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君 馮慧
【摘要】列寧在領導蘇維埃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經歷了十月革命、戰時共產主義以及和平建設社會主義的三個時期。與此相對應,列寧黨報思想的工作重心依次歷經了組織建黨、鞏固政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三次轉向。在列寧政治生涯的不同階段,其黨報思想的生成與發展始終同本國的現實境況緊密相連,發揮著思想陣地的作用。作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梳理和廓清列寧黨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路向,對指導我國報刊事業發展,提高我國黨政報刊的質量以及增進新聞宣傳工作的意義重大。
【關鍵詞】列寧;新聞宣傳思想;轉向
列寧黨報思想既是馬克思主義與蘇俄革命和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也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蘇俄語境中的創新性發展。縱觀這一思想的生成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列寧黨報思想始終同國情、黨情相連,這也決定了其必然隨著黨情國情的變化而表現出階段性差異。這種階段性差異,具體表現為其出現了三次轉向,即從革命初期主要聚焦建黨問題,到戰時階段用以鞏固政權,再到和平建設時期貫穿滲透于各項工作,這一思想始終伴隨并指導著蘇維埃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進程。當前,結合蘇俄當時的歷史境況,探究列寧黨報思想生成背景及工作重心的三次轉向,對新時代推進我黨黨報建設和新聞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列寧黨報思想的生成緣由
(一)俄國封建專制的政治氛圍激發了列寧的辦報意識
1870年列寧出生于商港辛比爾斯克,父親因出色的工作能力成為當地的國民教育總監,母親也因自學多門才藝而頗具學識素養。在這種相對富裕和民主的家庭環境中,列寧不僅自小接受了良好教育,而且思想較為活躍與開放。在父親的要求下,列寧及兄弟姐妹自編自寫《禮拜六》的家庭雜志,每周各自講解所編寫的內容并相互點評閱讀。這種家庭活動使列寧初步意識到新聞媒介的作用與意義。中學時代,他察覺到文字背后蘊藏著巨大能量,在作文中圍繞印刷術問題展開了積極討論,進一步為他形成自己的新聞思想奠定了基礎。與列寧自由民主的家庭氛圍相反,此時的俄國仍處于封建色彩濃厚的沙皇統治體系下。沙皇當局設立嚴苛的書報檢查,任何不利于政權穩固的言論都被禁止。在這種社會環境下,民眾思想僵化,不懂得如何爭取和捍衛自身的政治權利。一些致力于改變俄國現狀的革命團體、組織也在長期的鎮壓打擊下士氣低落,甚至不得不轉為地下活動。列寧進入大學后,由于受到哥哥的影響,他無法參加學校的任何團體活動,便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法律學習中以期找到俄國的真正出路。但隨著沙皇專制力度的加大,大學也成為重點監察對象,具有自由思想的教務人員全部被解聘,學生組織也喪失了活動空間,同時政府不斷加大對學生背景的政治審查。這些行為使得內心向往自由平等的列寧十分不滿,推翻沙皇政權的決心也愈加強烈。1888年,列寧一家搬到喀山居住,在這里他加入了馬克思主義小組,也順利考取了律師執照。在代表貧苦人民同國內富商以及統治階級作斗爭的過程中,他進一步意識到俄國法律只是沙皇政府維系統治的工具,下層人民無論是在經濟、政治還是在法律上都處于弱勢地位,要改變俄國現狀必須發動革命。1893年列寧前往彼得堡,接觸了民粹派以及大量的工人階級,提出革命必須堅持鼓動策略,即鼓動工人階級和其余受壓迫階級進行全面革命。隨著統治當局近似瘋狂的監視和打壓,列寧意識到報刊這一工具不僅能夠有效傳遞和延續革命火種,而且能夠最大限度聯絡革命力量。隨后他隱秘創刊《工人事業報》,希望以此作為馬克思主義組織的聯絡中介。由于當局的破壞,報紙未能順利付印。但這一時期,列寧借助報刊從事和宣傳革命思想的意識已經在國內的政治環境中逐步生成。
