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盛,秦培菁,杜丹艷,王曉霞,付莉婷,張 賢,林 穎
溝通能力是護理人員必備的核心能力之一[1-2],有研究表明,剛步入臨床的護生往往受到環境和角色轉變等影響,在人際交流中缺乏溝通技巧和經驗,降低了工作時的自信心并且給醫療安全帶來隱患[3-5]。SBAR溝通模式通過現狀(situation)、背景(background)、評估(assessment)、建議(recommendation),結構化地傳達當前發生的情況,并提供可能的解決方案,是一種能確保病人安全的高效的溝通策略方法[6-7],可提高護理質量[8]及病人滿意度[9]。本研究將SBAR溝通模式應用在本科護生的臨床實踐教學中,評價其對本科護生綜合能力及溝通能力的影響,為完善臨床教學方法提供參考依據。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9年10月—2020年9月在我院心臟中心實習的26名本科護生作為對照組,其中男生4人,女生22人,年齡(22.53±0.5)歲。選取2020年10月—2021年5月在我院心臟中心實習的26名本科護生作為試驗組,其中男生4人,女生22人,年齡(22.46±0.5)歲。納入標準:本科實習護生;心內科實習滿8周;具有良好的溝通和表達能力;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中途退出本研究者。兩組護生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 護生入科后采用傳統臨床護理教學方案進行一對一帶教,進入病房后進行入科教育,熟悉環境、常見疾病的護理常規、各班職責及制度的學習。護生跟隨帶教老師共同完成責任制護理工作,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基礎、專科操作,書寫專科護理個案等。
1.2.2 試驗組 試驗組在傳統模式臨床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將SBAR溝通模式理念融入臨床重點護理環節,結合專科案例制訂臨床實踐方案。①系統化理論培訓:由科室總帶教老師講解SBAR溝通模式的內涵,發放“SBAR評估單”,讓護生熟悉表中“現狀-背景-評估-建議”的內容;解讀臨床中應用SBAR模式的重點護理環節相應的護理核心規章制度;介紹SBAR模式在臨床中重點護理環節(交接班、手術/病區轉運交接、病情匯報等)應用現狀。2次授課,每次1.5 h。②床旁見習:帶教老師選取心內科專科案例,在示教室向護生介紹病例現狀(S),如床號、姓名、主訴及現病史、目前治療情況等;結合病例的背景(B),如既往史、過敏史等及評估(A),如意識、生命體征、臨床表現、異常指標、檢查報告、導管、傷口等并組織護生討論,明確護理問題并提出建議(R),如應采取的護理措施。進入病房后護生代表在“SBAR評估單”指導下與病人溝通,進行病史采集與評估,返回示教室后在帶教老師帶領下其余護生進行補充,每個護生在“SBAR評估單”中進行簡要記錄,并組織復習疾病的理論知識及護理要點。③分組實戰演練:護生分為5個小組,每個小組選擇一個案例,對照“SBAR評估單”與病人溝通,完成病史采集與評估后由小組代表根據“現狀-背景-評估-建議”SBAR溝通模式進行匯報,評價方式為小組互評及帶教老師點評。④臨床實習:護生經過理論培訓、床旁見習及分組實戰演練后,掌握了SBAR溝通模式的要點,將之運用于臨床實習中,為期1個月。實習期間帶教老師動態了解各自指導的護生對SBAR 理念的掌握程度以及實際應用水平,及時給予個體化指導和幫助,及時糾正問題,并主動反饋護生的感受。
1.3 評價指標 ①護生臨床溝通能力量表:該量表由楊芳宇等[10]研究制訂,Cronbach′s α系數為0.84,內容效度為0.84。量表包含6個維度,共28個條目,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計0~3分,得分越高說明溝通能力越強,分別在入科和出科時由護生填寫。②綜合能力評價:包括案例分析、理論知識、操作技能3個方面。


表1 臨床教學實踐后兩組入科和出科時護生臨床溝通能力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2 臨床教學實踐后兩組入科和出科時護生綜合能力得分比較 單位:分
3.1 SBAR溝通模式臨床實踐教學有利于提高本科實習護生的溝通能力 本研究發現,SBAR溝通模式臨床實踐教學有助于提高本科實習護生的溝通能力。兩組本科實習護生入科時溝通能力相近,采用SBAR溝通模式干預后試驗組本科實習護生的臨床溝通能力得分高于對照組(P<0.05),與其他研究結果是一致的[11-12];而在傳統模式臨床實踐教學下,本科實習護生的溝通能力改善并不明顯(P>0.05)。提示SBAR溝通模式能有效提高護生溝通能力。臨床實習階段也是本科護生教育的最后一個也是至關重要的環節,應充分發揮臨床實踐的優勢,激發護生潛能,提高其臨床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運用SBAR溝通模式加深護生的溝通理念、幫助護生掌握溝通技巧、實現溝通能力的提高[13-15]。SBAR溝通模式下良好的人際互動使護生在護理實踐中參與意愿得以提升,護生反饋體驗到來自病人、帶教老師及教學團隊對自身護理工作的認可,提升了自信心,強化其內在的實習動力[16]。
3.2 SBAR溝通模式有利于提高本科實習護生的綜合能力 本科生是護理高等教育的重點對象,也是承接護理事業的主力軍,對其綜合能力的培養應將知識、能力和素質相結合并全面覆蓋于整個護理教育過程[17-18]。本研究發現,運用SBAR溝通模式的臨床實踐教學有助于提升護生的綜合能力(P<0.05)。通過專科案例分析將心內科專科案例中的臨床表現、治療要點、護理措施等理論知識與相關操作技能系統相結合,將疾病的診療護理完整呈現給護生,通過SBAR溝通模式的評估表單對病人病情進行整理、分析、處理及記錄,使護生能全面把握病人病情及護理重點,培養護生臨床思維及決策能力[19]。護生在SBAR溝通模式的框架下,針對病人的現狀、背景資料給出評估結果及建議,專科知識與病人的病情現狀相結合、對比、分析,以確保有效信息及準確判斷[20]。SBAR溝通模式的實踐教學為護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了護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提升了其知識技能獲取的主觀意愿,切實將理論知識有效地應用于臨床實踐,并能進一步促成護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21]。
3.3 SBAR溝通模式有利于推動完善護理臨床實踐教學方案 本研究結果顯示,SBAR溝通模式可提升護生的溝通能力和綜合能力。因此,將SBAR溝通模式融入臨床教學實踐有利于完善護理臨床實踐方案。本研究在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的引導下,融入SBAR溝通理念,通過專科案例為導向,利用SBAR評估表單為工具,促使護生對案例進行整合,給出完整、清晰、簡潔、及時的護理記錄,在心臟中心形成了較為成功的臨床實踐教學案例。在實施過程中確保帶教能夠及時反饋護生掌握程度及實際運用情況,注重護生的情緒體驗,促使護生更好地投入SBAR溝通模式的臨床實踐教學方案。本研究資料來源于心臟中心內科病房,可進一步推廣至各專科護理單元,貫穿護生整個臨床實踐過程,促使護理臨床實踐達到同質化教學,進而不斷完善護理臨床實踐方案的要求。
綜上所述,SBAR溝通模式能提升本科護生的溝通能力和綜合能力,有助于完善護理臨床實踐教學方案,提高教學質量,切實有效地響應高等學校提升護理臨床教學質量的內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