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雄軍 張雅萌
【摘要】誕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音樂劇,歷經一個多世紀的快速發展,早已成為風靡世界的藝術形式。兒童音樂劇作為其中的重要一支,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家長帶領兒童走進劇場。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不斷探究中國兒童音樂劇的內在育人機理與傳播效能,將給未來兒童音樂劇的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性。而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文化交流越來越多,一大批充滿張力、活力和表達能力的兒童音樂劇不斷涌現,對新時代兒童音樂劇文化形態演進以及傳播能力提升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兒童音樂劇;文化傳播;文化形態
一、兒童音樂劇的起源與本土化發展
(一)西方兒童音樂劇的初步形成
兒童音樂劇作為音樂劇的衍生劇目,也兼具部分兒童戲劇的特點。其主要以兒童為主要受眾,結合了對白、表演、聲樂、器樂、舞蹈、美術等藝術元素,通過臺詞、歌曲、音樂、肢體動作等,運用適合兒童的語言和貼合兒童的經驗,以達到陶冶兒童的美學感知、鍛煉兒童的意志品質的目的,是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形式。[1]往前追溯,它的出現始于西方古典主義時期。
古典主義時期是西方音樂的重要發展期,起初主要是以在宮廷和沙龍開展的一系列音樂活動為主要內容,體現了當時的貴族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和享受。但后來隨著音樂藝術影響力的不斷擴散,音樂藝術的欣賞不再局限于上層,而是向普通民眾階層滲透,也為隨后音樂藝術的百花齊放提供了必要條件。同時,在16世紀末興起的西方歌劇藝術,也從佛羅倫薩向英國、法國、德國、奧地利傳播,在發展過程中為這項嚴肅的藝術體裁逐漸加入更多輕松的元素,為歌劇藝術向更活潑的兒童受眾創作發展做了鋪墊。
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大小調體系得到充分發展,旋律成為重要的織體,音樂結構則朝著方整、主題集中發展,整體呈現出優美、簡單、均衡的特征,而這種特征也為輕松、活潑的兒童音樂劇的產生提供了技術支撐。后來的兒童音樂劇經過發展,開始包含進行曲、回旋曲、奏鳴曲、變奏曲等多種形式,這些曲式的融入也極大豐富了兒童音樂劇的文藝內涵和表現形式。這一時期,以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為代表的維也納古典樂派,以充滿童趣、樂觀的心態,創作了許多兒童喜愛的旋律。在充滿奇幻色彩的音樂和富有想象力故事情節的結合下,兒童音樂劇亦開始有了娛樂和教育的雙重身份。
(二)我國兒童音樂劇的本土化發展
兒童音樂劇早期的別稱也叫兒童歌舞劇,是兒童流行音樂文化的一種。在近代,黎錦輝可謂流行音樂的鼻祖,也正是他首次嘗試了我國兒童歌舞劇的創作。其中《小兔乖乖》《搖啊搖》等童謠歌曲流傳至今,填補了我國早期兒童音樂文化的空白。春蜂樂會音樂家群體、作家葉圣陶等眾多音樂家、兒童劇作家創作了多部優秀的兒童歌舞劇,這些我國早期的兒童音樂劇的本土化創作探索,是近代兒童觀發展下早期兒童文化生活的展示。
