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松霖建筑與設計藝術學院 馮偉堯,方圓
隨著城市的迅猛發展進程同日漸完善的修建制度之間矛盾逐漸激化,城市內些有些建筑因修建年代較為久遠而無法滿足時代的使用需求。而這一現象又會被人們日趨醒悟的精神環境需求放大。
老舊小區就屬于此類情況。歸因于發展趨勢、社會需求、自我物質需求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原有居住小區的環境不能滿足中年人、青年人的日常使用。這導致多數活力人群外出務工抑或遷出,社區整體活力降低。顯然,此類情況是不可避免的。人口比例失調導致人口老齡化嚴重,社區失去原有活力,基礎設備的修繕被忽視,人口持續遷出,形成惡性循環。
在基礎層面,修繕基礎設施,對建筑進行加固維護;政策層面,加大優惠力度,吸引人才回歸,增加社區可持續發展活力[2]。在國內,國家已經出臺相關改造政策規范,放棄大拆大改的策略而轉向有機微更新的手段對老舊小區的環境質量進行改善[3]。但我國對于社區可持續發展活力卻少有探索,本文將從使用者需求的視角提出探索設想。
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Maslow)在其著作中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4]。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了五個層級,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這五種需求被從低到高進行排序分類,即初級需求、中級需求、高級需求。當人的某一層級的需求得到滿足,個體就會產生新的需求并轉向更高層級的需求,以此達到內心滿足,群體亦如此。此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心理需求規律。
基于需求層次理論提出的規律,本文采取樣本篩查、實地采訪、實地考察等方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調查研究。旨在了解使用者的實際需求,并結合需求層次理論對需求進行定性分類,從而判斷該研究對象所處于的需求層級,運用在本文后期的改造措施階段。
本文的研究對象選取為老舊小區,即:建設時間較早且基礎設施不完善,社區內部存在與設計相關的隱患問題。除此之外,該類小區還有一個通性:使用人群比例嚴重失調,老齡化問題嚴重。
馬斯洛理論在低級需求即,生理需求中,具體表現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而大量調研得出結論,老舊小區在此方面已經完全得到滿足,故本研究中不予以過度考慮。
轉向中級需求,主要分為安全需求、社交需求。關于安全需求層面,在物質上具體體現為:出入控制不夠完善,社區圍護措施較為模糊。在精神上具體體現為:基礎設施的不穩帶來上層精神支柱的動搖。小區內部住戶會因為基礎物質條件達不到自己的需求而選擇搬遷,此類情況比后建小區內部的情況更為頻繁,規模更大。至此,小區內部的居住人員不斷變更,由此帶來安全層面的不穩定。
在社交需求層面,結合社區實際情況,表現為社區對居民的歸屬感、吸引力。在實際調研中發現,老舊社區的歸屬感與吸引力較弱,歸因為青年人多數外出頻繁,剩余社區人員主要為老年人群體,在本質上,社區早已成為“空心村”。在極度匱乏歸屬感的情況下,改善居住環境、吸引外來人員來此居住已經成為其今后改造方向上亟須注意的問題。
在高級需求層面,即: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此類需求主要是在滿足底層基礎需求的情況下再向上拔高,實現更高的目標。但綜合調研成果來看,老舊小區暫無達到此情況的例子,故本文中不予重點考慮。
綜上討論得出,需求層次理論在社區中的體現并非逐級遞增,而是相互交叉影響的[4],以一個社區單元為總體來看,社區的發展是符合此規律的。社區中的居民與社區環境相互影響并決定著社區需求層次,要想改善其根本,必須從社區的各方面綜合權衡考慮。
經過調查研究,本文選取衡陽市羅家井社區為主要研究對象予以詳細研究。羅家井社區是一個大型開敞小區,社區附近有菜市場、藥店。臨近城市內兩條主要交通干道。該社區修建時間較早,基礎生活設施基本齊全。社區內部有一廢棄場地,原作為修車廠,附近社區曾多為修車廠工人,社區的發展也因此由來。(見圖1)
羅家井社區屬于老舊小區,在低級需求層次方面,如:衣、食、住、行等基本處于完善狀態。周邊居民的生活均已達到基本物質生活的條件。小區附近十分鐘步行范圍內存在商場、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且此處臨近城市交通干道,周邊設有公交站點以及網約車上車點,交通便利。綜上,從低級需求層級的維度對此小區范圍進行分析,基本判斷該小區已經滿足需求。

