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紅玉
(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人民醫院,甘肅 高臺 734300)
近年來,隨著放化療、介入治療技術在臨床的廣泛開展以及抗生素的濫用,醫院感染發生率不斷增高,使得醫院感染問題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醫院感染是指患者住院治療期間出現感染,因感染存在潛伏期,故患者離院后出現感染亦被納入醫院感染范疇。醫院感染出現后,患者生理、心理均會遭受一定程度傷害,易導致病情加重,影響患者病情康復進度,甚至可能造成預后不佳[1-2]。因此,需采取有效策略對醫院感染進行防控。微生物檢驗為檢驗醫學的重要一部分,其基本環節有細菌培養、鑒定、藥敏試驗。該檢驗技術有助于明確感染的病原體、藥物敏感性,可為醫師合理用藥提供有利依據[3],且有利于及時發現感染源,阻斷傳播途徑,在感染防控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研究將微生物檢驗引入到醫院感染控制中,發現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2019 年6 月—2020 年7 年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人民醫院住院患者148 例,納入標準:(1)住院時間不低于7 d;(2)認知無異常;(3)患者或其家屬自愿配合研究,且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排除標準:(1)未分組前已并發感染;(2)精神異常;(3)不配合調研。將納入患者隨機分配到對照組、研究組,每組均74 例。對照組男、女分別41例、33 例;年齡最小19 歲,最大75 歲,平均(48.30±6.97)歲;住院時間最短7 d,最長41 d,平均(25.58±4.81)d。研究組男、女分別43 例、31 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74 歲,平均(48.73±7.03)歲;住院時間最短8 d,最長40 d,平均(26.27±4.54)d。對兩組性別、年齡、住院時間等基線資料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均>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不給予微生物檢驗,醫師進行經驗性治療。研究組給予微生物檢驗,方法如下:(1)細菌鑒定及藥敏試驗:先采集檢驗標本,然后做菌種分離純化,并利用法國梅里埃公司研發的ID32E 試紙行細菌鑒定;使用PHOENIX100 全自動微生物鑒定藥敏分析系統及ATGB-5 試條完成藥敏試驗。(2)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初篩與確認試驗:在使用微生物分析儀開展檢驗過程中,將專家系統作為初篩提示,然后采用雙紙片擴散法做確認試驗,具體是頭孢噻肟30 μg/片、頭孢他啶/克拉維酸(生產廠商:山東新時代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70426)15 μg/片、頭孢他啶(生產廠商:遼寧美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60629)30 μg/片、頭孢他啶/克拉維酸15 μg/片。如加克拉維酸的抑菌圈直徑在5.0 mm 及以上可判定為產ESBLs 菌株。根據微生物檢驗結果采取前瞻性感染防控措施,如合理選擇抗生素進行治療;找到感染源,加強消毒,動態監測醫院環境、醫療器械及物品消毒、滅菌情況等。
(1)對兩組感染發生情況進行記錄,并統計總發生率。醫院感染診斷標準:①無明確潛伏期感染:感染出現于入院48h 后;②有明確潛伏期感染:自患者入院后起超過其平均潛伏期的感染;③感染發生和其住院有直接關聯;④在原有感染基礎上出現新感染;⑤新生兒于分娩中或產后獲得感染;⑥由診療所引起的潛在性感染。(2)參照《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4]對感染程度進行評定。其中癥狀輕微,對日常生活未構成影響可判定為輕度感染;癥狀較重,對日常生活有所影響可判定為中度感染;癥狀十分嚴重,對生活有嚴重影響可判定為重度感染。(3)了解兩組合理用藥情況。遵循用藥原理和患者實際情況,無潛在臨床意義的藥物相互作用及重復給藥等現象可判定為合理用藥,反之為不合理用藥。
研究組感染發生率5.41%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2.97%(P<0.05),見表1。

表1 兩組感染發生率比較 例(%)
研究組感染程度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感染程度比較 例(%)
研究組合理用藥率95.9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9.73%(P<0.05),見表3。

表3 兩組合理用藥情況比較 例(%)
隨著抗生素種類的日益增加,相應的不合理應用情況亦逐漸增多,其主要表現為無指征濫用、用藥針對性不強、用藥方案不當等。不合理用藥除可能導致患者出現毒副反應外,還會增強細菌抗藥性,削弱患者身體免疫力,增加醫院感染發生風險。醫院感染是一個嚴重的臨床問題,會給患者身心健康及疾病預后帶來不小的影響,并導致醫療花費增漲,故有必要規范臨床用藥,以控制醫院感染發生。
微生物學檢驗為醫學檢驗技術的一種,其可為感染性疾病診斷提供病原學支持,實驗室向醫師及時反饋患者資料,可提高醫師對患者所患疾病的了解程度,同時有利于明確感染病原體,結合病因進行針對性用藥,從而可最大程度規避濫用藥物或用藥不當等現象的發生[5]。本研究將微生物學檢驗應用于臨床,發現研究組合理用藥率95.95%與對照組的79.73%相比明顯較高,與李靈筠研究結果基本一致[6]。因此,應用微生物學檢驗技術可提高臨床用藥合理性。
據文獻研究,醫院感染發生不可或缺的三大環節是感染源、傳播途徑、易感者,如能從上述環節入手可有效預防醫院感染的發生[7]。微生物檢驗和感染源、傳播途徑、易感者等三個環節有著緊密聯系,故此檢驗技術可用于醫院感染防控中。有關研究認為,通過采取微生物學檢驗能將潛在感染源及時發現,之后采取相應的防控措施,可有效阻斷疾病的傳播,降低易感者感染的發生風險[8-9]。尹明等[10-11]研究亦顯示,微生物檢驗應用后,醫院感染發生率由應用前的6.82%降至2.22%,感染程度評分由應用前的(28.32±3.64)分降至(14.53±2.21)分。而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感染發生率5.41%與對照組的22.97%相比明顯較低,感染程度與對照組相比亦明顯較低。因此,微生物檢驗技術可對醫院感染起到防控作用。分析其原因為:在感染源環節,微生物檢驗可提供詳細的診斷信息,以便于醫院采取前瞻性措施控制感染發生及擴散;醫療器械、醫護人員的手、環境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利用微生物檢驗技術可提高細菌學監測力度,同時可督導醫護做好病房、手術室環境消毒,及時對醫療器械及相關用品開展清潔,確保手衛生等,以將傳播途徑切斷[12]。患者因受所患疾病或手術影響,導致其對病菌抵抗力降低,易遭到病菌感染。而通過利用微生物學檢驗技術對易感者及正常菌群進行重點監測,并指導其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如注意個人衛生、勤通風換氣、適當開展運動鍛煉等,則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感染的發生[13]。此外,微生物檢驗可對病原菌做出準確的鑒定分型,然后通過對病原菌予以藥物敏感度檢測,可指導醫師選用敏感抗菌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不僅可提高抗感染效果,同時可避免耐藥菌的院內爆發[14]。
綜上所述,微生物檢驗應用于醫院感染控制中的效果較好,可提高臨床用藥合理性,降低醫院感染發生風險及其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