在沒有電視和互聯網傳播技術的年代,我國早期兒童音樂劇創作者從兒童的視角,以貼近民間生活的方式,融合了我國傳統音樂、京劇、曲劇等當時社會流行藝術元素,依然創作出了一批優秀作品。兒童音樂劇一度全國盛行,城鄉婦孺皆能哼唱,形成了一個短暫的繁榮時期。然而受當時條件的限制,這一時期的兒童音樂劇主要是歌舞劇和歌舞戲的簡單形式。尤其在1937年后,隨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我國文化事業進入停滯期,兒童音樂劇的發展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新中國成立以后,第一部兒童戲劇《馬蘭花》以其獨特的故事情節和藝術美學思想,在兒童中口口傳誦,一度產生巨大影響力。但由于兒童文化資源的匱乏,我國兒童音樂劇創作數量少,形式相對單一也是當時的客觀事實。加之技術的缺乏,其傳播和推廣主要依靠突出的旋律和傳奇的故事情節在人群中口口相授,甚至代際傳播,雖傳播范圍較為廣泛,卻僅有少部分優秀的作品流傳至今。直到20世紀80年代,音樂劇這一新興的藝術形式才真正進入國人的視野。此時國外的音樂劇發展已較為成熟,有了較為系統的理論基礎,更是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化,開始帶動這一藝術形式在國內的流傳。
二、經濟發展和新媒體視域下兒童音樂劇的演進
(一)經濟發展促使兒童音樂劇傳播影響力增強
兒童音樂劇作為兒童娛樂型文化的一種,也是社會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同時亦是社會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產物。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兒童音樂劇的流行從側面反映了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大眾文化消費的升級和審美趨向的轉移。
1.兒童音樂劇的流行是文化藝術產業升級的時代縮影
從傳播形式上看,兒童音樂劇屬于大眾傳播的范疇,其傳播形態亦隨著時代的腳步迅速變化。商品經濟促進了兒童文化消費的升級,尤其在家庭收入普遍提高,“二胎”“三胎”人口政策不斷放開的大背景下,兒童的娛樂和教育問題開始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當下文化產業的發展伴隨融媒體等新傳播形式的升級,使得原有單一化的藝術樣態已無法滿足兒童的欣賞需求,打造更加立體、綜合性的兒童藝術形式是文化藝術產業在新時代進步發展的必行之路。
2.兒童音樂劇的流行是社會發展背景下的深切呼喚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壓力隨之增大,文化市場積極地呼喚著具有充實、生動內容的藝術形式。休閑文化成了現代家長以及兒童的迫切需求之一,兒童影視休閑文化也成為新興的朝陽產業。家長希望能借此幫助孩子也幫助自己排解生活的愁緒,尋覓在現實生活中難以獲得的輕松和愉快。在這樣的文化需求牽引下,兼具娛樂和教育雙重屬性的兒童音樂劇得以蓬勃發展。兒童音樂劇作為通俗藝術,可以在促進家長和孩子共同娛樂的同時,幫助孩子學習并且理解音樂這一藝術形式,打破了傳統音樂劇純娛樂消遣的模式,深化了主題思想,是從低級的娛樂消費階段邁入了更加高級的文化消費階段的具體顯現。
3.兒童音樂劇的流行是我國文化精神的自由釋放
在全新的歷史時期,國家的繁榮讓我國很多音樂編劇信心倍增,這樣的性格特點被融入音樂劇的創作中,使得國內很多音樂劇開始展現中華文化和時代特征,追求無拘無束的表達方式。內容上的大膽創新流露出朝氣蓬勃的精神樣態,也在節目表現力上提升了整體的活力與張力,這種強烈的視聽沖擊感迅速贏得了觀眾的好感。兒童音樂劇《冰墩墩雪容融之冰雪夢》以冬奧會為契機,幫助兒童在了解冰雪運動的同時,亦起到了傳承城市精神的作用。其中歌曲之一《什剎海的老冰汁》在旋律和歌詞上都著重表達了對北京城市文化的熱愛[2],深受觀眾歡迎。這反映了在商品經濟影響下發展的兒童音樂劇不再是純粹的兒童消遣娛樂,而是有著更高水平的音樂和舞蹈,有著更具內涵的文化主題的新時代文化活動。無論是音樂劇中的音樂節奏、主題變換、舞臺舞蹈都充滿了孩童天馬行空般的想象,這種文化精神的自由釋放和內在的樂理與內涵,是現在我國兒童音樂劇能夠成為眾多家長和兒童喜愛并且認可的主要原因。
(二)新媒體時代兒童音樂劇的傳播形態
1.多種藝術元素融合承載媒體功能
