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琴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磁共振室,福建 廈門 361000)
小腸克羅恩病屬于常見的一種炎癥性腸病,發病機制尚未明確,高發于青年人群,病變位置主要位于末端回腸處,能影響患者的口腔至肛門的消化功能[1]?,F階段診斷小腸克羅恩病的方法包括CT、磁共振、膠囊內鏡、雙氣囊小腸鏡等,但CT、磁共振平掃對小腸克羅恩病活動期敏感性較低,而膠囊內鏡、雙氣囊小腸鏡應用局限性較大,臨床需要找尋一種更安全、有效、準確的診斷方法[2-3]。3.0T磁共振小腸成像對軟組織分辨率極高,能清晰顯示小腸病變情況,幫助臨床判斷疾病的活動期、穩定期,越來越受醫師的青睞[4]。為進一步探究其應用效果,本次研究為疑似活動期小腸克羅恩病患者進行3.0T磁共振小腸成像,并將檢查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在2019年7月~2020年7月間抽選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收治的90例疑似活動期小腸克羅恩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CT、超聲等檢查懷疑為活動期小腸克羅恩病,患者伴有腹瀉、腹痛、發熱、包塊或者消化道出血等癥狀;②患者及其家屬了解本次研究,同意參與研究;③符合3.0T磁共振小腸成像檢查、腸鏡檢查條件者;④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①合并腸結核者;②伴有腸道腫瘤者;③合并十二指腸潰瘍等多種腸道炎癥者;④有消化道手術史者。90例患者中男48例,女42例;年齡20~45歲,平均年齡(32.20±2.78)歲。本次研究開展前已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的同意。
1.2方法:磁共振成像檢查前,要求患者提前2 d調整飲食,主要以半流食、無渣食物為主,指導患者服用25%甘露醇,直至排便出清水樣的大便,在檢查前15 min注射消旋-山莨膽堿注射液。讓患者保持平躺,先進行平掃,再增強掃描,對比劑選用釓噴酸葡胺,藥量為15 ml,速率為3 ml/s,動脈期開始掃描后的20~40 s,此時讓患者屏住呼吸;門脈期55~60 s,延遲期3~5 min完成掃描;掃描方向為冠狀位、橫軸位、矢狀位;掃描范圍自膈肌至恥骨聯合。T2W-TSE-BH-Cor序列的層厚為6.0 mm,層間距為20%,FOV380 mm,TR為1 100 ms,TE為80 ms,掃描時間為29 s,分2次憋氣。T2W-SPAIR-BH-Tra序列的層厚為4.0 mm,層間距為20%,FOV350 mm,TR為900 ms,TE為70 ms,掃描時間為28 s,分2次憋氣。cs4 mDIXON-All-BH-Tra序列的層厚為4.0 mm,層間距-2 mm,FOV400 mm,有壓脂,TR為3.5 ms,TE為1.32 ms,掃描時間為11 s。DWI-B50/800-BH-Tra序列的層厚為6.0 mm,層間距20%,FOV360 mm,TR為903 mm,TE為51 mm,掃描時間為34 s,分2次掃描。mDIXON-W+C-Tra序列層厚為5 mm,層間距為-2.5 mm,FOV400 mm,有壓脂,TR為3.8 ms,TE為1.32 ms,掃描時間為35 s三期動態掃描。mDIXON-W+C-Delay-BH-Cor序列層厚為4 mm,層間距-2 mm,FOV360 mm,有壓脂,TR為5.2 ms,TE為1.01 ms,掃描時間為15 s。
1.3觀察指標:以腸鏡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分析活動期小腸克羅恩病的信號特征以及影像學特征,統計3.0T磁共振小腸成像在活動期小腸克羅恩病中的特異度、靈敏度、診斷符合率。特異度=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100%;靈敏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診斷符合率=(真陰性+真陽性)/總例數×100%。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t及χ2檢驗。
