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婧
(河西學院附屬張掖人民醫院,甘肅 張掖 734000)
通常情況下醫院感染指患者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1],是引起患者預后不良的常見原因。何林等[2]、范雪嬌等[3]研究顯示,國內醫療機構醫院感染現患率處于較高水平。由此可見,做好醫院感染控制管理勢在必行。目前,國內各醫療機構亟待尋求一種更加科學的管理模式以取代常規管理模式,進而保證醫院感染管理活動能達到既定質量目標,減少醫院感染事件發生。PDCA 循環由愛德華·戴明(美國質量監管專家)率先提出,亦可稱戴明環,包含計劃(Plan,P)、實施(Do,D)、核查(Check,C)、處理(Act,A)四項步驟,周而復始以實現質量監管[4]。本研究嘗試于醫院感染控制中推行PDCA 循環管理。
常規組:2019 年1 月—12 月在醫院感染控制管理中推行常規管理,PDCA 組:2020 年1 月—12 月在醫院感染控制管理中推行PDCA 循環管理,展開對比研究。參與本次研究的醫務工作人員共86 名,且2組醫務工作人員相同無任何變動。其中女72 名,男14名,年齡22~39 歲,均值(33.79±5.04)歲。
常規組:在醫院感染控制管理中推行常規管理。
PDCA 組:在醫院感染控制管理中推行PDCA 循環管理。實施步驟:(1)入組醫務工作人員統一參加培訓,培訓內容涉及基礎課程(如感染有關知識)、實踐操作(如消毒隔離方法),培訓目標在于入組醫務工作人員能掌握感染有關基礎知識與實踐技能,且能良好運用到日常工作中,達到醫院感染控制目標。需要立足醫院實際情況,找出醫院感染管理的薄弱環節,在原因分析后擬定針對性干預方案。注重完善、細化醫院感染規章制度,規范醫務工作人員行為。(2)集中學習PDCA 有關知識及本研究中PDCA循環管理實施方案,同時就專項操作技能加以培訓,實踐操作要狠抓重點部門、重點環節、重點人群,警惕高危風險因素。定期組織醫務工作人員互相討論,必要情況下可安排醫務工作人員外出學習,邀請專家蒞臨指導等方式,找出醫院感染控制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實踐不足,并做出相應調整。(3)定期發布監管信息、通報醫院感染監管結果。同時制定考核標準,定期考核,隨機抽查,同時設立獎懲方案。(4)分析入組醫務工作人員考核情況,針對存在的問題提供修正方案,限定在規定時間內整改。上報成果,不同科室間相互分享經驗,提出新目標與方案,責任到人追蹤問效。
(1)醫院感染情況與上報情況比較。
(2)醫務工作人員手衛生依從性比較。比較2組不同情況下醫務工作人員手衛生依從性:①接觸患者前;②無菌操作前;③接觸患者后;④接觸體液后;⑤接觸周圍環境后。
(3)手衛生合格率、空氣培養合格率比較。
(4)醫務工作人員耐藥知識考核通過率、醫療廢物處置合格率比較。
數據分析使用SPSS 23.0。醫院感染情況等均為計數資料,均以n(%)描述,行χ2檢驗。統計分析示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DCA 組醫院感染率0.67%低于常規組1.68%(P<0.05),醫院感染主動上報率91.04%高于常規組70.47%(P<0.05),見表1。

表1 醫院感染情況與上報情況比較 n(%)
PDCA 組不同情況下醫務工作人員手衛生依從性均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2。

表2 醫務工作人員手衛生依從性比較 n(%)
PDCA 組抽查手衛生合格率93.60%高于常規組77.33%(P<0.05),空氣培養合格率96.53%高于常規組81.25%(P<0.05),見表3。

表3 手衛生合格率、空氣培養合格率比較 n(%)
PDCA 組醫務工作人員耐藥知識考核通過率94.19%高于常規組72.09%(P<0.05),醫療廢物處置合格率100.00%高于常規組80.23%(P<0.05),見表4。