音樂是一種天然的聲音傳播媒介,具有載體形式多樣、流行性廣等突出特點。兒童音樂劇融音樂、文學故事、舞蹈、美術、燈光、服飾等多種藝術元素為一體,也一并承載了媒體功能。其音樂曲式結構短小、旋律活潑,內容通俗易懂且朗朗上口,流傳度高。結合故事情節,節奏感、律動性十足的舞蹈和高科技的燈光舞美效果,共同構造了一個多元素藝術化的整體。其在推廣傳播上,集傳統的音樂、文本傳播和表演傳播等諸多優點于一體,形成了綜合媒介功能的藝術傳播樣式。
2.豐富多樣的文化藝術表達提升傳播力
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以互聯網、APP、短視頻等為代表的新興領域都對兒童音樂劇的表演模式產生了巨大沖擊。兒童音樂劇已不再局限于在舞臺上進行演出,而是出現了搬上大銀幕的兒童音樂劇大電影,以及搭載各種兒童啟蒙APP進行傳播的兒童音樂劇短視頻等。這些兒童音樂劇的嶄新形式深入兒童生活,進一步擴大了傳播影響力。一些兒童音樂劇通過精美的動畫制作,配以耳熟能詳的適齡兒童歌曲,對兒童進行卓有成效的快樂啟蒙,如貝樂虎兒童啟蒙音樂劇等。還有一些則以搭配了音樂的動畫形式,針對低齡兒童進行簡單的知識啟蒙,其流傳度在兒童中甚至完全超越了傳統動畫片。更有文化公司在兒童音樂原創、內容創作和IP等方面提前布局,一方面通過網絡媒體社交平臺擴大影響力,另一方面進行全國巡演,將線上線下文化互相滲入,同時也力爭在原創劇目IP上展開上下游產業鏈的延展,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精品劇目,并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例如許多兒童喜愛的影視作品《小豬佩奇》《奧特曼》等被搬上了舞臺,使兒童能夠更近距離接觸自己喜歡的卡通人物,形成線上線下的互動,更加凸顯藝術性和教育主題。
3.有效推動傳統民族精神對外傳播
世界各國各地區間的交流從未像今天這樣快速便捷,這也持續推動了世界文化藝術之間的碰撞與融合。兒童音樂劇的發展同樣帶有這種鮮明的時代特征,在交流中日漸多元。
一方面,隨著我國兒童音樂劇走出國門,與世界接軌,搖滾、流行音樂、爵士舞、傳統戲曲等不同的表演形式也開始融入其中,藝術的可塑性、創造性都有了質的飛躍。尤其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已經融入全球經濟發展浪潮之中,接受國外文化的同時也在不斷傳播中國文化,在文化交流與碰撞的過程中,更促進了本國文藝與審美發展。世界文藝交融的演變歷程也為各國兒童音樂劇文化的雙向流動創造了有利條件。美國百老匯兒童音樂劇《好餓的毛毛蟲秀》就是根據風靡全球的同名繪本改編而來,在全球巡演2000多場,并和中國導演合作了中國版,將五彩斑斕的繪本立體化,深受小朋友喜愛,促進了世界兒童文化的交流。
另一方面,我國數千年的文化也哺育了兒童音樂劇的發展。現在我國兒童音樂劇正步入快速發展階段,劇團數量和節目數量不斷增多,質量和內容豐富程度也不斷增強,受到了國內外業內人士的一致好評。這種跨越式的發展也讓我國一部分劇團具備了全球巡演的能力。我國兒童音樂劇《花木蘭》將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改編為優秀的劇目進行世界巡演,受到眾多國外觀眾的歡迎。通過舞蹈、音樂、敘事,推動中外文化交流與融合,讓中國兒童音樂劇走出國門,登上世界舞臺,可以更為有效地推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
4.多媒體技術的靈活運用促進感染力提升
兒童音樂劇極大的傳播張力還在于其極富渲染力的舞臺效果。尤其在新媒體技術實踐獲得極大成功的基礎上,兒童音樂劇以更加激情洋溢的形式,表現與兒童之間的交流,拓展了音樂屬性的延伸和傳播。如上海高瞻音樂劇團精心打造的音樂劇《鮮花烈火》,自2011年首次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進行演出后大獲成功,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劇中對多媒體技術的靈活運用,結合厚重的歷史題材內容,營造出令人身臨其境般的時代情緣;音樂劇《獅子王》則取材自經典童話故事,在舞臺上將劇情、音樂、舞蹈、美術融為一體,更加突出演繹過程中的親子交互感受。多元化的舞臺表現形式既能多方位、多角度地闡述音樂劇背后的深刻內涵,又能深層次符合觀眾的觀感需求,以精準優質的語言、深度共鳴的歌詞、引人入勝的劇情帶給觀眾更加美妙的觀看體驗。近年來,從一線城市到二三線城市,從戲劇展演到藝術節,從校園創作到市場運作,相當一部分中國式原創兒童音樂劇殺出重圍,獲得了經濟效益與制作口碑的雙豐收,在各種演出場所向兒童及家長展示著獨屬于我國美學文化的魅力。
