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其致死率有上升趨勢[1],對患者生活質量和家庭關系產生較大的影響。研究顯示[2],隨著病程進展,該病出現腋窩淋巴結轉移的風險較高,應及時發現病灶,并將其切除,提升治療效率,降低復發風險。目前乳腺癌主要采用影像學方法進行診斷,相對于傳統觸診方式,優勢明顯,能獲取到病灶位置的相關信息,且圖像清晰準確,降低診斷難度。本次研究分析了超聲診斷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價值,具體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27~73 歲,平均年齡(49.6±5.8)歲。納入標準:所選患者觸診發現乳腺腫塊,存在乳頭溢液等表現;病理學確診為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排除標準:重要器官功能損傷;無溝通能力;精神異常。
1.2 方法 對患者腋窩淋巴結的位置、大小、硬度等先進行觸診分析,然后使用超聲診斷儀進行檢查,探頭頻率為7.5 MHz,患者為仰臥位,雙手上抬,顯露出檢查部位,對腋窩、鎖骨上下區等進行多切面掃描,觀察檢查區淋巴結情況,分析其形態、邊界、內部回聲等情況,確定血流分布和血管之間的關系,測量淋巴結的大小、淋巴結的縱徑等,計算淋巴結內及周邊動脈的阻力指數,收集到相關信息。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分析患者的超聲診斷結果及超聲影像學特征(血流分布與皮質形態)。淋巴結未轉移超聲診斷標準:靶環狀淋巴結,皮質規整,厚度≤0.3 cm。淋巴結轉移超聲診斷標準:皮質有增厚表現,增厚>0.3 cm,發現偏心狀淋巴結,局部增厚表現,增厚>0.3 cm,淋巴結為低回聲,淋巴結門結構消失。對病灶的血流情況進行分析,血流分布包括周邊型、散在型、淋巴門型、混合型。周邊型:血流信號主要在淋巴結周邊分布;散在型:血流信號在淋巴內為點狀、條狀分散,走形紊亂,粗細不等的點條狀血流信號,多分布在淋巴結周圍;淋巴門型:淋巴結髓質內有豐富血管,血流信號以淋巴門中心向結內放射狀形式分布;混合型:至少存在兩項超聲表現。皮質形態包括偏心增厚型、向心增厚型、狹窄型。其中偏心增厚型:超聲表現低回聲時,皮質為不對稱增厚,高回聲時,淋巴門為偏心分布;向心增厚型:超聲表現低回聲時,皮質對稱增厚,高回聲時,淋巴門處于一側中央;狹窄型:超聲表現低回聲時,皮質為狹窄的C 型,高回聲為淋巴門處于一側中央。
2.1 超聲診斷結果 60 例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患者經超聲診斷淋巴結轉移57 例,淋巴結未轉移3 例,診斷準確率為95.00%(57/60)。見表1。

表1 超聲診斷結果分析(n,%,n=60)
2.2 超聲影像學特征分析 60 例腋窩淋巴結轉移患者的血流分布:周邊型為30 例、占比為50.00%(30/60),散在型12 例、占比為20.00%(12/60),淋巴門型8 例、占比為13.33%(8/60),混合型10 例、占比為16.67%(10/60);皮質形態:偏心增厚型36 例、占比為60.00%(36/60),向心增厚型12 例、占比為20.00%(12/60),狹窄型12 例、占比為20.00%(12/60)。見表2。

表2 超聲影像學特征分析(n,%,n=60)
乳腺癌是女性比較常見的惡性腫瘤,該病發病初期癥狀并不明顯,患者存在腫塊等輕微表現,與乳腺增生比較相似[3]。隨著病程進展治療難度顯著上升,嚴重影響患者預后生活質量,因此,應重視早期診斷和治療。研究顯示[4],乳腺癌患者癌細胞轉移和擴散風險較高,尤其是腋窩淋巴結位置,出現轉移后,對患者生命安全威脅較大。
