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君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醫療水平的提高使心臟疾病患者生存期延長,同時造成我國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持續升高。慢性心力衰竭會影響患者全身臟器的功能:腎血管灌注不足可造成腎功能異常,肝臟長期處于淤血缺氧的狀態可造成心原性肝硬化,肺部淤血可增加呼吸道感染的幾率,長期臥床的患者下肢靜脈容易形成血栓。慢性心力衰竭的種種癥狀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活動和生活質量。慢性心力衰竭還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學習、社交,甚至給患者帶來抑郁、焦慮、恐懼、不安等負面情緒。除此之外,慢性心力衰竭還是各種心臟疾病的嚴重表現,患者的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
1什么是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疾病的嚴重表現或晚期階段。心臟就像一個“水泵”,不停地通過動脈把血液輸送到全身,同時接受靜脈從周圍組織臟器輸送回心臟的血液。心臟泵血功能減弱,輸出血量不能滿足身體代謝的需要(射血功能下降);人體器官和組織中的血液也不能順利回流到心臟,造成身體其他組織淤血腫脹,可能出現呼吸困難、無力、腫脹等慢性心力衰竭表現。
2哪些癥狀是慢性心力衰竭的預警信號?
當身體出現以下癥狀時,需要警惕自己患上了慢性心力衰竭。
2.1呼吸困難
呼吸困難是慢性心力衰竭最早和最常見的癥狀。病情較輕的患者僅僅在參與較重的體力勞動時發生呼吸困難,休息后很快緩解。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患者逐漸出現輕度體力活動時就會感到呼吸困難,嚴重者在休息時也會感覺呼吸困難,以致患者被迫采取半臥位或者坐位休息。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另一種表現,患者常常在熟睡中憋醒,有窒息感,被迫坐起。病情輕的患者坐起后幾分鐘癥狀緩解,嚴重的患者可持續不緩解,甚至出現呼吸窘迫和口唇紫紺的情況。
2.2乏力、運動能力下降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經常并且早期就可以出現疲乏無力,運動能力下降等癥狀。
2.3水腫
同腎臟造成的水腫不同,慢性心力衰竭造成的水腫多先見于身體低垂的部位,例如下肢,臥床患者常表現在腰、背及尾椎骨周圍等部位,按壓可出現凹陷,嚴重的患者可出現全身水腫。下肢水腫多于傍晚出現或者加重,休息一夜后可緩解或者消失。部分患者還會出現胸腹腔積液。
2.4咳嗽和咳痰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常出現咳嗽、咳白色黏痰或者泡沫痰,嚴重者可表現為咳粉紅色泡沫痰或者血痰,多同呼吸困難并存。很多患者常被誤診為肺部感染。此癥狀是慢性心力衰竭造成的肺泡和支氣管黏膜淤血、滲出所致。
2.5其他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還容易出現無食欲、腹部腫脹、肝部疼痛、失眠、心慌等不特異的癥狀。嚴重慢性心力衰竭容易造成患者腦缺氧,患者還可能出現嗜睡、眩暈、眼前發黑、意識喪失、抽搐等癥狀。
3造成慢性心力衰竭的原因有哪些?
原發性心肌損害和異常是引起慢性心力衰竭最主要的病因。其中,擴張型心肌病是一種原因不明的原發性心肌疾病,其主要特征為心室擴大,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見病因。除此之外,各種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左心室肥厚、心肌梗死、心臟瓣膜病、心律失常等,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科學、有效的診斷治療,病情進展惡化也可造成慢性心力衰竭。除心血管疾病外,非心血管疾病也可導致慢性心力衰竭。糖尿病、肥胖、代謝綜合征、甲亢等也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見病因。這些患者為慢性心力衰竭的高危人群,除治療原有疾病外,應定期做心電圖、心臟彩超等檢查,若出現慢性心力衰竭的癥狀及時前往正規醫院就診。此外,一些治療腫瘤藥物、抗抑郁藥、非甾體類抗炎藥等也可導致或加重慢性心力衰竭。因此建議腫瘤患者抗腫瘤治療前系統評估心臟功能,并在治療過程中動態監測。其他系統性疾病也可造成慢性心力衰竭,例如多發性骨髓瘤、漿細胞病可導致心臟淀粉樣變。心臟淀粉樣變病死率高、預后差,應盡早診治。除疾病外,酗酒也可導致慢性心力衰竭。酒精性心肌病的發病與長期大量的酒精攝入有密切關系,多發生于30~55歲的男性。有10年以上大量飲酒史、出現心臟病的癥狀和體征、能排除其他心臟病的患者應考慮本病。
4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需要注意什么?
首先,患者要改變生活方式,戒除不良嗜好,包括吸煙、飲酒、藥物依賴等。要盡快就診于心衰專科,由專科醫生開具治療癥狀及改善預后的藥物;其次,需要定期回到門診隨訪,向醫生陳述近期的自我感覺變化。由醫生根據患者近期狀況進行個體化調整。一般性隨訪每l~2個月1次。重點隨訪每3~6個月1次。患者自身疾病狀況變化,如感冒、腹瀉、血糖升高等等都需要給予相應治療;第三,嚴重心衰患者攝入液體量限制在每天1.5~2.0升,有助于減輕癥狀并緩解肺淤血。這里要注意的是,液體攝入量包括來自輸液、飲水、湯、粥、蔬菜、水果中的水分,并非僅是飲水量。每日測定體重以便早期發現液體潴留非常重要。短時間內體重增加是身體內液體潴留的“信號”;第四,心衰加重期患者應該臥床休息,可在床上做下肢被動運動以預防下肢深部靜脈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