表4 醫務工作人員耐藥知識考核通過率、醫療廢物處置合格率比較 n(%)
醫院感染情況是反映醫療機構管理與服務質量優劣的重要評價指標。而醫院感染一直以來都是國內各醫療機構普遍面臨的問題,兒科、呼吸科等科室均是醫院感染的常見病區,尚沒有找到可以完全規避醫院感染事件發生的科學方法,多數醫療機構通過強化醫院感染管理水平,不斷提高醫院感染管理防控力度,進而達到控制醫院感染的目的。PDCA循環法自提出后已嘗試用于不同領域的質量控制[5],此管理方法遵循“P-D-C-A”順序運行,周而復始以實現質量監管,初始效應尚可。“P”階段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通過整理、收集有關數據,確定目標與初始方案;“D”階段即執行階段,需要安排專人負責嚴格執行與落實,通過實際行動實現既定目標;“C”階段是評估與反饋階段,即評估是否已達到既定目標、明確問題與不足;“A” 階段即提出整改措施與整改目標。以上過程,周而復始,構成了一個完整、動態的質量管理循環,推動質量相應改善。
為改善本院醫院感染控制情況,本研究嘗試推行PDCA 循環管理,目的在于促使醫院感染管理朝更加標準化、科學化方向邁進,全面提升醫院感染控制管理水平。在實際應用PDCA 循環管理時,需要謹遵其周期,循環往復,不同步驟環環相扣,方能促進管理質量節節攀升[6]。本研究說明,推行PDCA循環管理,利于提高醫院感染控制質量,醫院感染率下降,主動上報率提高。PDCA 循環管理作為持續質量改進管理法,將其用于醫院感染控制管理中,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充分彰顯持續質量改進理念,在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切實提高醫院感染管理質量,減少、防控醫院感染不良事件的發生。由于在此過程中,醫院感染控制管理水平有質的提高,管理體系日趨完善,相關醫務工作人員能及時察覺醫院感染不良事件的發生,綜合運用獎懲措施、管理培訓等,醫院感染事件主動上報率相應提高。
根據調查可知[7],醫務工作人員的雙手是造成醫院感染常見間接因素,能夠傳播病原體。因此,需要特別重視醫務工作人員的手部衛生。調查研究中還指出,醫務工作人員操作規范與否、環境是否達到相關規章制度標準、醫務工作人員是否具備感染防控意識等,均是影響醫院感染控制質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重點考察了醫務工作人員手部衛生情況、醫院環境是否合格等,結果說明,在醫院感染控制中推行PDCA 循環管理,有助于提高不同情況下醫務工作人員手衛生依從性,利于提高醫務工作人員手衛生合格率與空氣培養合格率、醫務工作人員耐藥知識考核通過率,促進醫療廢物處置合格率也得以顯著提升[8]。PDCA 循環管理在實際應用中具有前瞻性,在“P”環節便集思廣益,確定造成醫院感染發生的薄弱環節與誘因,提出并制定針對性干預方案,再執行、督查、發現問題并再次整改,在此循環往復過程中持續完善造成醫院感染發生的薄弱環節、減少造成醫院感染發生的誘因。通過組織培訓,有助于強化醫務工作人員的感染防控意識,鞏固、更新醫務工作人員的醫院感染防控知識,促使醫務工作人員能嚴格按照制度、章程規范自身行為,這也是PDCA 組不同情況下醫務工作人員手衛生依從性更高、耐藥知識考核通過率更高等的主要原因[9]。在環境管理、醫療廢物處置等各個方面,借助利用PDCA循環管理工具,不斷強化環節管理與細節控制,充分調動每位醫務工作人員的主觀能動性,確保每位醫務工作人員、每個環節均能夠按照既定程序執行,不斷減少管理盲區,使存在的問題不斷減少,相應地提高了醫院感染管理水平,達到了控制醫院感染的目的。
綜上所述,推行PDCA 循環管理,利于提升醫院感染管理質量。