在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診斷中,觸診是最常用的方法[5],在檢查淺表淋巴結轉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該方法診斷準確度不足,與醫師個人能力和經驗密切相關。同時,若患者轉移淋巴結較小,或受部位、皮膚與淋巴結之間的脂肪層等因素影響,則容易導致診斷出現漏診和誤診情況[6]。前哨淋巴結活檢是乳腺癌腋窩分期診斷的金標準[7],但是活檢檢查對患者存在一定創傷性和放射性,且檢查花費時間較長,相關操作復雜,存在一定并發癥風險,因此患者依賴性不高。
近年來,我國影像學檢查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并且在該疾病診斷中發揮出較大優勢。CT 診斷雖然圖像清晰度較高,但具有一定輻射,且部分基層醫院受各種因素限制,普及度不高。目前,超聲診斷在腋窩淋巴結輔助診斷中優勢明顯,不僅對患者傷害小,且費用低廉,操作簡單。檢查中,能清晰發現淋巴結皮質與髓質結構,正常的淋巴結為長橢圓,而發生轉移的淋巴結多為圓形或者類圓形,腫瘤細胞局限在淋巴結內部增殖導致,對淋巴結被膜未產生侵害,隨著腫瘤細胞的不斷增殖,淋巴結的類圓形或圓形還會出現變化,淋巴結的縱橫比值能反映出相應的變化情況[8]。在淋巴結皮質內部存在淋巴組織和淋巴濾泡數量比較多,低回聲為主要表現,在髓質互交叉的髓竇和髓索位置為多界面,是高回聲表現。淋巴結被腫瘤細胞不斷浸潤的過程中,皮髓質比例會出現變化,腫瘤細胞侵害到皮質局部的小梁旁竇和髓竇,影像學表現為局灶性皮質增厚,髓質無變化或者變化不明顯,但是隨著浸潤程度的不斷提升,皮質與髓質比例增加,腫瘤細胞對淋巴門處輸出淋巴管產生侵害,結內淋巴竇高度擴張、融合,髓質完全消失。
非轉移性淋巴結患者的髓質部、淋巴結門部位發生反應性增生,淋巴結結構正常,與發生轉移的淋巴結對比差異比較明顯,可作為判斷依據[9]。此外,對良性淋巴結髓質來說,內部血管組織豐富,淋巴結血流形態多為淋巴門型,髓質癌細胞的不斷增加,淋巴結髓質內部血管形態會出現變化。超聲檢查能對血流情況進行分析,通過對血流動力學定量分析,可獲取乳腺病灶內部的血流信息,然后進行判斷,確定是否出現腫瘤轉移。在乳腺癌診斷中,能觀察到乳房內部組織的粘連、牽拉等情況導致的腫塊邊緣或腫塊形狀的不規則現象,而且通過對腫瘤硬度分析,可進一步對疾病情況進行判斷[10]。同時,超聲檢查能獲取到機體內臟器或相關組織的信號,檢查范圍比較廣,對機體內部信息進行收集,具備比較強的分辨率。此外,超聲診斷能清晰發現高深位置以及遠端病灶侵犯情況,提升診斷準確度,減少誤診情況。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60 例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患者經超聲診斷淋巴結轉移57 例,淋巴結未轉移3 例,診斷準確率為95.00%(57/60)。表明超聲診斷準確度比較高。在對腋窩淋巴結轉移患者的超聲表現分析中,周邊型血流信號最多,皮質形態多為偏心增厚型。表明在血流信號分析中,周邊型占比最多,淋巴結血流形態分析可提升診斷準確度,對良性淋巴結髓質患者來說,內部血管豐富,血流形態多為淋巴門型,而在發生轉移后,淋巴結髓質內部的血管形態會出現變化,血流形態多為周邊型。在皮質形態分析中,偏心增厚型占比最高,對發生轉移的患者來說,癌細胞侵入會不斷加重,對髓質產生破壞,侵犯皮質部,淋巴結的正常結構無法保持,發生變化。
綜上所述,超聲診斷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中價值較高,有明顯的影像學征象,通過對淋巴結的皮質類型與血流準確分析,可以讓醫師更好了解到病灶部位情況,提升治療的準確度,具有臨床廣泛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