三、新時代兒童音樂劇的傳播效能芻議
(一)兒童音樂劇新形態對兒童審美力的培養
隨著社會的發展,兒童教育更多地體現在對綜合素質的整體性提高。兒童音樂劇作為感性的體驗形式,符合兒童接受能力層次和心理活動特性,能夠在心理上形成接納互動和共鳴,從而實現兒童審美能力的提高。通過創造多種藝術形式進行傳播表達,特有的音樂結構力可以帶來更多的心理呼應和認同,其產生的沖擊和超凡體驗,可以讓兒童從更深層次感受蘊含其中的文化影響。優秀的兒童音樂劇作品能夠讓幼兒在觀看過程中跟隨音樂和劇情的牽引,自發地感受其中蘊含的深刻情感,進而實現兒童語言能力、想象力、共情能力、色彩感知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依托現代傳播技術的推廣應用,可以構建更多引導兒童實現審美提升的通道,增強其實質感受力,從而引起聯想,完成兒童藝術審美思維的建立。家長和孩子一同欣賞音樂劇,可以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想法與感受,通過引導的形式,與孩子開展更有效的交流。
兒童音樂劇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音樂和舞蹈,在表演過程中,充滿故事性的歌詞、充滿韻律的音樂和節奏感十足的舞蹈能夠豐富兒童的見識,在其認知范圍內帶去一個有趣并且豐富的世界。優美的旋律會吸引兒童參與到音樂中,無論音樂節奏是緊張還是舒緩,都能夠讓孩子深度沉浸在音樂劇表演中。這種深度的沉浸往往可以使孩子通過意識、身體和認知的結合來深化并擴大體驗,在無聲無息中潤養孩子的心靈。很多音樂劇都是以經典的成語故事或者童話故事為基礎改編的,能夠激發孩童的創造力,豐富他們的想象力,提升他們對于這個世界的好奇心,激發他們了解事物、愛好學習的原生動力。
(二)兒童音樂劇傳播符合適齡兒童的精神需求
兒童音樂劇作為文化傳播的一環,應符合兒童這一特殊受眾群體的具體需求。不同于其他媒體單一、抽象、概念性的表達,兒童音樂劇以其豐富的藝術形式、跌宕起伏的文學故事情節為主線、唯美的舞臺背景、多層次的音樂表達迎合兒童受眾的情緒,增加了傳播效能。通過多種形式的藝術表達,傳播轉化為影響幼小心靈的文化認同、價值觀念和責任信仰等。現代兒童心理研究理論將兒童的發育分為不同的發展時期,兒童音樂劇的發展在現代理論的加持下,更加符合其受眾的文化傳播特性,也正逐漸趨于符合其年齡段的發展特點。
“兒童音樂劇通過多種藝術表現形式講述貼合兒童生理、心理特點的生動故事,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與教育意義。”[3]兒童有著不同于成人的視角和心理特點,這也直接導致在成人欣賞視角下的戲劇影視往往不能適應兒童的需要。因而在欣賞兒童音樂劇的體驗過程中,這種合理貼合性可對兒童心理產生更加直觀、積極的影響作用。在物質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兒童音樂劇可以用兒童喜愛的歌舞方式,結合兒童的語言特點和興趣關注點,展開故事敘事。豐富兒童的理解認知和情感體驗。寓教于樂,以戲劇浸入式的感染力幫助兒童樹立應有的規則秩序感、面對挫折的堅強意志力。這些面對未來生活應有的良好品格,應是現代兒童最重要的教育內容之一。
(三)兒童音樂劇文化對兒童意識形態領域的塑造
