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遜謙

近年來,戲劇教育逐漸成為教育界的熱門話題。與戲劇教育有關的高峰論壇、戲劇節等活動在全國各地相繼開展,越來越多的孩子在教師和家長的帶領下,走進了戲劇藝術的大門。戲劇對教育的意義是什么?戲劇會帶給孩子哪些思考與體驗?我從事戲劇導演和戲劇教育工作已有25年,致力于讓孩子體驗藝術和教育兼備的學習,通過不同的戲劇教育形式,推動孩子全面發展。
戲劇教育主要有三個不同的方向和形態:一是戲劇教育,讓孩子體驗和學習戲劇的知識和技巧,通過編劇、導演、表演、設計、制作等演出和創作的經歷,提升創意、溝通、合作、表達、思考等能力;二是教育戲劇,是以戲劇作為教學的方法,重點并不在于戲劇本身,而是強調通過戲劇化的學習方式,讓孩子了解特定主題,比如通過戲劇學習語文、英文,也包括對人文、社會、科學等主題進行探索和學習;三是劇場教育,是以專業的戲劇演出作為載體,孩子們作為觀眾,通過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景,引發對特定主題的思考,演出一般會設定不同形式的互動,讓孩子從被動的觀看者成為主動的參與者和學習者。
“戲劇進校園”引發深入思考
戲劇通常以“劇場教育”方式走進校園。演出可以在學校的報告廳、多功能廳、教室甚至是體育館發生,這是讓戲劇走近孩子們最直接的方式之一。我看過很多校園演出,大部分只把知識點、價值觀灌輸給觀眾,演出太“說教化”了,孩子們看得昏昏欲睡。如何讓作品既“好看”又有“意義”呢?我曾經導演了十幾部不同教育主題的演出。在劇本創作初期,我會和編劇反復探討一個問題:我們希望通過演出帶給孩子什么?這個問題很重要,決定了我們的演出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俯身平視地與孩子們交流和對話。
以幾年前與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合作的“教育劇場”項目為例,我們想讓孩子們對“人”有更多元的思考。對于我身邊人的一些“標簽”,我們期待孩子們看見他人“標簽”背后不一樣的內心世界。基于這些問題,我們對莎士比亞經典戲劇進行了改編,以莎士比亞筆下《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夏洛克為主線,排演了一部名為《夏洛克》的作品,希望孩子們通過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引發對自己和家人、朋友之間關系的思考。
對于夏洛克的性格特征,很多孩子并不陌生,書本給予的“標準答案”是:愛財如命、心胸狹窄、冷酷無情、貪得無厭、刻薄、一毛不拔……作為一個“人”,夏洛克就只有這些負面“標簽”嗎?
我們以孩子們可能比較熟悉的“法庭戲”的片段作為序幕,引導孩子們思考:
夏洛克為什么要固執地割下安東尼奧的一磅肉呢?接下來,我們帶領孩子們經歷夏洛克生命的“旅程”。夏洛克的仆人朗斯洛特,因為覺得主人刻薄而萌生逃跑的念頭。夏洛克待字閨中的女兒杰西卡,隱瞞父親跟威尼斯人洛倫佐準備私奔。朗斯洛特極力說服夏洛克參加晚宴,其實是讓杰西卡有充足的時間逃離父親。在友人杜伯爾的口中,夏洛克得知女兒已經逃到了熱那亞海島,不但揮霍從家里偷走的錢財,還把夏洛克跟妻子的定情信物變賣。夏洛克在重重打擊下變得歇斯底里,杜伯爾問他,真的要安東尼奧的一磅肉嗎?夏洛克的回答,是莎士比亞眾多作品里最精彩的獨白之一:
一磅肉!即使他的肉不中吃,拿來釣魚也好!
他曾經羞辱過我,奪去我幾十萬塊錢的生意,
譏笑著我的虧蝕,挖苦著我的盈余,
侮蔑我的民族,破壞我的買賣,
離間我的朋友,煽動我的仇敵;
他的理由是什么?只因為我是一個猶太人。
難道猶太人沒有眼睛嗎?