(二)國外報刊的辦報原則奠定了列寧黨報思想的特質
1900年流放生涯結束后,列寧深感沙皇政府的監視與打擊十分不利于本國革命力量的發展,于是前往國外一些相對自由的國家秘密從事和策劃本國的革命事業。此后,列寧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德國、瑞士、波蘭等國家度過。雖然在這些國家列寧屬于外來人員,也時常會遭遇一些問題。但相較于俄國境內的專制高壓環境,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通過對這些國家新聞出版狀況的考察,列寧意識到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黨報必須具備以下特質。首先,黨報必須以本國國情為創刊、辦刊的根本遵循。列寧對比了德國和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斗爭環境,就德國而言,政治環境相對寬松,“公開性”是這個黨的特質,黨內民主具有很好的政治根基。而在俄國,如果不首先推翻沙皇的黑暗統治,談論民主問題“只是一種毫無意義而且有害的兒戲”[1]。因此,作為宣傳武器的黨報必須契合本國發展實際,在專制的俄國談民主很重要,但更為根本的是要借助黨報凝聚全黨和受壓迫階級的力量徹底擊碎沙皇政府。其次,黨報必須制定穩定嚴格的黨報體制。列寧黨報思想充分借鑒吸收了國外報刊的內容與思路,雖然歷經波折,但最終逐步確立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黨報體制。
(三)俄國社會民主黨內部的分歧與斗爭加速了列寧黨報思想的形成
在列寧黨報思想的形成過程中,俄國社會民主黨自身內部的分歧和斗爭也是重要的推動因素。建黨之初,由于沙皇政府的嚴密監視和極力打壓,黨內成員被迫以小組形式秘密活動于國內外。這種方式有助于保存革命力量,但也直接導致各小組之間缺乏團結合作的意識,甚至出現派別之分。
1903年在黨的二大上,列寧依據俄國當時的特殊狀況,指出應該設立“雙領導制”,中央機關報負責黨的思想工作,中央委員會負責黨的實踐工作,這一設想在當時得到了黨內大多數人員的肯定。但在具體的工作協調中,孟什維克和布爾什維克之間的沖突仍難以調和,最終以列寧不滿孟什維克的小組習氣而先后退出編輯部和中央委員會結束。1905年布爾什維克三大會議上,多數代表又否定了前期的“雙領導制”,轉而主張建立單一領導體制。列寧認為這一轉變至少反映了兩點。第一,這表明《火星報》在黨內的地位并不穩固。在二大前夕,這個編輯部的優勢被過高評估,在實際工作中并未達到預期效果,因此一些黨員對機關報的工作成效產生了質疑。第二,黨在二大之后得到了鍛煉和成長。不同于建黨前期和一大缺乏斗爭和領導經驗,二大之后,黨員對黨各項工作的思慮更加深入,并且積累了一定的實踐基礎。與此相對,孟什維克在三大會議中對黨報和黨進行了劃分,認為黨的機關報與黨自身關聯不大。這種觀點直接導致部分黨員發表的文章,時常違背黨規黨章,嚴重破壞黨在群眾心中的形象和聲譽。對此,列寧表示孟什維克根本不懂黨報的作用和重要性。1906年在四大會議上,由于孟什維克在黨內占據上風,他們主張編輯部成員與中央委員等同,實際上使編輯部重新成為領導機構。列寧認為這一主張充分反映了黨內右翼群體中著作家和實際政治領導者之間的不正常關系。為此,列寧在這一時期創辦《浪潮報》《無產者報》用以宣傳布爾什維克派的主張,同時也借此表達了對孟什維克黨報主張的不滿。直到1917年3月《真理報》成為中央機關報,中央委員會領導編輯部的原則才得以真正確立,列寧及布爾什維克對黨報的認識也逐漸發展成熟。
二、列寧黨報思想工作重心的三次轉向
(一)十月革命時期:組織建黨的有力武器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一大由于統治當局的破壞,建黨任務并未完成。在黨內經濟派的干預下,伯恩斯坦修正主義日益成為革命活動的指導原則。該理論主張進行經濟斗爭,忽視政治斗爭;主張分散活動,忽視集體組織力量;主張自發活動,否認黨的領導地位。列寧此時雖然仍處于流放階段,但始終密切關注黨的困境。
