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秋,陳 濤
(甘肅省康復中心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在臨床中,常見的血液疾病之一為貧血,這種疾病的發生一般是血紅細胞容量不斷降低,如果降低的容量超出正常范圍之后,就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生命健康等。根據貧血的程度,患者會出現不同的癥狀,一般會發生心臟擴大、心率加快、肝脾腫大等,較為嚴重的患者還會發生吸收能力差、心力衰竭、食欲不振、消化功能減退等相關癥狀,同時在日常生活中還會出現顏面灰暗、臉色蒼白、精神萎靡等現象[1]。常見的貧血類型有:溶血性貧血、巨幼性紅細胞貧血、地中海貧血、缺鐵性貧血等。其中我國重點監控的貧血疾病有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血液檢測是目前鑒別和診斷常用方法[2]。在實施血常規檢測中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結果具有比較高的相似度,所以很難診斷和鑒別出。在本研究過程中,通過對比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健康人群血液中的平均紅細胞容積(MCV)、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RBC/MCV、血紅蛋白(Hb)、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MCH)、紅細胞(RBC)等指標結果,分析血液檢驗的臨床意義和鑒別診斷,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 年7 月—2020 年1 月甘肅省康復中心醫院收治的貧血患者150 例作為研究組,將其分為缺鐵性貧血組、地中海貧血組各75 例,另選取同期來院體檢的健康人群75 例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①患者具有乏力、食欲不振、頭暈、心慌等癥狀,在檢測過程中也被證實患者患有貧血;②男性血紅蛋白低于120 g/L,女性血紅蛋白低于110 g/L;③所有患者溝通能力較好;④參與本研究的健康人群沒有貧血等疾病;⑤患者均知曉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表示自愿參與在內。排除標準:①患有較為嚴重的腎臟疾病、心臟疾病等臟器疾病;②患有精神和神經類疾病;③溝通有障礙;④依從性較差。對照組75 例,男41 例,女34 例,年齡19~73 歲,平均年齡(45.9±3.6)歲。缺鐵性貧血組75 例,男45 例,女30 例,年齡20~70 歲,平均年齡(45.2±2.3)歲,其中有口腔黏膜潰瘍或者舌炎癥狀的患者16 例,肢體麻木患者22 例,神經性癥狀者13 例,合并下肢水腫患者17 例,合并貧血性心臟病患者7 例。地中海貧血組75 例,男48 例,女27 例,年齡22~68 歲,平均年齡(43.6±2.0)歲,其中有口腔黏膜潰瘍或者舌炎癥狀的患者14例,肢體麻木患者20 例,神經性癥狀者16 例,合并下肢水腫患者19 例,合并貧血性心臟病患者6 例。資料有可比性(P>0.05),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所有患者均實施血液檢驗,具體方法為:①在檢驗清晨保持空腹狀態下,采集2 mL 的肘靜脈血液;②在采集過程中,全部使用相同的血常規專用真空管,之后將抗凝劑、血液標本混合均勻;③對血液樣本檢測使用的是KX-21 全自動血液分析儀,相關流程嚴格按照流程進行,配套試劑要按照說明書操作;④對血小板、白細胞、外周血血紅蛋白水平監測,同時要做好血生化檢驗;⑤完成血液檢驗后,對各項血液指標的數據進行認真的記錄,其中包含:MCV、RDW、RBC/MCV、Hb、MCH、RBC;⑥對照組、缺鐵性貧血組、地中海貧血組的各項指標結果對比,并進行分析。
比較兩組血液檢測指標、地中海貧血組和缺鐵性貧血組血液檢測指標、葉酸、維生素B12、鐵蛋白指標。對MCV、RDW、RBC/MCV、Hb、MCH、RBC 進行觀察,作為臨床意義以及鑒別診斷的依據。血常規的參數標準:正常紅細胞分布寬度在10.5~14.5之間,根據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平均紅細胞體積分類。地中海貧血、缺鐵性貧血患者的紅細胞分布寬度>14.5,平均紅細胞體積低于79。檢測葉酸、維生素B12、鐵蛋白指標,清晨空腹狀態下采集靜脈血液2.5~3 mL,放置真空采血管中,如果8 h 之內完成不了檢測需要將標本離心,分離之后的血清放到零下20℃的冰箱中。使用美國Beckman-Coulter 公司生產的DXI-800 化學發光全自動免疫分析系統、LH750 血球計數儀及配套的試劑進行檢驗。
數據應用SPSS 18.0 進行分析,其中計數進行χ2(%)檢驗,計量進行t 檢測()檢驗,P<0.05 提示有顯著差異。
RBC、RBC/MCV 無統計學意義(P>0.05),MCH、MCV、Hb 低于對照組(P<0.05),RDW 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 組血液檢測指標對比()

表1 2 組血液檢測指標對比()
MCV 無統計學意義(P>0.05),缺鐵性貧血組MCH、RDW 高于地中海貧血組(P<0.05),RBC、Hb、RBC/MCV 低于地中海貧血組(P<0.05),見表2。
表2 地中海貧血組和缺鐵性貧血組血液檢測指標()

表2 地中海貧血組和缺鐵性貧血組血液檢測指標()
研究組葉酸、維生素B12、鐵蛋白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 組葉酸、維生素B12、鐵蛋白指標對比()