難道猶太人沒有五官四肢、
沒有知覺、沒有感情、沒有血氣嗎?
……
看到這里,我們或許會對夏洛克的行為有更加深入的認識。當夏洛克最后在法庭上,被迫摘下小圓帽、脫下黑色長袍、背棄自己的信仰和民族……臺下的孩子們有諸多感觸。通過戲劇,我們希望孩子們從不一樣的角度觀察身邊的“夏洛克”們,看到“標簽”背后的“人”。
家庭音樂劇推動親子交流
在校園以外,越來越多的家長帶著孩子走進專業的劇場觀看演出。面向孩子們的戲劇,常常被冠以“兒童劇”的標簽,我并不太喜歡這個標簽。在觀看戲劇時,孩子們通常有家長的陪伴,如果演出內容只適合孩子,家長便會無聊地坐在一旁玩手機、打瞌睡,甚至有一些家長把孩子送進劇場以后,就坐在外面等散場,這個時間其實很可惜。
近年,我創作并導演了一些家庭音樂劇。我們希望跌宕起伏的劇情可以讓孩子和家長產生共鳴。以風靡全球的音樂劇《瑪蒂爾達》為例,家長和孩子看完演出后,除了問孩子“你覺得好看嗎”以外,其實還可以分享與音樂劇相關的一切內容。比如音樂劇中的一首歌曲《當我長大》的歌詞:
當我長大,
我會長高,我就能夠得著樹枝,能爬那些大人才能爬的樹了。
當我長大,
我就會更聰明,我就能回答那些,在我長大之前必須回答的問題了。
當我長大,
我每天上班路上都可以吃糖,而且還可以每天晚上很晚才睡了。
當我長大……
家長可以和孩子聊一聊他們想象中的長大、聊一聊孩子的夢想。“夢想”不一定是孩子未來的職業,我們不要期望孩子們回答醫生、老師、科學家等職業。此外,無論孩子說什么,我們都不要以批判的心態回應,比如“好好說,再說一遍”。這種態度會使孩子產生恐懼,從而限制孩子最珍貴的想象力。無論孩子說什么,家長都要積極回應,比如“謝謝你愿意跟我分享你的想法”或者“你好有創意呀”。家長也可以懷著好奇心,引導孩子說得更多。比如,“你為什么會產生這個想法呢”或者“如果夢想成真了,你會做什么呢”。
我曾經將這首歌融入“戲劇教育”課程。跟孩子們聊完“夢想”,我拋出了一個思考題:沒有夢想的世界是什么樣的?隨后,我給孩子們一張紙和不同顏色的筆,請他們在紙上表達想法。之后,我請孩子們自由組合,用肢體語言表演“沒有夢想的世界”。這個過程,我稱為“從平面到立體”,有助于鍛煉孩子們的溝通能力、合作能力、表達能力等。
接下來,我以“沒有夢想的世界”作為開頭,讓孩子們根據《當我長大》的歌詞風格創編歌詞。在此和大家分享二年級的孩子們寫的歌詞:
沒有夢想的世界,萬物都會哭泣。
沒有夢想的世界,綠葉傷心變黃。
沒有夢想的世界,地球會變冷漠。
沒有夢想的世界,星星也會變暗。
愿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有夢想!
保護好我們的家園,
不然,
沒有夢想的世界會再次到來,萬物都會再次哭泣。
這些詩歌是完全“無添加”的,教師沒有改過一字一句,孩子們有能力用文字、語言表達和創作。作為家長、教師,應引導孩子們創作,尊重、鼓勵孩子們表達。
戲劇教育,無論在劇場、在課堂,還是在家庭,都是讓“對話”發生的“舞臺”。可以是成人與自己的對話,思考自身的問題;也可以是成人與孩子的對話,分享感悟,探討想法。其帶來的思考與對話是豐富的、珍貴的。
責任編輯:陳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