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業平 鹿艷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多種因素導致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手足小關節、多關節的腫脹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可導致“天鵝頸”或“紐扣花”等關節畸形,嚴重者累及髖關節和脊柱關節等,是引起人體關節畸形和殘疾的常見病因[1]。臨床診斷RA缺乏金標準,通常結合患者的實驗室檢查、臨床體征和影像學檢查等進行判斷,但X線、CT對軟組織檢查不敏感,MRI費用高且有禁忌證限制了其應用。而高頻肌骨超聲檢查靈敏度高且重復性好,可清楚分辨關節的解剖結構,對軟組織尤其是滑膜和軟骨病變的檢測較靈敏,逐漸被用于關節病變的檢查[2]。本研究應用肌骨超聲觀察RA患者關節損傷并與血清學指標進行比較,分析超聲半定量評分在RA中的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2月~2020年1月因手足關節疼痛或腫脹來我院就診的62例RA患者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2010年中華風濕病醫學分會修訂的RA診斷標準[3];②年齡>18歲;③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先天性關節發育異常、外傷史及其他關節疾病者;②合并感染、心肝肺腦腎等嚴重疾病者;③近期服用激素及免疫類相關藥物者。其中男19例,女43例,年齡29~71歲,平均(53.45±10.83)歲,發病至就診時間2~26年,平均(9.3±4.4)年。來我院初次診斷為RA的62例患者為研究組,經過標準化臨床藥物治療12周后再次進行檢查的62例患者為對照組。
1.2 方法
1.2.1 臨床治療 RA患者均采用甲氨蝶呤片與羥氯喹藥物治療12周,甲氨蝶呤片(上海上藥信誼藥業)用藥劑量為10mg,1次/周,羥氯喹(上海上藥中西制藥)用藥劑量為0.4g,1次/d,均飯后服用。
1.2.2 超聲檢查 采用美國GE LOGIQ E9彩色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5~13MHz,選擇肌肉骨骼(MSK)低速血流模式條件,先后兩次掃查患者的第2、3掌指關節(MCP),第2、3近端指間關節(PIP)及第2、5跖趾關節(MTP)及腕關節,聯合灰階超聲、彩色及能量多普勒超聲觀察滑膜厚度、滑膜血流信號,關節腔積液、骨破壞情況并評分,各評分相加即為超聲總評分。
1.2.3 血清學及臨床指標檢查 受檢者于空腹狀態時抽取外周靜脈血檢測CRP、RF、ESR,由專業臨床醫師檢查受檢者關節,分別記錄腫脹關節數和壓痛關節數,并結合ESR計算28個關節的疾病活動性評分(DAS28評分)[4]。
1.3 超聲半定量評分標準 ①滑膜厚度:0分為無增生;1分為輕度增生,低于骨面最高點;2分為中度增生,超過骨面最高點;3分為重度增生,至少延伸至一側骨干。②滑膜血流信號:0分為無血流;1分為最多3個點狀血流;2分為血流<50%關節區域;3分為血流>50%關節區域。③關節腔積液:0分為正常;1分為積液≥2mm且≤5mm(少量積液);2分為積液≤10mm(中量積液);3分為積液>10mm(大量積液)。④骨侵蝕:0分表示骨表面光滑;1分表示骨表面不光滑但無缺損;2分表示見輕微骨缺損;3分表示多個缺損致廣泛骨破壞。同一指標的不同關節分值不相同時,按評分最高的一側關節進行計算。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超聲半定量評分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滑膜厚度、滑膜血流信號、關節腔積液、骨侵蝕的超聲半定量評分及總評分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超聲半定量評分結果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超聲半定量評分結果比較(±s,分)