流放結束后,列寧在德國創辦《火星報》,標志著列寧黨報思想的初步踐行。在《火星報》上,列寧著重強調了以下兩點:一是報紙將成為不同黨派的論戰基地。這是列寧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重大發展,通過不同觀點的交流碰撞,既能保證黨的生機活力,也能進一步發揚黨內民主。二是報紙將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主陣地。在創刊時期,俄國社會民主黨內前期的混亂狀態和小組習氣依然存在,黨的團結統一名存實亡,同時完全專注于經濟斗爭的傾向也未能根本扭轉。因此,將修正主義剔除出黨成為列寧辦報的一大目標。他認為必須結合俄國現實狀況,充分發揮《火星報》的基準作用,進一步加深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教育,促進全黨的思想統一,凝聚革命合力。在列寧等人的努力下,“《火星報》成了團結黨的力量、聚集和培養黨的干部的中心”[2],但這種穩定并未得以持續。政府機關的迫害促使列寧不得不隨時準備撤離,但利用報刊組織黨的工作已經成為列寧進行革命的重要策略。1906年他在逃亡過程中編輯了《無產者報》。1907年他又參與出版了《視覺報》《新光線報》《社會民主黨人報》等系列報刊,用以組織和指導俄國社會民主黨的工作。1912年沙皇政府對西伯利亞礦工進行的殘酷鎮壓,激起了以列寧為首的黨內人士的強烈不滿。列寧在分析這一事件時表示,出版屬于布爾什維克的報紙應當成為當前的重要工作之一,它能使更多的工人和被壓迫者團結在黨的周圍,能夠進一步壯大黨的力量。此后,列寧借助《真理報》發表了系列文章,使報刊成為黨內溝通、維系黨與工人關系的重要橋梁,直至1917年成功發動革命。總體而言,這一時期列寧認為“報紙不僅是集體的宣傳員和集體的鼓動員,而且是集體的組織者。”[3]在革命勝利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戰時共產主義時期:鞏固政權的重要工具
在一戰影響下,革命勝利后的俄國仍然面臨著巨大危機。列寧認為蘇俄國力孱弱,必須退出一戰休養生息,為此展開了同各交戰國的停戰談判。但在這一過程中,黨內一直圍繞合約問題爭論不休。1918年2月列寧在報刊發表《論革命空談》一文,首次將黨內在和談問題上的諸多爭議和分歧公之于眾,同時嚴厲批評了黨內阻止和談人員的錯誤觀念。自此之后,報刊一度成為列寧清算黨內“左派共產主義”錯誤和統一全黨和談戰線的重要陣地,為和談的順利進行以及最后合約的簽訂發揮了重大作用。1918年3月《布列斯特合約》簽訂,俄國暫時贏得了喘息機會。但“左派共產主義”對列寧的這一決議十分不滿,特別是布哈林在《共產主義者》報刊上指責列寧懦弱無能,以他為代表的部分黨員甚至在這一報刊上發表辭職聲明,試圖向列寧施壓。面對這種情況,列寧組織召開了七大并就合約問題進行了較為徹底的說明,黨內最終以壓倒性的票數優勢宣告了列寧的勝利。
退出一戰后,蘇維埃俄國也未能依照列寧的計劃順利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由于國內反動勢力和帝國主義的聯合進攻,列寧以及蘇維埃政黨被迫采取反擊措施將工作重心置于軍事和穩固政權兩方面,整個國家進入“戰時共產主義”階段。同這一階段相適應,黨報的工作重心開始由前期的組織建黨、鼓動革命轉向鞏固新生政權、捍衛革命成果方面。具體而言,這一轉向主要源于以下因素。首先,回擊普列漢諾夫等人對蘇維埃政權詰難的需要。他們利用報刊指責列寧不懂何為社會主義,攻擊蘇維埃政黨專制以及俄國革命不合時宜。1918年9月列寧以考茨基為批駁對象對這些錯誤觀點予以了堅決回擊。他在報刊上發表《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一文著重批評了考茨基等人的革命不成熟理論以及為何要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兩個問題。就革命時機而言,列寧明確表示時代環境的改變必然要求革命向前邁進,俄國雖然經濟落后,小農占據人口多數,但社會主義革命從來都不是只有一種實現路徑。俄國有俄國的特點,自然也有俄國的特殊道路,完全照搬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理論是教條主義的表現,是不理解馬克思主義本質的表現。至于無產階級專政,考茨基的言論則表明他從未真正理解過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這一術語并不是馬克思恩格斯隨意提出的,而是深刻揭示了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的過渡階段,與此相對應的政治走向應當如何。