表3 2 組葉酸、維生素B12、鐵蛋白指標對比()
在近幾年中,我國的社會經濟處于高速發展中,貧血疾病的發生率也在不斷上升。根據相關的研究顯示,在多種血液系統疾病中,貧血的發病率最高,在全球大約有26%的人群患病[3]。發生貧血后患者會出現身體中的外周血紅細胞不斷下降,并且遠遠低于正常范圍。導致貧血發生的主要因素是偏食、吸收不良、厭食等,誘發的原因有很多種,并且均有所不同[4]。在臨床上大多數會將貧血分成紅細胞丟失增加(失血性貧血)、骨髓生成減少(巨幼細胞性貧血、缺鐵性、再生障礙性、鐵粒幼細胞性、骨髓病性)、紅細胞破壞增多(溶血性貧血);還根據不同的紅細胞形態分成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正細胞性貧血、大細胞性貧血、單純小細胞性貧血,小細胞均一性及非均一性,正細胞均一性及非均一性,大細胞均一性及非均一性。患者一旦發生貧血,不僅會導致身心健康受到影響,同時對于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也會受到影響。在早期時貧血的癥狀并不明顯,所以在檢查過程中,會和腦血管疾病、病灶感染等一同被發現,有效地降低生存質量。
在診斷過程中,發現缺鐵性貧血的患者是因為身體合成鐵元素時生成有所降低。生成降低中包含珠蛋白下降,促使身體一直處于缺鐵的狀態,引起合成血紅蛋白功能有所下降,還會導致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的產生。除此之外,人們身體中的鐵元素如果長期在不穩定的供應狀態下,會隨著缺鐵程度不斷變化,最后導致紅細胞的充盈程度也出現改變。發生這種情況后,貧血患者的紅細胞體積也會隨之改變。在檢查過程中會發現紅細胞體積并不均勻。臨床發現,如果血液中的珠蛋白肽鏈在生成時具有障礙性,就會導致地中海貧血的產生,但是大多數是遺傳性溶血性的貧血。在人體中,基因的缺陷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所以合成血紅蛋白中的珠蛋白肽鏈類型也會不同。在患病期間患者不會出現客觀的狀況,如果病情較為嚴重還會產生慢性進行性溶血性貧血[5]。
在人體造血中鐵屬于比較重要的物質原料,臨床中貧血患者會出現鐵代謝異常事件的發生。根據研究顯示,地中海貧血是因為紅細胞在鐵代謝時發生障礙,缺鐵性貧血是因為患者身體中儲存的鐵缺乏或者減少。所以,不同原因發生貧血的患者身體中的鐵代謝也會有所不同。對于貧血患者鐵代謝的檢查有很多種方法,其中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在臨床中使用最多,通過分析儀對患者身體中的鐵量預測,同時還可以預測骨髓中的鐵含量,有效地探討發生缺鐵性貧血的原因[6]。
想要幫助貧血患者盡快治愈,需要對貧血產生的原因以及性質有充分的了解,選擇對應的方法實施,所以有效的鑒別診斷技術對于貧血患者來說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在檢查貧血患者的過程中,單純的使用血液檢查,并不能清楚地分析到貧血的類型,了解患者的病情,一般要通過精確的分析貧血的原因和類型,之后再借助基因測定,才可以達到理想的目的。但是基因測定這種方法并不是所有醫院均可以進行,所以常規的血液檢測成為臨床中使用最多的檢測方法,具有方便快捷等優勢,在探索血液檢測中,對于貧血患者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
本研究中提到的血液檢驗,是一項被廣泛應用的診斷方法,在檢驗貧血患者的血液中,主要是選擇患者空腹狀態下,對肘靜脈的血液進行采集,并利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采集到的血液標本,根據相關的流程以及說明書對數據進行詳細的分析,其中包含的內容主要有:平均紅細胞容積(MCV)、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RBC/MCV、血紅蛋白(Hb)、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MCH)、紅細胞(RBC),根據最終得到的數據結果,判斷出患者是缺鐵性貧血還是地中海貧血,之后再選擇對應的治療方法,幫助患者快速康復。
研究結果顯示:RBC、RBC/MCV 無統計學意義(P>0.05),MCH、MCV、Hb 低于對照組(P<0.05),RDW高于對照組(P<0.05);MCV 無統計學意義(P>0.05),缺鐵性貧血組MCH、RDW 高于地中海貧血組(P<0.05),RBC、Hb、RBC/MCV 低于地中海貧血組(P<0.05)。說明通過上述幾項指標可以有效地檢測出患者屬于哪一種貧血,更好地得到治療。
研究組葉酸、維生素B12、鐵蛋白均低于對照組(P<0.05),鐵蛋白主要在骨髓、脾臟、肝臟等網狀內皮系統中,作用是儲備鐵同時對鐵調節代謝。葉酸如果缺乏之后會導致細胞生長受抑制、DNA 損傷修復障礙、細胞周期被阻滯于S 和G2/M 期。維生素B12會參與人體中的葉酸代謝、甲基轉換,幫助5-甲基四氫葉酸轉變為四氫葉酸。以上結果可以說明,葉酸、維生素B12、鐵蛋白3 種指標可以更好地體現出貧血患者的具體情況。
綜上所述,在貧血患者的鑒別診斷過程當中,血液檢驗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可以幫助醫生做出準確的臨床診斷,應當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