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國慶 (湖南省胸科醫院綜合門診部,湖南 長沙 410000)
結核性腦膜炎為中樞神經系統病變,是肺外結核病變的一種,約占結核病總數的1%。該病初期癥狀不明顯,但在發病期間可出現發熱、食欲不振等結核中毒癥狀,也伴隨不同程度腦膜刺激征,若不及時救治,可出現腦積水等并發癥,增加患者死亡風險[1-2]。常規抗結核方案可對患者病情起到緩解與控制作用,但對患者血清指標和腦脊液指標改善作用不明顯。利奈唑胺(LZD)和左氧氟沙星(LFX)為二線抗結核藥物,抗結核作用明顯,血-腦脊液屏障滲透性強[3-4]。本研究探討結核性腦膜炎患者抗結核治療中聯合使用LZD和LFX的療效。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7年9~2019年9月收治的結核性腦膜炎患者96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8例。對照組男27例,女21例;年齡40~80歲,平均(61.67±4.32)歲,發病時長2~10年,平均(6.78±1.21)年,結核類型:肺結核32例,頸部淋巴結核12例,骨結核4例。觀察組男24例,女24例;年齡42~79歲,平均(61.78±4.56)歲,病程3~9年,平均(6.54±1.32)年,結核類型:肺結核30例,頸部淋巴結核13例,骨結核5例。兩組數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本院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對照組以常規四聯抗結核療法:異煙肼片口服,4~6片/次,1次/d;吡嗪酰胺片口服,0.5 g/次,3次/d;乙胺丁醇片口服,0.75 g/次,1次/d;利福平膠囊口服,0.45~0.60 g/次,1次/d。觀察聯合使用LZD和LFX,具體用藥方式為:LZD(生產廠家:Pfizer Pharmaceuticals LLC,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90516,規格:600 mg),口服600 mg/次,2次/d,連續用藥4周后,調整為600 mg/次,1次/d;LFX[生產廠家:第一三共制藥(北京)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00655,規格:0.1 g×10片],口服0.5 g/次,1次/d。兩組均連續用藥8周。
1.3觀察指標
1.3.1兩組治療效果對比:患者各項癥狀與體征消失,未出現并發癥和后遺癥,痰菌檢驗結果為陰性,腦脊液檢查結果正常,格拉斯哥昏迷評分不低于13分為痊愈;臨床癥狀和體征表現緩解,未產生并發癥和后遺癥,腦脊液檢查結果為改善,格拉斯哥昏迷評分不低于9分,但未超出12分為好轉;患者病情無明顯改善或是朝著更嚴重的方向發展,格拉斯哥昏迷評分未超出8分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好轉/總例數)×100%[5]。
1.3.2兩組腦脊液細胞學檢測:分別在患者藥物治療前和藥物治療8周后,通過腰椎穿刺的方式抽取4~5 ml腦脊液,用貝克曼庫爾特細胞計數儀檢測白細胞計數,經雙縮脲法檢測蛋白質。葡萄糖和氯化鈉分別用葡萄提測定實驗和血氯測定實驗予以檢測。
1.3.3兩組血清指標比較:于患者用藥前和用藥8 w后兩個階段抽取患者空腹撞他下的外周靜脈血5 ml,使用醫用離心機以3 500 r/min的速度離心處理,時長為5 min,取上層清液為待測標本,存放至-80℃的環境下,經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對兩組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8和干擾素-γ水平進行檢測。
1.3.4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對比對照組和觀察組胃腸道反應、過敏、肝功能損傷、白細胞減少發生率。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進行χ2及t檢驗。
2.1兩組治療結果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n=48]
2.2兩組治療前后腦脊液細胞學對比:患者用藥前,各項腦脊液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患者白細胞計數和白蛋白水平上升,葡萄糖和鈉離子水平下降,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腦脊液細胞學比較結果
2.3兩組治療前后血清指標比較:患者用藥前不存在血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用藥后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8和干擾素-γ水平與對照組比較更低,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指標對比
2.4兩組不良反應對比結果:觀察組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的概率與對照組對應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n=48]
結核性腦膜炎是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可累及患者腦膜和脊膜,其發病率上升趨勢明顯,若不及時處理,可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威脅[6]。現階段臨床主要是用四聯抗結核療法治療此病,可對患者結核癥狀起到改善作用,延緩疾病發展進程,但在調節腦脊液指標方面無明顯作用,因此應加大研究力度,旨在尋求一種更為科學規范的治療方案,對患者腦脊液指標予以改善。
LZD是噁唑烷酮類抗生素,人工合成所得,于本世紀初被用來進行革蘭陽性球菌所致感染的治療。該藥物屬于細菌蛋白酶合成抑制劑的一種,主要在細菌50S核糖體亞單位上發揮作用,區別于其他藥物,它對肽基轉移酶活性無抑制,僅在翻譯系統起始階段起效,對核糖體與mRNA的連接有抑制作用,進而對細菌蛋白酶合成進行抑制。在常規抗結核治療的基礎上與LZD聯合使用,可發揮更為明顯的疾病治療效果;除結核菌外,LZD對增殖期和靜止期敏感菌同樣具有較好的抗菌作用,血-腦脊液屏障滲透性可達80%以上,可用于結核性腦膜炎的治療[7-8]。LFX屬于喹諾酮類抗生素,對細菌DNA旋轉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可在此基礎上對細菌DNA復制過程進行抑制,抗敏感或耐藥結核菌作用明顯[9]。
本文在結核性腦膜炎抗結核強化治療中采用LZD聯合LFX方案,從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出,觀察組腦脊液指標、血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主要是因為兩種藥物滲透性好,對敏感性和耐藥性結核桿菌抗菌活性強化,加上二者的協同作用,可減少炎性反應和滲出,控制原有疾病進一步發展[10]。兩組藥物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LZD聯合LFX方案在提高藥物治療效果的同時,未增加不良反應,可為用藥安全提供保障。
總之,應用LZD聯合LFX方案對結核性腦膜炎患者進行抗結核強化治療,可對腦脊液指標和血清指標予以改善,基本不增加藥物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