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杰
缺鐵性貧血是由于機體缺乏鐵引起的貧血,屬于臨床上最為常見的貧血,多數患者由于鐵攝入不足、需求增多或丟失過多等原因引起[1]。臨床研究表明[2]:缺鐵性貧血好發于兒童及育齡期患者中,臨床多表現為乏力、眼花、耳鳴、頭暈頭痛等,影響患者健康生活。因此,加強缺鐵性貧血患者早期診斷對指導臨床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3,4]。血常規檢查是缺鐵性貧血患者常用的診斷方法,通過分析Hb、RBC、MCH 等,能實現患者的診斷、鑒別[5]。SF 是去鐵蛋白與鐵核心Fe3+形成的復合物,是鐵的貯存形式,能判斷機體是否缺鐵或鐵負荷過多的有效指標[6]。但是,血常規聯合SF 檢查在缺鐵性貧血患者中的診斷價值研究較少[7]。本研究以缺鐵性貧血和地中海貧血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血常規和SF 檢查對缺鐵性貧血患者的診斷價值,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6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缺鐵性貧血患者作為觀察組,另選擇同期56 例地中海貧血患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男26 例,女54 例;年齡6~63 歲,平均年齡(42.69±15.63)歲;病程1~7個月,平均病程(3.56±1.45)個月;體質量指數(BMI)18~27 kg/m2,平均BMI(22.63±2.49)kg/m2;合并癥:高血壓3 例,糖尿病5 例,高脂血癥4 例。對照組男21例,女35例;年齡7~64歲,平均年齡(42.74±15.67)歲;病程1~8個月,平均病程(3.61±1.47)個月;BMI 17~28 kg/m2,平均BMI(22.67±2.52)kg/m2;合并癥:高血壓4 例,糖尿病6 例,高脂血癥5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診斷標準[8];②均完成血常規及SF 檢查,且患者均可耐受;③具有完整的基線及隨訪資料。排除標準[8]:①合并精神異常、凝血功能異?;虬橛凶陨砻庖呦到y疾病者;②認知功能異常、惡性腫瘤或器質性疾病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次日取外周空腹血5 ml,20 min離心,速度3000 r/min,血清分離后放置在低溫下備用。血常規檢查:取上述分離的血清標本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患者Hb、RBC、MCV、MCH、MCHC。SF 檢查:采用化學發光法(儀器購自于西門子ADCIA centaur XP 分析儀)測定SF 水平,需要采用樣本稀釋液進行稀釋,最終結果需乘以相應的稀釋倍數。SF 參考范圍:男性:22~322 ng/ml;女性:10~291 ng/ml[9]。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血常規指標和SF水平,血常規指標包括Hb、RBC、MCV、MCH、MCHC。②比較血常規和SF檢查對缺鐵性貧血的診斷結果(敏感度、特異度)。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常規指標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MCH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Hb、MCHC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RBC 及MCV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常規指標比較()

表1 兩組血常規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SF 水平比較 觀察組SF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SF 水平比較(,ng/ml)

表2 兩組SF 水平比較(,ng/ml)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血常規檢查和SF 檢查對缺鐵性貧血患者中的診斷結果比較 血常規(MCH、Hb、MCHC、RBC、MCV)聯合SF 檢查對缺鐵性貧血的診斷敏感度高于單一MCH、Hb、MCHC、RBC、MCV 和SF 檢查,特異度低于單一MCH、Hb、MCHC、RBC、MCV 和SF 檢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血常規和SF 檢查對缺鐵性貧血的診斷結果比較(%)
缺鐵性貧血是由于機體缺乏鐵元素引起Hb 減少,從而出現的貧血現象,好發于兒童及育齡期婦女中[10]。患者發病初期臨床癥狀缺乏典型性,隨著病情加重,臨床多表現為皮膚蒼白、渾身無力、口角發炎等癥狀,影響患者健康生活[11]。因此,加強患者早期診斷,對指導鐵劑補充具有重要的意義。近年來,血常規和SF 檢查在缺鐵性貧血患者中得到應用,且效果理想。本研究中,觀察組與對照組MCH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Hb、MCHC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RBC 及MCV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血常規指標在缺鐵性貧血患者中表達異常,其表達水平能反映患者的疾病嚴重程度,可指導臨床治療。血常規是最為常用的血液學檢測指標,越來越多的研究探索血常規相關指標對鐵劑和缺鐵性貧血的預測意義。國內學者研究表明[12]:除MCV、MCHC 和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外,低血紅蛋白密度(LHD)亦是缺鐵相關指標之一。紅細胞生成缺鐵期,MCHC<280 g/L,Hb 合成減少,紅細胞體積變小,外周血特征表現為紅細胞體積大小不一,血常規多表現為MCV、MCHC 降低及紅細胞分布寬度(RDW)增寬[13]。而RDW 則能反映紅細胞的體積變異度,與紅細胞生成缺鐵有關。SF 在一般情況下能直接反映體內鐵儲備情況,其數值降低是診斷缺鐵性貧血最為可靠、最為敏感的指標,其表達水平降低[14,15]。本研究中,觀察組SF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缺鐵性貧血患者SF 降低。為了進一步分析血常規和SF 檢查在缺鐵性貧血患者中的診斷價值,本研究對不同指標診斷效能進行評估,結果顯示,血常規(MCH、Hb、MCHC、RBC、MCV) 聯合SF 檢查對缺鐵性貧血的診斷敏感度高于單一MCH、Hb、MCHC、RBC、MCV 和SF 檢查,特異度低于單一MCH、Hb、MCHC、RBC、MCV 和SF 檢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血常規聯合SF 檢查用于缺鐵性貧血患者中能獲得較高的診斷敏感度。
綜上所述,血常規和SF檢查在缺鐵性貧血患者中表達異常,其表達水平能反映患者疾病嚴重程度,血常規聯合SF 檢查能獲得較高的診斷敏感度,能為臨床診療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