2.1活動期小腸克羅恩病在3.0T磁共振小腸成像中的圖像特征:經腸鏡病理檢查,90例患者有71例確診為活動期小腸克羅恩病。患者經3.0T磁共振小腸成像檢查,其圖像表現主要為回腸腸壁異常強化、增厚(超過4 mm),且呈現多發階段性;信號有所升高,呈現不均勻狀態,形態固定,呈三壁征;腸腔為擴張或狹窄現象,有少部分的腸段系膜僵化,漿膜面毛糙,改變為假憩室樣,還會出現瘺管、穿透性潰瘍、腸系膜淋巴結腫大,表現為典型的“梳狀征”。
2.2活動期小腸克羅恩病在不同時期的3.0T磁共振小腸成像中信號特征:活動期小腸克羅恩病的病灶于3.0T磁共振小腸成像動脈期為高信號,而靜脈期為等信號或低信號,與平掃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活動期小腸克羅恩病在不同時期的3.0T磁共振小腸成像中信號特征[n(%),n=71]
2.33.0T磁共振小腸成像中活動期小腸克羅恩病的病變特征:3.0T磁共振小腸成像中活動期小腸克羅恩病病灶特征為回腸壁增厚,少部分存在積氣強化,且存在腸腔積氣、擴張,狹窄最為少見,與平掃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0T磁共振小腸成像中活動期小腸克羅恩病的病變特征[n(%),n=71]
2.43.0T磁共振小腸成像在活動期小腸克羅恩病中的診斷效能:經3.0T磁共振小腸成像檢查,有真陽性70例,假陽性1例,真陰性18例,假陰性1例,其診斷活動期小腸克羅恩病的靈敏度為98.59%,特異度為94.74%,診斷符合率為97.78%。
小腸克羅恩病具有難以根治、病程遷延等特點,且緩解期與活動期存在一定的交替性,為提高該病的治療效果,臨床應針對疾病的主要時期完善治療方案[5]?,F階段,臨床多采用CT、磁共振等檢查小腸克羅恩病,雖能有效顯示小腸的病變,但簡單的平掃對疾病的活動期易存在誤診、漏診。因此,臨床需要找尋一種安全性、準確性高的方法為患者疾病活動期治療提供依據。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活動期小腸克羅恩病在3.0T磁共振小腸成像中有顯著特征,多為回腸腸壁異常強化、增厚(超過4 mm),信號增強易出現瘺管、穿透性潰瘍、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屬于典型的“梳狀征”,這提示3.0T磁共振小腸成像的診斷有效性。3.0T磁共振小腸成像對軟組織有極高的分辨率,還能多方位(矢狀位、橫軸位、冠狀位)成像,幫助臨床及時明確病灶部位和腸道的纖維化、炎癥改變[6]。同時,該方法除了能良好探查小腸黏膜病變之外,還能清晰顯示腸管周圍的病變程度,反映腸系膜情況,保證檢查效果[7]。
本次研究結果還顯示,磁共振平掃、增強中不同時相的活動期小腸克羅恩病病灶信號強度、腸腔與腸壁的改變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3.0T磁共振小腸成像診斷活動期小腸克羅恩病的靈敏度為98.59%,特異度為94.74%,診斷符合率為97.78%,這說明3.0T磁共振小腸成像的診斷效能極高。3.0T磁共振小腸成像不但能發揮平掃的檢查效果,還能提升敏感度、特異度、診斷符合率。分析原因為:一方面,在增強掃描前需要為患者進行徹底地腸道清潔準備;另一方面,在掃描中需進行參數優化,通過4種序列掃描能獲得更為準確的磁共振小腸成像圖片,保證檢查準確性[8-10]。同時,在增強掃描下,能為臨床顯示病灶周圍更多受累的部位、為疾病評估和診斷提供可靠數據。
綜上所述,在3.0T磁共振小腸成像影像圖中,活動期小腸克羅恩病具有比較顯著的特征,能提升臨床對疾病的診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