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鳴
子宮內膜癌是發生于子宮內膜上皮的惡性腫瘤,在我國是較為常見的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1]。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其原因主要與肥胖及人口老齡化因素有關,而且近年來發病趨勢趨向年輕化,每年發病人數約有5 萬,其中死亡病例約為1.8 萬[2]。子宮內膜癌中15%的患者為高危子宮內膜癌,其轉移率與復發率較高且預后較差,是臨床治療關注的焦點[3]。目前治療高危子宮內膜癌主要以手術為主,手術將筋膜外全子宮并腹主動脈淋巴結、盆腔淋巴結以及雙側附件切除,術后輔助單純放化療或聯合放化療、靶向藥物治療等[4]。由于靶向藥物治療主針對晚期子宮內膜癌,所以現今臨床對高危子宮內膜癌術后多以單純放化療或放化療聯合為主要輔助治療。為了更好的研究高危子宮內膜癌術后應用何種輔助治療方式,本院將94 例高危子宮內膜癌術后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探討紫杉醇和卡鉑化療聯合盆腔調強放療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7年2月~2019年5月收治的94 例高危子宮內膜癌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7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35~72 歲,平均年齡(53.64±6.37)歲;病理類型:33 例子宮內膜樣腺癌、8 例漿液性腺癌,3 例透明細胞癌,3 例鱗癌;臨床分期:4 例為ⅠB 期G3,21 例為Ⅱ期,10 例為ⅢA 期,8 例為ⅢB 期,4 例為ⅢC 期。觀察組患者年齡34~71 歲,平均年齡(52.16±6.94)歲;病理類型:34 例子宮內膜樣腺癌、7 例漿液性腺癌,2 例透明細胞癌,4 例鱗癌;臨床分期:3 例為ⅠB 期G3,20 例為Ⅱ期,11 例為ⅢA 期,9 例為ⅢB 期,4 例為ⅢC 期。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通過臨床癥狀、超聲檢查、分段診刮等方法明確診斷為子宮內膜癌者[5];均經手術治療且術后病理診斷為子宮內膜癌者;術前未進行放化療治療者;兩組患者均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子宮內膜癌轉移和復發者;對本次研究藥物過敏者;患有其他惡性腫瘤者;不能正常溝通或患有精神障礙性疾病者;肝、腎功能損傷嚴重者;未完善臨床資料者。
1.3 方法 對照組應用紫杉醇和卡鉑化療,第1 天將500 ml 生理鹽水溶入135 mg/m2紫杉醇注射液中進行靜脈滴注,第2 天將500 ml 生理鹽水溶入300 mg/m2卡鉑中進行靜脈滴注,每21 天為1 個療程,連續治療2 個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盆腔調強放療,患者在化療結束后接受盆腔調強放療。進行CT 模擬定位增強掃描,上界定于L5椎,下界定于平閉孔下緣,左右界為股骨頭內1/2 處,腹主動脈淋巴轉移者設置腹主動脈延伸界,照射總劑量為45~50 Gy,1.8~2.0 Gy/(次·d),5次/周。每21天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 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腫瘤標記物,包括HE4、AFP、SCC-Ag、CA125(化學發光法檢測CA125)。②比較兩組患者轉移率與復發率,隨訪2 年后統計肺和淋巴轉移情況及盆腔和陰道復發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腫瘤標記物比較 治療前,兩組HE4、AFP、SCC-Ag、CA125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HE4、AFP、SCCAg、CA125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腫瘤標記物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腫瘤標記物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轉移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轉移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轉移發生情況比較 (n,%)
2.3 兩組患者復發情況比較 觀察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復發情況比較(n,%)
子宮內膜癌是我國女性較為常見的生殖系統惡性腫瘤,高危子宮內膜癌由于其較高的轉移率與復發率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該疾病多發生于圍絕經期女性或絕經期女性,主要臨床表現為陰道不規則出血、腹部包塊以及疼痛等,嚴重威脅女性患者的生命健康[6]。目前治療高危子宮內膜癌的主要方式多以手術為主,但由于部分患者術后常伴有轉移與復發,為此臨床通常應用放化療等輔助治療以提高患者預后效果及生存幾率[7]。
子宮內膜癌術后常用紫杉醇和卡鉑化療作為治療方案,卡鉑通過抑制瘤細胞DNA 的復制與轉錄達到減少腫瘤細胞增殖目的,紫杉醇通過阻滯腫瘤細胞解聚或抑制腫瘤細胞有絲分裂以增加細胞對放療的敏感性,紫杉醇和卡鉑化療是應用靜脈滴注的方式將藥物作用于全身,可以對微小及未能及時發現的轉移灶起到阻抗作用,雖然紫杉醇和卡鉑化療具有預防遠處轉移的作用,但對盆腔轉移仍然是個難題[8-10]。盆腔調強放療通過調整劑量率與劑量強度,在三維立體空間中形成高劑量的射線分布,充分將高劑量射線作用于腫瘤上,可使腫瘤靶區放射劑量增強的同時最大限度保護靶區鄰近組織及周圍正常器官,提高局部腫瘤控制率,同樣盆腔調強放療可有效控制孤立性局部復發病灶,但對于遠期患者的生存率無明顯改善[11,12]。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次研究采用紫杉醇和卡鉑化療聯合盆腔調強放療治療高危子宮內膜癌術后患者,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HE4、AFP、SCC-Ag、CA125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HE4、AFP、SCC-Ag、CA125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轉移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明紫杉醇和卡鉑化療聯合盆腔調強放療能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高危子宮內膜癌術后應用紫杉醇和卡鉑化療聯合盆腔調強放療治療可以降低患者轉移率與復發率,改善腫瘤標志物指標,提升患者生存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