圖2 場地活動環境
前文已經提及,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級層次需求分為: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見圖3)

圖3 人群組成
1.安全需求
在實際調研中發現,羅家井社區的大多數小區存在安全隱患。部分小區雖有門衛控制出入,社區有圍墻等圍護措施,但從總體來說,部分小區因修建年代久遠,存在個例小區并未設置門衛室,或圍墻區域年久失修導致的破損,以至于安全圍護措施失去其安全的作用。由現場調研圖片可知:該小區居民在此方面并未達到要求。周邊地面條件由于年久失修,破損嚴重,甚至會影響日常的正常行走。且破損的地面會給人以破敗荒涼感,影響人們對于此區域的認同感。除此之外,場地內部的部分活動場地設置在道路周邊,無圍欄或其他圍護結構進行限定,這使得場地內部安全系數變低,無法保證活動人群的安全。
調研發現:現場存在互動行為,主要表現為交談、娛樂等方式。但發生上述行為的場地大多為社區內商鋪前、廢棄空地甚至是小區內部道路人行道上。(見圖4)這些場的安全系數較低。由于其隨機性與不確定性,所以它的發生地點、發生人員也是不固定的。這也就導致了上述的問題不可能避免,只能夠通過引導去限制,從而減少危險發生。

圖4 廢棄空地照片
除此之外,調研發現,小區內部居住人員大多是老年人,這些不安全因素無疑會成為小區成員在日常使用中的不便因素。
2.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的本質是社區場地對于所住及周邊人群的吸引力及歸屬感。不斷積累的物質壓力使得殘破的現實無法滿足住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有住戶流出。歸根結底,要想增加社區的社交需求,為社區活力注入源泉能量從而達到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從根源出發,增加社區的吸引力與歸屬感。
高級層次需求引申為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分別表現為適老化、兒童友好型社區設計,有公眾參與的場地或實現場地價值的具象維度表現。從實際情況來看,此小區在中級需求層次尚未得到滿足的情況下,考慮高級層級的需求屬于無稽之談。
綜上,可以判斷,本文選取的研究對象所處的需求層次主要為安全需求,而在此層級上的社交需求還屬于萌芽階段。至此,根據本文上述提及針對安全層面的解決措施之外,可將研究視角放大,以此適應飛速發展的城市進程。故本文在解決措施階段,更多針對社交需求層面提出相應的解決手段。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可知,當人的某一需求層次未得到滿足時,其更高層次的需求對于人的影響較小。相對的,當較低層級的需求得到滿足后,會轉向更高層級的需求,會出現新的高級別的需求層次對人產生更大的影響[5]。
結合分析情況,本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即:利用小區內部廢棄空地作為空間資本,擬置入相關新業態帶動周邊居民的參與從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形成穩定產業結構達到安居樂業的情形,進而吸引人群前來扎根聚居,以此提高場所歸屬感與地方認同感。地方認同即人們對于場所的情感與符號的象征,通過在場地內實現自我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而滿足自我的“戀地情節”[6]。
社區內有一廢棄用地,屬于城市建設用地。原為修車廠(現已廢棄),現擬將其納入社區更新的范圍,在內部引入了新業態。將場地結合周邊,在場地內置入幾個綜合性模塊,將場地劃分為產業空間、公共空間、辦公空間、居住空間、自然空間。將原本廢棄場地轉化為一個集辦公、居住、休閑為一體的綜合空間,服務社區內部的住戶。(見圖5)

圖5 場地構想圖
該場地內還設置有創業者工作室、對外展覽館、交流閱讀館等公共開放的對外空間,以此作為吸引外來人員來此就業的亮點,增加場地內部的就業活力與人群活力。
該方式可行性有三,首先是社區的存在為該綜合體提供了場地支持,廢棄的修車場地成為置入新業態的充分條件。其次,社區的下崗工人獲得再次就業的機會,新業態與原就業領域相關,保證了他們再就業的可行性。最后,新業態的置入導致了更多的優質資源引進,這使得社區的經濟條件得到增強,社區修復與有機更新能夠持續穩定地進行。
社區是公民個體繁衍生息的環境與平臺社區的興與衰在一定程度上是同時期社會文明發展程度的一個縮影。本研究將“樂業才能安居,安居才會樂業”的理念貫穿于社區復興的探索實踐中,對打破個體與社會的邊界堡壘,并建立兩者之間的聯系紐帶作了有益的探索和思考。同時也為老舊小區復興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與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