通過這一回應,列寧借助報刊有力捍衛了新生政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進一步鞏固了蘇維埃社會主義的基礎。其次,軍事斗爭需要報刊鼓舞斗志。戰時階段叛徒和間諜的活動十分猖狂,為此,列寧同黨內主要領導高層在《真理報》上就這一問題發表了聯合宣言,號召國內工農群眾、黨內成員增強防范意識,提高自身政治定力。1919年列寧寫作發表《偉大的創舉》一文,肯定了國內工農群眾為實現共產主義做出的種種努力,鼓勵他們繼續發揮首創精神。因此,這一時期黨報黨刊的工作重心更多體現在捍衛政權以及鞏固蘇維埃革命勝利成果方面。
(三)和平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載體
隨著國內戰亂平息,列寧以及蘇維埃政黨原本計劃直接由戰時階段過渡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但由于戰時階段系列舉措自身難以克服的弊端,引起了國內人民的不滿。在此背景下,1921年新經濟政策出臺,標志著蘇俄進入和平建設社會主義的新階段。這一時期,蘇維埃黨報也開始全面滲透到經濟、政治以及文化領域,成為參與蘇俄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媒介。
三、結語
列寧黨報思想的生成與發展路向有其特定的背景與內容,其工作重心的三次調整始終與國情、黨情緊密相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我國新聞事業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作為其重要構成部分的列寧黨報思想必然對推進我國報刊事業的發展具有一般性指導意義。首先,報刊工作的發展必須以世情、國情及黨情的變化為依據。列寧黨報思想對本國革命及建設事業發揮的巨大作用,原因之一就在于報刊能夠時刻關注國內外局勢變化,為黨制定發展策略以及本國人民了解信息提供便利。大變局下,我國報刊只有及時了解和播送國外各類新聞與社會信息,使黨和人民能夠知曉變局之變,才能真正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其次,報刊工作歸根結底要服務于黨和國家建設的需要。在列寧黨報思想的形成發展過程中,黨性原則始終是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對我國報刊工作而言,契合社會主流意識形態以及黨中央的思想路線和政治要求應當成為根本的辦刊底色。再次,報刊內容必須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確保新聞的準確性和可信度。這是列寧在辦報過程中反復強調的內容之一,也是新時代我國報刊獲取公信力的必然要求。隨著互聯網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傳統報刊形式不斷演變,民眾獲取新聞的方式和渠道得以擴展和加速,在此背景下,新聞求知、求真、求實的品質更加重要。因此,對于我們當前的新聞工作者來說,獲取有效信息以及做好新聞宣傳工作必須時刻謹記這一準則。這既是良好職業操守的體現,也是保證和提升新聞工作公信力的應然選擇。
[本文為2020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共產黨商業政策史料收集、整理與研究(1921-2021)”(編號:20&ZD021)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列寧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2.
[2]季正矩.列寧傳[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85.
[3]列寧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
[劉怡君為墨爾本大學碩士生;馮慧(通訊作者)為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
編校:鄭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