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蘭 (吳川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廣東 吳川 524500)
結直腸癌是一種源于大腸腺上皮的惡性腫瘤,多發于中老年群體,患者主要表現為便血、腹痛和里急后重[1-2]。結直腸癌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而有效的手術治療是提高此類患者生存率的關鍵。但由于手術會給患者機體造成一定創傷,術后各項功能恢復會直接影響到預后[3]。因此,加強護理干預對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常規護理對結直腸癌手術患者較缺乏針對性,無法達到促進患者術后康復目的。加速康復外科措施是一種以“加快術后康復”為核心的護理方案,其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中[4]。本研究將該護理方案應用到結直腸癌患者中,旨在探究其對患者術后CD3+、CD4+、CD8+、CD4+/CD8+水平與預后的影響。
1.1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12月在本院行手術治療的43例結直腸癌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常規組(21例)和研究組(22例)。常規組:男11例,女10例;年齡45~73歲,平均(58.37±8.65)歲;結腸癌14例,直腸癌7例;TNM分期:Ⅰ期6例,Ⅱ期10例,Ⅲ期5例。研究組:男13例,女9例;年齡47~72歲,平均(58.20±8.61)歲;結腸癌15例,直腸癌7例;TNM分期:Ⅰ期7例,Ⅱ期11例,Ⅲ期4例。兩組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病理檢查證實為結直腸癌者;②TNM分期為Ⅰ~Ⅲ期者;③無消化道梗阻,且具有手術治療適應證者;④患者及其家屬對此次研究均知情,且已經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病理性肥胖者;②近6個月內使用過免疫抑制劑或增強劑者;③合并感染性疾病者;④存在精神疾病既往史者。研究已獲得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1.2方法:常規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即術前3 d,指導患者開展流質飲食,術前12 h禁食,術前8 h禁水。在術前一晚和手術當日早晨,進行腸道準備工作。術中護理人員協助麻醉醫師開展靜脈全身麻醉。術后遵醫囑予以患者服用鎮痛藥物,并密切觀察其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常規飲食指導。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研究組采用加速康復外科措施,具體方法如下:①術前:對患者進行個體化全面性評估,開展直腸癌、相關手術、注意事項、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等健康知識宣教。為患者講解減輕疼痛的方法和技巧,加強與之溝通交流,緩解其緊張、焦慮及不安等負性情緒。術前6 h指導患者禁食,術前2 h禁水,不開展腸道準備和留置導管。②術中:護理人員配合麻醉醫師開展靜脈全身麻醉和連續硬膜外麻醉。密切監測患者各項生命特征,對輸注的液體提前預熱,手術室溫度維持在24℃左右,濕度維持在50%。使用毯子覆蓋患者頭部和四肢,避免四肢體溫過度流失。③術后:術后遵醫囑早期予以患者緩瀉劑和促動力劑;對患者疼痛進行評估,并實施持續靜脈泵鎮痛。術后1 d內予以患者拔除引流管,鼓勵患者早期進行功能鍛煉、下床活動等。術后予以患者空腹腸內營養劑乳,并指導患者飲水。加強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其心理變化情況,針對術后負性情緒明顯者,護理人員需耐心傾聽患者訴說,了解其心理需求,并采取針對性疏導措施。密切觀察患者的切口和吻合口情況,定期進行換藥、清潔,以保持切口局部皮膚干燥、清潔。
1.3觀察指標:觀察比較兩組術前1 d和術后7 d的免疫功能、術后恢復指標和并發癥發生率。免疫功能:在術前1 d、術后7 d,采集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4 ml,由專業檢驗人員采用酶聯免疫斑點測定患者的CD3+、CD4+、CD8+水平,并計算CD4+/CD8+。術后恢復指標:術后,記錄患者的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首次進食時間和首次排便時間。并發癥: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的切口感染、吻合口出血、腸梗阻、泌尿系統感染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t及χ2檢驗。
2.1兩組免疫功能比較:術前1 d,兩組的CD3+、CD4+、CD8+、CD4+/CD8+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7 d 的CD3+、CD4+、CD4+/CD8+均明顯高于術前1 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CD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研究組的CD3+、CD4+、CD4+/CD8+均明顯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的CD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免疫功能比較
2.2兩組術后恢復指標比較:研究組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首次進食時間和首次排便時間均明顯短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指標比較
2.3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比較[n(%)]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飲食結構的改變,結直腸癌的臨床發病率越來越高,而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也越來越多[5-6]。如今,如何促進結直腸癌患者術后康復也成為臨床護理的研究熱點。
加速康復外科措施通過利用現代麻醉、鎮痛和營養支持等,借助循證醫學證據來優化圍術期護理措施[7-8]。縮短術前禁食時間,能保持患者機體營養供應,使其免疫功能受影響小。術后采用現代麻醉技術,并實施保暖措施,能減輕患者術中應激反應,使其機體耐心性良好。術后早期腸內營養、飲水干預,能及時為機體輸送營養物質,使患者機體免疫功能維持平衡[9]。據本次研究表明,兩組術后7 d 的CD3+、CD4+、CD4+/CD8+均明顯高于術前1 d;而CD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7 d,研究組的CD3+、CD4+、CD4+/CD8+均明顯高于常規組,而兩組的CD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見,加速康復外科措施能有效提高結直腸癌患者術后的免疫功能。
在加速康復外科措施中,術中通過一系列措施來減輕患者機體應激反應,能使患者機體擁有一個良好恢復條件。術前為予以患者留置胃管、尿管等,能有效減少對胃腸道的影響。術后予以患者緩瀉劑和促動力劑,則能加快其胃腸道功能恢復[10]。在本次研究中發現,研究組的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首次進食時間和首次排便時間均明顯短于常規組,可見,加速康復外科措施能促進結直腸癌患者術后康復。此外,當患者術后胃腸道恢復加快、免疫功能提高時,則能有效減少腸梗阻的發生概率;術后早期拔除引流管和術前未留置尿管,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泌尿系統感染;且術后加強切口和吻合口護理,能有效避免切口感染,預防吻合口出血。故在本次研究中發現,研究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
綜上,將加速康復外科措施應用到結直腸癌患者,能有效提高其術后免疫功能,并加快術后恢復,減少并發癥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