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柳
作為臨床治療中較為嚴重的精神類疾病,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的發病原因還沒有被明確,因為一些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會因為長期受到外界環境刺激和內心波動而導致其發病[1,2]。在患者發病之后不但會影響患者的正常思維意識還會干擾到患者的神經系統,產生神經系統病變,直接降低患者正常生活和社會交際質量[3,4]。對于難治性精神分裂癥采取的主要治療方式為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但是這種藥物治療的作用不高,且具有一定的限制[5]。因此這時為了更好的提升治療效果,避免患者病情在治療期間反復,可以采取無抽搐電休克治療[6]。但是無抽搐電休克治療較為安全,且見效快,單長期使用效果無法延續。因此本次研究主要針對無抽搐電休克聯合抗精神病藥物治療難治性精神分裂癥展開了探討,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7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45 例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22 例)和研究組(23 例)。對照組男11例,年齡26~48歲,平均年齡(37.01±3.74)歲;女11例,年齡25~48歲,平均年齡(36.03±3.57)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4.81±1.23)年。研究組男12例,年齡26~49 歲,平均年齡(37.52±3.88)歲;女11 例,年齡27~48歲,平均年齡(37.56±3.52)歲;病程2~9年,平均病程(5.54±1.28)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選擇符合經過本院診斷且確診為精神分裂癥、符合無抽搐電休克治療適應證、無臨床用藥禁忌的患者。排除標準;具有腫瘤疾病、酒精依賴、藥物依賴、交流障礙的患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需在治療前1 周開始將藥物統一。對照組需要在藥物服用1 周后繼續延續抗精神病藥物的治療方式。研究組患者則需要結合患者自身癥狀,適當的對患者藥量進行調節,采取無抽搐電休克聯合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方式。研究組患者實施無抽搐電休克治療需注意在開始前6 h禁止患者飲食,對患者實施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前的生命體征進行檢測,并注射阿托品0.5~1 mg,隨后注射丙泊酚2~2.5 mg/kg,在患者眼球固定且無睫毛反射后即可將氯化琥珀膽堿肌肉松弛劑推送至患者靜脈,劑量為1~1.5 mg/kg。同時應為患者戴好氧氣罩。輔助患者呼吸,在結束震顫之后需藥插入口腔保護器,實施通電治療。患者在前期治療的時候,每周需治療2~3次,直至后期即可結合患者治療情況適當縮減治療次數,縮減至治療1~2次/周,在治療42 d 后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治療前后PANSS 評分、WAIS-RC 評分。在判斷難治性精神分裂患者的時候,需要采取PANSS 觀察治療臨床療效,觀察患者治療第7、21、42 天的臨床療效。減分率<25%為無效,療效判定標準:減分率為25%~50%為有效,減分率>50%為顯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7]。使用WAIS-RC 對患者治療前后的認知功能進行評價,包括操作智商、語言智商、智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認知功能恢復越好,分值越低則表示患者認知功能恢復越差[8]。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021,P=0.025<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ANS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PAN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60,P=0.796>0.05)。治療后第7、21、42 天兩組PANSS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治療后第7、21、42 天研究組患者的PANS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ANSS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ANSS 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與對照組比較,b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WAIS-RC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智商、語言智商、操作智商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智商、語言智商、操作智商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WAIS-RC 評分比較 (,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WAIS-RC 評分比較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情的發生主要是因為患者無法有效與人溝通,造成內心壓力較大,在這時一些細微的情感變化都會嚴重影響到患者的正常生活[9]。精神分裂癥的主要發病群體為青壯年,發病誘因主要包括個人因素、社會因素、遺傳因素、生活習慣等[10]。現階段,對于精神分裂癥的治療在臨床中主要使用的方式為抗精神病藥物治療,長期服用會對患者身體機能產生相應的副作用,所以這時需要尋找更為適合的治療方式。傳統電休克治療方式對于患者的傷害較大,因此在此基礎上研發除了無抽搐電休克治療方式[11]。這種治療方式可以使患者在通電治療前先接受麻醉,使得患者在麻醉狀態下進行治療。通過往患者體內注射肌肉松弛劑導致患者意識喪失,刺激患者大腦,從而實施無抽搐治療精神分裂癥。相關研究顯示,采取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的時候,患者的身體反應及不良反應明顯降低[12]。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021,P=0.025<0.05)。治療后第7、21、42 天,兩組PANSS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治療后第7、21、42 天研究組患者的PANSS 評分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智商、語言智商、操作智商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智商、語言智商、操作智商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治療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的時候,采取無抽搐電休克聯合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不但能夠提升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還可以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降低其臨床癥狀,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