享機制創建、產業標準執行、產業秩序規范、產業糾紛協調等業務,促使手套產業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