組別 滑膜厚度 滑膜血流信號關節腔積液 骨侵蝕 總分研究組2.06±0.311.99±0.381.84±0.271.69±0.377.58±1.43對照組0.65±0.110.60±0.090.71±0.090.93±0.182.89±0.57 t 42.865 35.594 39.704 18.471 30.466 P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2.2 兩組患者DAS28評分和血清學指標比較 對照組患者DAS28評分和RF、ESR、CRP水平均低于研究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DAS28評分及血清學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DAS28評分及血清學指標比較(±s)
組別 DAS28評分 RF(IU/ml) ESR(mm/h)CRP(mg/L)研究組 5.02±1.27 128.43±19.45 60.35±12.2 33.91±8.20對照組 2.43±0.52 89.06±10.52 31.36±4.87 17.23±3.74 t 18.873 17.804 22.069 18.502 P<0.01 <0.01 <0.01 <0.01
2.3 超聲半定量評分與血清學指標及DAS28評分的相關性分析 相關性結果顯示,超聲半定量評分與DAS28評分、RF、ESR、CRP呈正相關(r=0.403、0.518、0.532、0.465,P均<0.05)。
RA常首先發病于手足小關節,慢性非化膿性滑膜炎癥反應是其病理特征,發病初期滑膜細胞大量增殖伴隨炎細胞浸潤,逐漸產生關節腔積液,當滑膜內新生毛細血管過度擴張、大量增殖進而形成血管翳,血管翳破壞關節軟骨及骨質結構致使關節功能受損甚至致畸致殘[5]。研究顯示,早期采用藥物干預治療能有效緩解病情、改善疾病預后[6],因此盡早診斷RA極其重要。高頻肌骨超聲因具有極高的軟組織分辨力,可清晰顯示肌腱、韌帶、軟骨及骨皮質結構,在RA的早期診斷、病情評估及藥物治療監測中成為一種新的可視化檢查方法,診斷特異性高達90%以上[7]。高頻超聲對滑膜增生和關節腔積液的敏感度較高,而彩色及能量多普勒超聲可顯示增厚的滑膜內血流信號增多[8]。既往RA的骨質影像學檢查主要依賴X線,但因其對軟組織及滑膜血流等關節內病變評估的局限性,往往只能檢出中晚期RA患者,而高頻超聲能夠發現早期的滑膜改變及骨侵蝕,彌補了X線對早期RA診斷靈敏度低的不足。
目前,肌骨超聲對RA的評分系統分為三類,包括定性評分、定量評分和半定量評分,而最常采用的是超聲半定量評分系統,通過觀察病變關節的超聲聲像圖來評價關節軟組織病變和骨質改變,與前兩種系統相比能更好地反映治療效果。陳美西等[9]采用超聲評分法觀察RA疾病活動度,結果顯示超聲半定量評分與疾病活動度呈正相關。本研究中患者經規范治療12周后滑膜厚度、滑膜血流信號、關節腔積液、骨侵蝕的超聲半定量評分明顯降低,與上述研究一致,高頻肌骨超聲可較準確地觀察治療前后超聲指標的評分變化,提示超聲評分對RA治療效果的評價和監測具有可行性。RF是臨床診斷RA最常檢測的血清指標,是類風濕因子的較特異性指標,可用來監測和評價病情變化;ESR、CRP是機體內重要的炎性介質,能反映滑膜炎癥反應程度,綜合進行評估能幫助判斷RA疾病活動性。鄒燕等[10]研究發現RA病變關節的超聲表現與血清學指標有一定的相關性,本研究也發現隨著疾病活動性減輕,對照組的DAS28評分和ESR、CRP、RF均明顯下降,且超聲半定量評分與DAS28評分及血液指標(ESR、CRP、RF)呈正相關,表明高頻肌骨超聲可作為RA的輔助檢查來衡量疾病活動性,為早期診斷RA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能更好地幫助臨床醫師提前干預疾病發作、及時指導調整用藥及評估治療效果。
總之,超聲診斷與臨床診斷RA在一定程度上有較好的一致性,超聲半定量評分方法簡單、直觀且重復性好,評分的高低可提示RA的嚴重程度,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檢查評估方式。但本研究還存在不足,未考慮RA不同病程對藥物的敏感程度不同,在以后的臨床研究中應進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