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露
原發性高血壓屬于臨床常見的慢性病,主要由遺傳、環境等多種因素長期并存引發,也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隨著病情進展患者會出現脂質代謝異常,機體血流動力學紊亂,會對心、腦、腎等靶器官造成損傷,一旦血壓控制不佳或治療不及時,會誘發腦卒中、冠心病等,對患者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影響[1]。目前臨床對原發性高血壓主要采取藥物治療,目的是確保患者24h血壓平穩,同時兼顧保護患者靶器官避免被損傷,減少由于高血壓導致的相關疾病和并發癥,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是常用的降壓藥物,以往主要采用卡托普利治療,但是應用過程中發現存在較多的不良反應,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差。依那普利屬于近年來應用較為廣泛的ACEI類藥物,可以抑制血液循環系統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活性,減少體內AngⅠ向AngⅡ轉變,降低腎血管阻力,增加患者腎臟血流量,降壓效果穩定[2]。本研究觀察了依那普利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療效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肌酐(SCr)、胱抑素C(CysC)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3月~2021年7月收治的100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奇偶數分組法分為兩組。參照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齡42~87歲,平均(50.02±10.11)歲;研究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齡43~85歲,平均(49.97±10.24)歲。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的標準;②150mmHg≤收縮壓<180mmHg,90mmHg≤舒張壓<110mmHg;③年齡42~87歲;④未使用其他相關藥物;⑤自愿加入。排除標準:①繼發性高血壓或合并惡性腫瘤者;②Ⅲ級高血壓者;③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④合并肝腎功能障礙者;⑤有腦卒中及心肌梗死病史者;⑥合并精神疾病者;⑦孕婦等特殊人群。兩組患者性別構成比、年齡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取低鈉飲食,合并血脂異常者積極給予降脂藥物治療,合并糖尿病者采取口服降糖藥物或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同時指導患者改變不良飲食習慣,強化有氧運動。
參照組采用卡托普利(上海旭東海普藥業有限公司生產,藥品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1020564,藥品批號:20170213)治療,初始劑量12.5mg/次,3次/d。2周后舒張壓<90mmHg者維持1個月。舒張壓≥90mmHg者改為25mg/次,3次/d,連續治療1個月后觀察療效。
研究組采用依那普利(上海新亞藥業閔行有限公司生產,藥品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83534,藥品批號:20170106)治療,初始劑量5mg/次,2次/d;2周后舒張壓<90mmHg者維持1個月,舒張壓≥90mmHg則改為10mg/次,3次/d,連續治療1個月后觀察療效。
1.3 觀察指標與檢測方法 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指標、UAER、SCr、CysC、25(OH)D、心功能指標比較。記錄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晨起空腹抽取靜脈血5ml,2 000r/min離心15min,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患者25(OH)D濃度變化,采用乳膠增強免疫透射比濁法測定CysC濃度,采用全自動免疫生化分析儀器測定患者SCr濃度,由北京樂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檢測試劑,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操作。收集患者尿液,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患者尿白蛋白含量并計算UAER。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血壓指標、UAER、SCr水平等計量指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血壓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前血壓指標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收縮壓、舒張壓均低于治療前,研究組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壓指標比較(±s,mmHg)

表1 兩組患者血壓指標比較(±s,mmHg)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收縮壓 舒張壓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參照組 50 175.11±10.82 138.63±7.89* 107.19±6.12 91.32±4.81*研究組 50 177.03±12.30 126.42±8.23* 105.83±7.21 85.50±5.69*t 0.829 7.573 1.017 5.523 P 0.205 0.000 0.156 0.000
2.2 兩組患者UAER、SCr、CysC、25(OH)D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UAER、SCr、CysC、25(OH)D水平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UAER、SCr、CysC低于治療前,25(OH)D高于治療前,研究組治療后CysC低于參照組,25(OH)D、UAER、SCr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UAER、SCr、CysC、25(OH)D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UAER、SCr、CysC、25(OH)D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UAER(μg/min) SCr(μmol/L) CysC(mg/L) 25(OH)D(n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參照組 50 145.50±25.79107.23±16.31* 72.73±0.2961.48±0.45*0.94±0.320.74±0.29* 292.14±29.82 311.33±30.51*研究組 50 145.53±25.81 123.51±18.62* 72.69±0.3566.14±0.86*0.95±0.300.59±0.22* 296.40±30.15 330.54±32.85*t 0.006 4.651 0.622 33.949 0.161 2.913 0.710 3.030 P 0.498 0.000 0.268 0.000 0.436 0.002 0.240 0.002
