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喆
DDH 是小兒發育過程中較為常見的髖關節疾病,小兒DDH 又被稱為發育性髖關節脫位,發病率為千分之一左右,且女孩發病率約為男孩的6.5倍,左側髖關節發育不良約為右側的2 倍,兩側均發育不良的情況約30%~40%[1]。引發小兒DDH 的原因較多,例如患兒為母親第一胎、多胎、在母體中羊水較少或胎位異常等。若家長發現孩子嬰幼兒時期存在髖關節皮紋和臀紋不對稱的情況,此為小兒DDH 的常見表現,需要盡早引起重視,盡早帶孩子去正規醫院進行檢查,對疾病起到預防和早治療的作用;若小兒DDH 沒有及時得到治療,患兒會出現關節活動異常的情況,例如長大后步行存在跛腳、鴨步等,不利于患兒身心健康發育,且對患兒的生活質量水平形成了極大程度的影響。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醫療技術水平也得到了進步和完善;截止目前為止,小兒DDH 常見的診斷方式為高頻超聲診斷,高頻超聲診斷的運用范圍較廣,費用相較于磁共振成像(MRI)、CT 而言比較便宜,且不會對受檢者的身體形成創傷,該診斷方式利用高頻的優點,能夠將患兒的肌肉、周圍神經具體情況清晰的展示出來,此診斷方式對軟組織病變的展示能力甚至可以與MRI 相提并論,其能夠更精準的輔助醫療人員對疾病進行判斷。本院為了研究高頻超聲診斷在小兒DDH 的可行性,特別開展了本次研究,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2 月~2021 年2 月本院100 例X 線檢測確診為小兒DDH 的患兒作為實驗組,同期100 例X 線檢測為非DDH 的小兒作為參照組。實驗組男31例,女69例,平均年齡(5.8±0.9)個月;參照組男32例,女68例,平均年齡(5.7±1.0)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遵循自愿原則,小兒家屬已通過文字或語言等方式完全了解本次研究的全部內容,自愿加入本次研究,且經本院倫理委員會進行審批予以批準。納入標準[2]:①年齡<6 個月;②臨床相關身份資料齊全;③家屬皆為自愿配合此次研究,且全部簽訂此次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屬于外部因素導致髖骨發育性不良的患兒;②家長未簽訂此次研究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兩組受檢者均使用高頻超聲進行診斷。檢查盡量選擇在受檢者熟睡過程中,受檢者熟睡時不易出現哭鬧的行為,更有利于醫療人員進行檢查;此次診斷使用的是美國GE 公司的LOGIQ E9 型高頻超聲,將超聲頻率調至10 MHz,小兒在檢查前,相關醫護人員需協助其保持臥位,并屈膝90°[3]。診斷人員將儀器探頭置于小兒股骨大轉子外側,長軸需與小兒肢體軸線保持平行狀態,對小兒股骨和髖臼進行掃描[4]。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α 角與β 角(α 角代表小兒骨性髖臼的發育程度,正常范圍為>60°;β 角代表軟骨性髖臼發育程度,正常范圍為<55°),以及記錄使用高頻超聲診斷小兒DDH 檢出情況。檢出率=(高頻超聲診斷檢出例數/確診例數)×100%[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α 角、β 角比較 實驗組α 角(39.78±5.12)°顯著小于參照組的(62.37±6.13)°,β角(89.77±12.36)°顯著大于參照組的(48.61±5.51)°,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α 角、β 角比較(,°)

表1 兩組α 角、β 角比較(,°)
注:與參照組比較,aP<0.05
2.2 高頻超聲診斷小兒DDH 檢出情況 X 線檢查結果:實驗組100 例小兒DDH 患兒中有73 例髖關節脫位和27 例髖臼發育不良。高頻超聲診斷:有96 例診斷為小兒DDH,其中男30 例,女66 例;71 例髖關節脫位和25 例髖臼發育不良。高頻超聲診斷小兒DDH檢出率為96%。
髖關節是由股骨與髖臼組成,屬于杵臼關節;髖骨窩內有著豐富的脂肪,能夠根據關節受到的壓力而被擠出或吸入,幫助人體維持關節內壓的平衡情況[6]。
引發小兒DDH 的原因很多,例如骨骼缺鈣、出生后營養攝入不良、孩子為頭胎,或母親生產時為多胎導致羊水不足等原因[7-9]。若患兒診斷和治療及時,就能夠盡早的幫助患兒通過外固定、牽引復位等簡單的的方式對其進行髖關節矯正,若發現得不夠及時,診斷和治療的時間較晚,就會使矯正難度增加,患兒情況較為嚴重時只能采用盆骨截骨術等手術進行治療,會對患兒身體形成較大的創傷,因此,在孩子出生后出現疑似DDH 表現時,父母就應該引起重視,需要及時帶領孩子前往正規醫院進行檢查,但年齡較小的患兒存在免疫力較低、身體承受能力較弱等情況,因此,在年齡較小的患兒進行檢查時,家長可以盡量為其選擇形成創傷較小的診斷方式。
隨著時代的高速發展,醫療技術也得到了進步和完善,目前,高頻超聲診斷在小兒DDH 檢測中的技術也相對較成熟。相較于其他影像學的診斷方式而言,高頻超聲診斷能夠更清晰、更直觀的將受檢者的髖臼及軟骨的形態展示出來,檢查的操作方法更簡單方便,屬于無創檢測,不會對受檢者的身體形成創傷,安全性較高,且在高頻超聲診斷時,受檢者不會感到任何不適[10]。該診斷方式能夠為小兒DDH 提供較為客觀的診斷依據,還能夠較早的發現和判斷病情程度,使患兒有足夠的矯正、治療時間。該診斷方式的優點為準確度較高,檢查及出結果無需等待太長時間,可以重復檢查[11]。根據本次檢查的結果可知,實驗組α 角(39.78±5.12)°顯著小于參照組的(62.37±6.13)°,β角(89.77±12.36)°顯著大于參照組的(48.61±5.51)°,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高頻超聲診斷,能夠較精準的展現出受檢者α 角、β 角的角度,更方便醫療人員對其進行測量,進行疾病的判斷。但該診斷方式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其將高質量的檢測圖像作為依據,對受檢者的髖骨發育情況作出診斷,但若受檢者的骨頭骨化中心發育形成較大,超聲診斷的超聲波在穿透受檢者骨頭時,就容易受到遮攔,導致其無法將受檢者髖臼底部情況完全展示出來,這容易對醫療人員的判斷形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使疾病檢出率降低[12]。此次診斷以X 線檢查結果作為參照標準,使用高頻超聲診斷小兒DDH 的檢出率為96%,檢出率較高。
綜上所述,高頻超聲應用在小兒DDH 診斷中,有助于為醫療人員對受檢者發育情況提供評估依據,疾病檢出率較高,值得推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