馬克思和恩格斯從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出發,提出重視文學藝術在教育、審美方面的重要社會功能。我國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提出:“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4]兒童音樂劇作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其重要意義是通過藝術情境的塑造以實現對兒童審美和道德教育的功能。作為一種綜合的藝術形式,兒童音樂劇在音樂畫面及讀白音樂等方面都能直觀地對觀眾產生心靈的審美體驗。在美育理論中,美的最高價值在于“真”和“善”。許多兒童歌舞劇在劇本主題和音樂情緒的表達方面,主要塑造美的心靈、美的情感以及善良誠實品質觀念的培養。一些兒童劇打造溫情的藝術場景,幫助兒童感受偉大的親情和至善的友情,塑造美好的生活哲學理念。
在兒童音樂劇中,對角色的塑造和情緒的表達,直接影響兒童的觀感體驗,也是涉及兒童情感塑造的關鍵所在。通過對樂曲與歌詞、舞蹈與劇情、表演與編排等各個環節的精準把握,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對劇情角色的深刻解讀,實現更具感染力的情緒釋放與表達,是對兒童進行引導式素養培育的有效手段。另外,以“兒童為本位”,即以兒童的感受作為邏輯的基本出發點,通過更加貼近兒童的角色塑造各種劇情,更能增加兒童的代入感,培養他們在角色的立場上思考和感受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其對陌生事物的理解和認知。
四、結語
兒童音樂劇是一種針對兒童的大眾藝術文化形式,新時期,隨著國內外一批優秀兒童音樂劇作品的涌現,兒童音樂劇及其塑造的卡通等系列形象深受兒童和家長的喜愛和追捧。隨著兒童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多媒體技術的日臻進步,兒童音樂劇的藝術表現力得到極大提高,其商業價值和教育價值都受到更加廣泛的關注。在豐富的音樂藝術形式與新時代兒童教育理論結合下,兒童音樂劇的文化內涵越來越豐富。新型技術的搭載極大地渲染了兒童音樂劇表演的藝術效果,而作為融合音樂、美術、舞臺表演等多種藝術傳播方式的綜合體,傳播效能也有了極大增強。互聯網時代,文化的傳播通道進一步拓寬,國際間兒童音樂劇的雙向交流也使得兒童文化在交流碰撞中得到更大發展。在傳播效能得到提升的同時,也促進了兒童參與藝術生活的熱情,對提升兒童的審美能力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也符合現代的兒童教育思想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當今,針對我國國情的兒童音樂劇創作還存在很大的拓展空間,有待我們更加深入、全面地研究。相關人員應當全面了解當前兒童藝術發展規律,并與時代文化相結合,在發展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揮更好的教育效果,進而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教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教育大辭典:第2卷·師范教育、幼兒教育、特殊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15.
[2]“孩子們的夢就是天上的星”,兒童音樂劇《冰墩墩雪容融之冰雪夢》唱響孩子的冰雪夢![EB/OL].http//3g.163.com/dy/article/H0LIO66K0514R9KQ.html.
[3]李歡,王小英,陳鶴琴.兒童音樂教育思想的內涵與當代價值[J].現代教育管理,2017(10).
[4]鐘仕倫,李天道.美育與美育心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夏雄軍為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張雅萌為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博士生)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