2.3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前心功能指標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IVST、LVPWT、LVDd、LVMI低于治療前,研究組治療后心功能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IVST(mm) LVPWT(mm) LVDd(mm) LVMI(g/m2)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參照組 50 13.85±1.11 12.41±1.05* 12.54±1.2511.33±1.15* 47.42±4.56 44.63±3.32* 138.80±22.42 120.13±15.86*研究組 50 13.86±1.13 10.33±1.02* 12.53±1.24 9.83±1.13* 47.43±4.57 42.14±3.01* 138.79±22.41 109.26±13.24*t 0.045 10.047 0.040 6.579 0.011 3.929 0.002 3.720 P 0.482 0.000 0.484 0.000 0.496 0.000 0.499 0.000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共發生不良反應3例,發生率為6.00%,參照組共發生不良反應11例,發生率為22.00%。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原發性高血壓屬于臨床常見的慢性病,一般是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共同導致的后果,屬于多器官、多基因、多靶點作用的復雜性進展性疾病,近年來發病率逐年升高,隨著疾病的進展會導致多器官損傷,嚴重影響人類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3]。研究[4]顯示原發性高血壓發生的影響因素較多,患者靶器官會受到損傷,嚴重者會出現高血壓危象、腦卒中等嚴重并發癥,影響患者生命安全。目前我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已超過1.5億,由于治療導致醫療費用不斷升高,已成為嚴重影響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原因。目前臨床治療原發性高血壓以維持血壓穩定并降低血壓為主,主張采取藥物治療,同時需要防止靶器官功能損傷。研究[5]發現高血壓的發生同血管內皮細胞收縮與舒張功能異常關系密切,血管內皮細胞覆蓋在人體血管腔表面,傳統理論認為屬于血管內血液與細胞外液開展物質交換的屏障,近年來發現血管內皮細胞還具有代謝活性、內分泌功能及維持血管管壁彈性和張力作用,因此內皮細胞功能對原發性高血壓發生發展意義重大。此外還有報道[6]指出血壓出現變化是對血管壁管腔的壓力、流量變化會導致血管壁呈現結構性適應改變,造成血管重構發生,高血壓最終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最為常見的是左心室發生重構,長期出現小動脈管腔狹窄造成周圍的外周血管阻力升高,同時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導致機體釋放過多的兒茶酚胺類物質刺激心肌蛋白合成,造成心肌細胞肥大與細胞外基質膠原增生,患者表現為心肌肥厚[6]。心肌發生退行性改變,心肌細胞出現萎縮與心肌的間質纖維化改變,心室壁變薄,同時造成冠狀動脈血流降低,加重心臟病變,形成惡性循環[7]。目前臨床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的藥物較多,最常用的是β受體阻滯劑、利尿藥物、鈣離子拮抗劑、ACEI和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藥物,在一定劑量下降壓效果顯著,通過合理使用降壓藥物可以對患者靶器官發揮保護作用[8]。
ACEI屬于高血壓治療中最為常用的藥物類型,血管緊張素轉換酶屬于具有依賴性的金屬肽酶,含有兩個同源臂雙葉酸,其鋅離子結合點位是催化反應活性基團部位,ACEI通過與鋅離子結合失活發揮治療作用[9]。傳統的ACEI類藥物為卡托普利,屬于非前體藥物,具有生物活性,但是需要在體內代謝轉變成二硫化物發揮降壓作用,而且卡托普利在臨床應用過程中不良反應較多,包括咳嗽等均會造成患者治療依從性降低[10]。近年來新一代ACEI藥物依那普利在臨床廣泛應用,依那普利含羧基,屬于前體藥物,進入體內通過代謝轉變成具有活性的二酸經腎臟排泄,依那普利一方面可以抑制患者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降低血漿中的AngⅡ與醛固酮濃度,對抗外源性的AngⅠ升壓效果,還可以減少機體緩激肽降解,提升體內緩激肽濃度,增強外源性緩激肽發揮舒張血管的效果[11];另一方面還可以降壓機體微量蛋白尿濃度,能夠激活磷脂酶A2并通過花生四烯酸連鎖反應使前列腺素E與前列腺素F2α濃度升高,發揮擴張血管的作用[12]。此外依那普利還可以抑制患者血小板凝集,抑制腎上腺素、膠原誘導血小板聚集,因此具有保護心臟功能的作用,同時還能夠增加去甲腎上腺素釋放,起到縮血管的作用,有報道依那普利具有較高的降壓谷/峰比值,而且治療效果會伴隨劑量增高而升高[13]。目前臨床對于原發性高血壓的治療原則是盡可能將患者血壓降至正常范圍,同時要減少重要靶器官的損傷及減少由于降低血壓所帶來的不良反應,節省醫療成本,而依那普利在人體內吸收迅速,半衰期較長,排泄緩慢,因此降壓作用持久且平穩[14,15]。
本研究分析了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體內25(OH)D及CysC濃度變化,25(OH)D缺少會促進心血管疾病發生,患者由于體內轉錄因子-κB和P38 MAPK信號傳導通路的抑制造成疾病發生發展,因此有學者提出提高患者體內25(OH)D濃度有助于控制血壓。CysC屬于堿性分糖化的分泌性蛋白質,同血壓水平有關,也是高血壓患者器官損傷的敏感性指標,體內CysC缺失會加速人體動脈粥樣硬化發展。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治療后UAER、SCr、25(OH)D水平高于參照組,CysC水平低于參照組,說明采用依那普利治療原發性高血壓可以提升UAER水平,提高SCr、25(OH)D水平,降低體內CysC濃度,說明依那普利能夠更好地改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腎臟功能,減輕血管內皮損傷程度。此外還發現研究組患者治療后收縮壓、舒張壓水平低于參照組,說明采用依那普利治療原發性高血壓降壓效果優于卡托普利。研究組患者治療后IVST、LVPWT、LVDd、LVMI水平低于參照組,說明采用依那普利能夠提升患者心臟功能,效果優于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00%,低于參照組的22.00%,說明采用依那普利治療的安全性優于卡托普利。本研究優勢在于證實了依那普利治療原發性高血壓在降壓效果、改善患者心臟功能及保護腎臟和安全性方面均優于卡托普利,為臨床開展聯合藥物治療提供一定依據,但是由于納入病例少,而且均為本地區患者,還需要進一步增加樣本量、開展多中心研究論證。
綜上所述,依那普利治療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降壓效果顯著,可改善腎功能及心功能,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